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间偏方选编评介
2014-02-05陈文鑫
陈文鑫
(福建省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泉州 362000)
泉州民间偏方选编评介
陈文鑫
(福建省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泉州 362000)
泉州;民间偏方;偏方
中国传统医药,自神农尝百草以来,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留下来的偏方,更是历久弥坚,绝非西洋药品所能替代。民间素有“小偏方治大病”,“单方气死名医”之说。有些说法虽有夸张之嫌,但其疗效几乎有口皆碑,深入民心。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的宝库,由于历史积淀深厚,人文荟萃,文化昌盛,其中医药事业有着辉煌的过去,中西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流汇聚,造就了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许多辉耀古今的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50到70年代,在政府的主导下,搞过很多次全民献方献药运动,各省市均有编纂,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书都没有再版,导致今天很难再看到这些书。当时,泉州有不少民间偏方经筛选进入正规医院,成为长期应用于临床的医院制剂,但由于民间偏方流传渠道往往单调而秘密,不少传统的神奇药方濒临失传。2008年,泉州市政协发挥领导组织优势,挖掘中医药宝库,把征集民间偏方作为服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历经两年的努力,完成了征集、撷选、编辑等组织工作,于2011年3月正式出版了《泉州民间偏方选编》。该书由富有卫生工作经验、曾任泉州市卫生局局长的苏小青副主席担任主编,通过各县(市、区)政协、泉州市中医药学会、《泉州晚报》等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民间偏方,并经泉州市中医界名老专家组成的编委会科学论证,历时2年余编撰而成,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25432号ISBN 978-7-5108-0865-4]。
全书共39万字,选录了2300多个民间偏方。本书内容丰富,条目清新,通俗易懂,简明实用,所选偏方均安全、实用、有效、经济实惠,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有助于读者及相关患者掌握。《泉州民间偏方选编》既适合中医临床医生查阅参考,也适合于中医爱好者、患者及相关研究人士阅读参考及研究收藏。笔者幸获一册,拜读数次,爱不释手,受益非浅。谨此推荐于读者。
1 来源广泛,选编精当
本书收录的处方均来源于泉州民间,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到的泉州各地著名老中医长期收集和应用的偏方;二是来源于民间家藏手抄本中的中药方;三是取自过去地方卫生局编印的未正式出版过的各种“验方、偏方”的油印本和铅印本;四是参考了地方内部报刊中报道过的民间偏方。其中,家藏手抄本有刘德桓提供的《刘与铮<中医验方>》,张振辉提供家藏300年的《妇人科杂症医方》”;地方卫生局编印的油印本和铅印本有苏小青提供的《民间验方选编(外科专辑)》(油印本,1971.4),苏稼夫提供的《验方选编(一)》(泉州市卫生局编,1959)、《中医验方集锦第1集》(晋江县卫生局编,1959.9),德化县政协提供的《德化民间中草药验方选录》;地方内部报刊有《农工保健》、《赤脚医生(福建)》、《泉州卫生》、《泉州科普》、《晋江科普》等等。所有这些均在书中专设【来源】一栏注明,以让读者知晓方子的来龙去脉。虽然书中的偏方来源广泛,但是选编精当,内容精粹。全书按中医传统病名为纲,病名下列举民间最为习用的偏方若干,凡是某些同类、类似或同一来源的处方,均收录在【附录】栏中,以免篇幅繁杂,内容混淆。精选的偏方多数选用药材极少,民间常见,用法简便,且多数偏方兼是民间常用、效果良好的食疗方,体现了中医药的“简便廉效”优势。正是这种“简、便、廉、效”显示出本书选编的精当。
2 分类详细,条目清晰
本书以中医传统科目分类法分章,有内科、外科(含皮肤科、骨伤科、痔疮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其它(不内外)六章。章下按中医传统病名分节,以阿拉伯数字编序,共218个病症。如无适当的中医病名,则用西医病名。节下以处方(方名)分目。处方内容包括【主治】、【方药】、【用法】、【注意事项】等项。【主治】指适应症,采用中医症型或西医病名,必要时描述主要症状、提示参考疗效。【方药】包括药名、用量。【用法】包括煎煮或制作方法、内服或外用方法、用药次数等。【注意事项】的内容有禁忌症、有毒药物提示以及使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编审过程中编委对某些处方的提示,以【编者按】体现。书中分类如此详细,条目极其清晰,特别方便读者查阅。比如第一章内科中的“3.咳嗽”病,列举偏方有20个,主治有普通咳嗽、老人咳嗽、久年咳嗽、黄昏时咳嗽、风寒咳嗽、肺热咳嗽等等,一目了然。再如“咳嗽”中方二:【主治】老人咳嗽,日久不愈;【方药】米糠120g,北五味子9g,炒杏仁15g,枯矾6g;【编者按】米糠应为米皮糠,即细米糠。各项内容详尽,清晰明了。
3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泉州民间偏方选编》编录了2300余个偏方,全书内容丰富多彩,文字翔实可信,每一个偏方都是劳动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偏方来源于民间,用药简单,使用方便,一般都以口头相传的方式流传,因此大多数方药都有当地的方言名称。本书在编写上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为避免编写遗漏或传误,在每一个偏方的各项内容描述上均以偏方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名称为主,以民间通用名称或俗称为辅,若有不明了的则补充在【编者按】中,书后附录还附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地方异名、俗名与学名对照”表供读者参考。由此编写而成的每个偏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比如第二章外科、皮肤科中的“64.臁疮”方四中:【主治】臁疮,俗名臭脚鼻臁;【方药】樟脑3g,烂番薯90g。“臭脚鼻臁”及“烂番薯”均为地方俗名,简单易懂。
芤脉
芤脉是具有复合因素有脉象。
芤脉具有浮、大、软、中空边实的特征。
采用的比喻有助于理解芤脉,如“流水不相续”“如泻漆之形”“如葱”“如按慈葱”“如按葱管”“绝类慈葱”“芤叶即葱类”“按之如捻葱叶”等,众多比喻中,以“葱”设喻较多。
芤脉是一种复合脉,临床上并不常见。由于芤脉由多个要素特征构成,芤脉的相兼脉不多,典籍记载芤脉的兼脉常常反映芤脉本身某个突出的要素特征变化。芤脉的兼脉有浮芤、芤大、虚芤、芤涩等。
芤脉主要见于突发性大量失血,亦可出现于血虚失血、亡精、肠痈、痈肿溃破。芤脉是一种内真虚而外假实的脉象。突然大失血,脉管内血液不足,致脉力经而指下中空;阴阳不能相互维系,气无所归,阳无所附,亢奋的阳气外鼓,致脉位浮、脉体大而边实,这是形成芤脉的主要机制。
——摘自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杨杰主编《中医脉学》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2.100
1672-2779(2014)-12-0147-02
苏 玲 本文校对:蔡 炼
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