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执业能力为导向专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4-02-05张晓杰云长海罗庆东张春庆
张晓杰,云长海,罗庆东,韩 霜,张春庆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的多元化转变和人类卫生服务需求的快速提升,未来信息社会要求医生在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思想方式、体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
一、执业能力、专业素质、岗位胜任能力的内涵
执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执业活动中,坚守岗位职责、严谨工作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面临机遇、挑战时,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拓展个人在专业领域的空间,加强自己的专业和全面素质培养的意识和能力[1]。专业素质是指从事医学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2]。岗位胜任力又称能力、资格[3]。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具体指以社会对医学的需求和未来工作要求为导向,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总和[4]。因此,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教育也就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即强化了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
二、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是我院实施“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在理论层面,将医学生执业能力、专业素质、医学生未来岗位胜任能力内涵进行界定,能够在理论上丰富“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专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未来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提供理论参考;在实践层面,为特色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完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我校提出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
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结构、功能、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病因病理、药理、诊断、预防、保健、康复、中医学的基本知识;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查证用证、科学研究、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能力;以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为手段,培养学生日常工作中采集病史、书写病历、与人交流、沟通、临床诊断、急诊急救处理、临床思维、临床操作等方面能力[5]。
四、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系统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构建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公共卫生知识、科学方法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和毕业实习七个课程群,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良好专业素质的医生。各课程群分别设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环节。加强课程改革,按器官、系统整合为循环、呼吸、消化、血液、泌尿、内分泌、生殖、神经、运动系统等九大系统。加强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使学生掌握社会医学、健康教育、流行病学、疾病预防与筛查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大预防观念、循证医学观念和社区服务观念。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用哲学和循证思想发现问题。
(二)科学规范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1.基础教学环节。成立基础医学、临床技能、公共卫生、心理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语言、计算机、药学、微形态10个实验教学中心。开设能够反映医学新进展和新诊断技术的整合实验课程,拓展学生知识和技能。将生理、药理及病理生理实验整合为医学机能实验学;将组胚、病理实验整合为微形态实验;将微生物、寄生虫、免疫学实验整合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将系解、局解、断面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外科手术学实验合并为解剖学实验;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实验合并为医学生物技术实验。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系列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实验共享资源,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以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2.临床技能培训环节。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学校及各临床教学基地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开展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熟练度与规范性。利用手术室数字化教学示教视频转播系统,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开展病例实战、临床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阅片会、病例书写培训、心电图讲座、临床新技术讲座等。开设临床技能学课程,利用模拟教学仪器设备和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安排学生到急诊室和疾病控制中心实地见习,跟随医生进行抢救工作,锻炼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第6-8学期的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融合为一体,进行医疗观摩和床边学习。各附属医院开展预实习活动,让低年级学生观摩医生诊断和治疗活动,并积累经验;开展模拟医院、知识竞赛等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他们学有所用,收获技能。
3.社区实践活动环节。在大卫生观指导下,将实践教学重点逐渐移往社区,引入“家庭医学”的理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医疗保健和科普宣传工作;以志愿者形式与社区病人建立“一对一”的预防保健服务小组,形成以医学院为基点、辐射社区的医学生保健服务网络,使临床医疗、社区保健实践及早介入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提高医学生在社区疾病预防工作中的实战能力与群体保健服务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循证医学观念和社区服务观念的培养。
4.毕业实习环节。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临床实习安排50周,其中必修科室44周,依托精神医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优势进行精神科实习2周;预防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实习2周。轮转到每一科室时都会定期安排入科教育,临床新技术、新进展专题讲座,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教学活动。坚持出科技能与理论考核、毕业技能OSCE和理论综合考试,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特别是考核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形成较好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工作能力,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必修科室实习任务后,学生可按照个人兴趣和未来择业进行临床选修实习6周,以促进个性化培养。
(三)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教育体系。
以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必修课和医学文献检索、医学写作基础、医学研究方法、医药数学建模、临床流行病学等选修课。全部基础实验室、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及部分科研实验室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或担任科研助理,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具备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和医学资料统计分析方法,为学生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每年举办全校辩论赛,鼓励学生在论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依托微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物研发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搭建了平台。
通过以执业能力为导向专业素质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医德医风、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态度、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满意度均超过90%,并得到了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校外同行及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也因此成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教育部卓越医师培养立项单位。
[1]姜小鹰,孙宏玉,李小寒,等编.执业能力条例和守则问答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6.
[2]张庆奎,周春燕.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4(5):89-91.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225.
[4]Frenk J,Chen L,Bhutta Z A,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376(9756):1923-1958.
[5]教育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