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4-02-05李淑文
李淑文,张 弢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2)
近年来,我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1]。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1.5+1.5”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三年制临床医学高职教育“2+1”模式是将学生3年培养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的2为第一阶段,具体时间是第1学年和第2学年,此阶段为学生在校内接受专业教育阶段;其中的1为第二阶段,具体时间为第3学年,此阶段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这种模式的课程体系基本是本科医学教育的压缩版,教学计划安排是人文、基础、临床、实习,没有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学习规律,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不仅临床基本功欠缺,还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缺乏疾病预防、康复、卫生保健、宣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医学教育的需要。
“1.5+1.5”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医学的“2+1”模式,变为在校三年学习分为两个一年半,分别在学校和医院进行:在校学习阶段主要完成社科人文、基础能力课程和部分核心能力课程的学习;在医院学习阶段,主要完成核心能力课程的学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本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第四学期的专业课学习由学校改在了教学医院,这样可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与临床床边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的训练由在校内模拟实训室改在了真实的医疗环境中,真正体现了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充分发挥医院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内容
1.制定基于基层医疗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岗位需求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持续发展能力。以岗位能力为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以四大工作任务(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确定6门专业核心课程,院校合作建设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全科医学概论等6门优质核心课程,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将全科医学概论改设为必修课,康复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改为限选课,将皮肤性病学、人际沟通和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由专业限选课改为专业任选课,将急诊医学改为社区急救,增设老年医学,力求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具备“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教育和计划生育”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为今后全面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实现课程设置与临床医疗岗位需要对接。
2.校院深度融合,完成院中校建设。为满足专业课教学需要,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完成院中校建设。院校双方签订《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医院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协议书》,双方投资完善教学软硬件条件,医院建立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教学主管院长,科教科负责医院教学工作,成立临床各科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等具体人员负责教学工作,选用中级职称以上、有较高教学和临床水平的教师进行理论和临床教学。建立备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教室,可容纳100名学生。学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实习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表、见习安排表等有关教学文件和资料。学生在医院学习期间上午上课,下午到各科见习。
3.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为了满足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需要,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分别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聘请一线从事临床、社区及管理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社区及管理实践经验,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社区医生,建立完备的、动态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的数量稳定在100人左右。主要从以下途径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1)通过社区进修、在岗培训和参观学习加强校内专职教师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化培训;(2)对临床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完善临床教师编制管理办法;(3)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和双教研室主任的管理;(4)建立完善的“双师”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4.建立校企合作“1.5+1.5”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系统。成立由教务处—临床医学系—科教科—教研室四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临床教学工作管理办法,规范临床教学管理,保证各项教学工作顺利进行。(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校、系、院联合教学督导组,对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督导,建立基本制度规范,调动医院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建立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对教学医院兼职教师津贴分配及相关奖励办法等,建立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确保“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三、“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我校从2010级临床医学班(实验班)开始实施本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第四学期在教学医院完成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的学习,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到各科室见习;第五、六学期在实习医院完成顶岗实习。将本班学生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的结业理论考试成绩与2009级临床医学班(对照班)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班理论考试成绩无差异,P﹥0.05。在完成专业课学习后,组织实验班学生对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61份问卷,收回61份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可本模式,认为该模式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第五学期,组织大庆油田总医院和大庆人民医院的实习带教老师对此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放52份问卷,收回50份,调查显示80%的带教老师认为此模式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操作、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心理适应等能力有很大作用。
四、体 会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实施“1.5+1.5”人才培养模式,将第四学期的专业课学习由学校改在了教学医院,学生上午理论课教学,下午到临床见习,这样可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与临床床边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充分发挥医院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院校双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明确责任,按照标准选聘临床授课教师和带教教师,加强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确保理论授课和临床见习的质量,加强评教、评学环节的实施,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确保“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1]王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育与职业,2010(1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