关于学科评估促进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4-02-05赵慧辉
王 娟,赵慧辉,王 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学科评估是为推动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教育部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评估,以高等学校为主,兼顾科研院所。学科评估的目的,一是服务大局,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的精神,服务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大局,二是服务高校,通过对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的评价,帮助高校了解学科现状、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三是服务社会,为学生选报学校、学科和社会人才流动提供参考。
教育部第一轮评估于2002-2004年分3次进行,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申请参评。第二轮评估于2006-2008年分2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申请参评。第三轮评估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比第二轮增长79%。本次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需数据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布的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材料构成,同时还邀请了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评价结果。此项评估结果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高校中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学科评估在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社会透明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我校学科评估情况
第三轮学科评估开展以来,我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3个一级学科参评。其中中医学学科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有16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26所。我校中医学学科排名第一,学科整体水平得分93分;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本次参评18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本次参评7个,其中我校中西医学科排名第一,学科整体水平得分89分;中药学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本次参评18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本次参评7个,还有3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和8个具有“硕士点”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参评高校共36所。我校中药学科位排名第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84分。新的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我校继续保持了3个一级学科的总体领先地位,各学科整体水平得分均有上升,体现了近年来我校学科建设的成效。
*通讯作者
二、新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轮学科评估突出“质量、成效、特色”的指标评价体系,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使我们对之前的学科建设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深入地了解我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反思其不足之处,为今后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明确目标和方向。
1.学科建设将更加注重高水平、标志性、辐射力强的科研成果。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声誉等方面,这表明一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主要看该学科从事科研人员的结构及科研成果是否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性措施即是科学研究[1]。大学科研活动是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其科研水平通常成为判断该校学科建设实力的重要指标。而第三轮学科评估强调质量,淡化规模,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同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在统计各学科科研论文、科研获奖等内容时,较以往更加注重标志性的成果,数量的影响因素逐渐淡化,质量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例如学术论文评价得分要看申请单位推荐的最能代表该学科发展水平的相同篇数(各学科有所不同)论文的情况来确定,数量与得分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另外,本轮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不再以“SCI论文数”单一指标评价学术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2]。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考核体系,随后被视为中国学术科研界评价科学家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而将论文“他引次数”及“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纳入评价指标,创立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新质量文化,这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更加注重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提炼,而不是单纯数量的堆砌。
2.学科建设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长期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是实现逐步自主持续地培养学术带头人及高层次人才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3]。重点学科是培养与国际水平人体相当的博、硕士生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如何加速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是学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而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研究生也只有参与科研,才能得到创造性实践的锻炼和培养,了解学科前沿的信息,从而明确研究方向,产出创造性的成果。本轮学科评估改革了旧的人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为本,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首次引入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提高。从多个方面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了人才质量评价的新视角。
3.学科建设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加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当科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巨大并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时,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就更为显著。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受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依靠高等学府作为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机构,并作为了解世界和利用它的资源改进人类生活条件的手段”[4]。社会对高校的这种动力作用是通过高校的学科建设来实现的,因为学科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结合点。本轮学科评估改革了科研成果评价模式,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至此,科研专利的数量不再成为学科水平高低的惟一代表,对于己经申请或授权的科研成果专利,应大力推进其转化应用及产业化过程。
4.学科建设将更加突出优势与特色。学科建设要体现学科优势与特色,努力实现重点突破,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发展比较好的大学的一条成功经验。一个学科的建设,需要大量投入,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只有个别学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5]。另外,一流学科的示范作用。一所学校,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使其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标杆”,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而我校“211工程”和“985”中医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都落脚在重点学科的发展。通过重点建设,得到支持的学科不仅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好转,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学科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学科评估工作的开展不仅为高校了解学科现状、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提供了客观信息,为广大学生选报学科和专业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指导和借鉴。
[1]常正霞.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关系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1):29.
[2]刘艳拓,吴丹青,吴光豪.SCI用作科研评价指标的思考[J].科研管理,2003,24(5):110.
[3]陈 旭,李介祚,牛学胜.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6(1):14.
[4][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34.
[5]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