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风燥型面部脂溢性皮炎63例

2014-02-0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乳膏

秦 录

(河北省怀来县医院皮肤科,怀来 075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风燥型面部脂溢性皮炎63例

秦 录

(河北省怀来县医院皮肤科,怀来 075400)

目的 观察皮炎汤加减联合丁苯羟酸乳膏治疗血热风燥型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皮炎汤加减联合丁苯羟酸乳膏外用治疗,对照组口服皮肤病血毒丸配合丁苯羟酸乳膏外用治疗。两组以7天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的治疗效果。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8.4%和81.6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皮炎汤加减联合丁苯羟酸乳膏治疗血热风燥型面部脂溢性皮炎有显著临床疗效。

皮炎汤;中西医结合疗法;血热风燥型;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在皮脂溢出较多部位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本病病因不甚清楚,多发于头面部,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笔者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皮炎汤加减联合丁苯羟酸乳膏治疗脂溢性皮炎(血热风燥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12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15~55岁,平均33.5岁;病程6~35月,平均14.5月。对照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16~56岁,平均34.1岁;病程7~31月,平均15.1月。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相关标准确诊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订。血热风燥证:红色斑疹,干燥起屑,瘙痒较剧,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滑。

1.4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②年龄在18~60岁之间者;③同意接受治疗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1.5 病例排除标准 ①有其它头部皮肤疾患(银屑病、湿疹等);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③有糖尿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④诊前1月内服用过抗组胺或免疫功能调节药物者;⑤2周内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⑥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治疗效者,或资料不全不能或按时复诊等无法判断疗效安全性者;⑦观察期间有进行其他方法治疗者。

1.6 治疗方法 两组都用丁苯羟酸乳膏(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外涂患处日3次。治疗组并口服中药皮炎汤加减。药物组成:生石膏15g,生地黄30g,金银花10g,连翘10g,牡丹皮15g,知母10g,赤芍药12g,竹叶3g,玄参15g,地骨皮15g,白鲜皮15g,生甘草6g,荆芥9g,生大黄6g。皮疹红较重者加菊花10g,加大生石膏用量到30g,皮肤干燥起屑较重者加麦冬15g,瘙痒严重者加地肤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对照组口服皮肤病血毒丸,一次20粒,一日两次。2组均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7 观察方法 疗效观察指标参考EASI(湿疹皮炎严重指数评分法)[3]并略作改动。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红斑的面积,按皮损面积0为无;1为直径≤2cm;2为直径>2cm并≤5cm;3为直径>5cm。把脱屑的严重程度、瘙痒的程度用4级评分法,分别按无、轻、中、重计为0~3分。观察期间在皮脂溢出部位皮疹消退或显著好转的基础上重新出现或加重即判为复发。分别于用药前、停药时对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客观评分。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90%;显效为疗效指数≥60%;好转为疗效指数≥20%;无效为疗效指数<2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观察期间在皮脂溢出部位皮疹消退或显著好转的基础上重新出现或加重为典型油腻鳞屑性黄红或暗红色斑即判为复发。

2.2 治疗效果 治疗组63例中痊愈33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未愈1例,治愈率52.3%,有效率98.4%。对照组49例中痊愈13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未愈9例;治愈率26.5%,总有效率81.6%。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不良作用 治疗组有2例患者皮疹消退后出现轻度色素沉着,1个月后好转。有1例出现局部皮刺激反应,但为一过性反应,不影响治疗。对照组有4例出现皮肤不适,皮肤发红。

3  讨论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面部的炎症性皮肤病。本病的发生率2%~4%,好发于婴儿及30~60岁的成年人。脂溢性皮炎,现代医学发病机理尚不清楚,近年来已明确提出糠秕马拉色菌是脂溢性皮炎主要病因[4]。但临床中发现有很多脂溢性皮炎患者单纯使用最有效的治疗糠秕孢子菌的药物治疗本病无效,说明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不仅与真菌感染有关,还可能是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

脂溢性皮炎祖国医学属“面游风”和“白屑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说:“面游风燥热湿成,面目浮肿痒虫行,肤起白屑而痒极,破金黄水津血疼”,准确描述了病症,指出湿邪、热邪是本病成因。《外科真诠》中说“白屑风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由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燥血,肌肤失养,化成燥症也。”准确指出血热风燥是本病的病理。外感风邪,蕴阻肌肤,湿热上蒸,或因湿热久蕴,耗伤阴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致使皮肤出现红斑、油腻性的鳞屑,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故本病多发于头面部。风携湿热上蒸出现不同程度的脂溢和瘙痒。

目前在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我们应用的丁苯羟酸乳膏是一种非激素类抗炎,抗过敏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能减少炎性渗出,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从而达到抗炎止痒的目的,其疗效与糖皮质激素接近。临床观察表明,该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皮疹情况和自觉症状,且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无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减少皮质类固醇素用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5]。

皮炎汤是皮肤科常用的经验方剂。全方由生地黄,金银花,生石膏,连翘,牡丹皮,知母,赤芍药,竹叶,生甘草组成。方中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入营血,以清解血分之瘀热,具凉血消斑之功效。知母、石膏入气分,解肌清热,使在肌表之风热有外泄之机。荆芥辛温祛风止痒,入卫分可防单用寒凉而凉遏肌腠,增强开郁达邪之功。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白鲜皮泻火解毒祛风止痒。元参配地骨皮清热凉血,养阴润燥,生大黄凉血通便;竹叶去烦热利小便,使邪走于二便。甘草调和诸药,和中有防寒凉伤脾之功。全方温热寒凉并举,清润通利相结合,切中病机,共奏祛邪解毒固本之功。使病邪从肌表、气分、血分、二便而出,邪气全部得以清解。与外用药丁苯羟酸乳膏相配合,内外相得益彰,疗程短,经济实用,值得基层医院应用。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4-93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钟华杰.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20(12):767-768.

[4]SHUSTER S.The aetiology of dandruff and the mode of action of therapeutic agents[J].Br J Dermatol,1984,111(2):235-240.

[5]王勇,王伟,刘绪芹.可润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136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5,27(4):28-29.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2.041

1672-2779(2014)-12-0061-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牛之军

2014-02-10)

猜你喜欢

脂溢性皮炎乳膏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痒,痒,痒——说说异位性皮炎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配方筛选及工艺
他克莫司软膏配合短程地塞米松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分析
1%吡美莫司联合2.5%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氯霉素氧化锌乳膏的制备及质量标准
脂溢方治疗颜面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