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发枝教授从医之路探讨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
2014-02-05张国海
张国海 刘 辉
(1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科,郑州 450008;2 河南省安阳市脉管炎医院,安阳 455000)
以李发枝教授从医之路探讨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
张国海1刘 辉2
(1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科,郑州 450008;2 河南省安阳市脉管炎医院,安阳 455000)
李发枝;人才培养;传承
李发枝教授系河南中医学院原金匮教研室主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李老业医50余载,谙熟四大经典,学宗仲景,法崇东垣,旁及诸家。倡方证相应、辨证辨病结合。重视饮食调护及宜忌。李老年逾七旬,临证几无暇日,系业内公认之临床大家。笔者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学员、忝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发枝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有幸侍诊师侧近五载,亲聆教诲,每多获益。李老自幼习医,穷究经典,曾先后随杨诒方、马建斋、郭子谦、谢长怀、王昆山、李修武等临证研习;业医五十余载,临证一日不辍。究思李老业医经历,更加认识到“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确为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之不二途径。兹就李老成就临床大家引发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之培养所思分述于此。
1 读经典
李发枝教授1943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市,13岁离家拜当地名中医杨诒方先生为师学习中医。杨老先生伯父为晚清拔贡,即清代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贡生。杨诒方授学于伯父,亦儒亦医,亦确为饱学之士,当地恭称其为“杨四先”。杨老先生要求年幼的李老师学中医从四大经典起始,如私塾之习诵四书五经。李发枝老师寒暑不辍,除完成严师要求每日必诵读的中医经典外,尚须诵读三千百(即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李老回忆,苦读数年,感受较深的是,《时方歌括》、《药性赋》如同三千百、《笠翁对韵》易诵易记;《伤寒论》文体似《论语》,篇章似无关联;《黄帝内经》则类《孟子》。李老回忆,诵读三年,虽难以理解,然迫于严师要求,不管懂与不懂、理解与不理解,当时记诵也的确能做到背诵如行云流水,在当时未曾想到这一苦读历程竟能使自己受用终生。李老常说,中医经典著作乃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大浪淘沙留下的,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学习中医应该自经典开始,如仲师之方,如若经典不熟,临证时亦就不能贯通于心,临床上也不能灵活运用。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乃中医学之根基。纵观中医发展史,凡成就临床大家者,无不谙熟经典。李老认为,欲于临床有所建树,除熟练掌握中医四大经典外,还需对清代以前中医学著作广泛涉猎。
1979年李老参加全国统一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被河南中医学院录用,并于此任教,之后又受教于国家在成都举办的《金匮要略》师资培训班。其后十余年间,亦有条件利用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资料对中医经典进行系统研习。李老亦倡经典常读常新之说,李老常告诫弟子我等,若欲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清代以前的医著有重点地研读,如《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可谓中医临证之百科全书,几可囊括临证各科;叶天士、吴鞠通、曹颖甫的医案也是医案中的经典,有取之不尽的零金碎玉。李老对中医经典熟稔之至,令笔者及李老诸弟子皆难以望其项背。跟师临证时,李老常以点睛之笔、极简之语启发弟子。尝遇舌下腺囊肿术后、抽动症二患者,李老书脉案中医诊断“重舌”、“目剳”后,见笔者在跟师笔记上记录二病名并圈点时,诲以“重舌”出自《灵枢·终始》篇,又名曰子舌,其症见舌下血脉肿胀,状似舌下又生小舌,多由心脾湿热,复感风邪,邪气相搏,循经上结于舌而成;“目剳”出自《审视要函》。并将二者证治条分缕析讲授予等。2013年4月在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第三期“《金匮要略》解读及其临床应用”(郑州)培训班上,李老讲述《金匮要略》方的临床应用,凭其研读经典的深邃功底,结合50余年的临证体会,对方证的解读与诠释受到三批优秀临床人才学员的欢迎。李老亲疏之脉案,不虚一言,亦不可增益一字,常以经典原文书记,如“数欠伸”之甘麦大枣汤、“唇口干燥”之温经汤,足见其经典运用之匠心。尝遇黄芪建中汤证者,笔者疏方五付证减后,患者鼻衄而不知所措,询师,得知建中剂本即治“悸、衄、腹中痛”,笔者顿时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悟己读此对“衄”则囫囵带过。李老认为,要做中医临床大家,必须熟读中医经典。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李老认为,“学中医须用心思考,学中医经典著作尤其如此。如《金匮要略》之学习,仲景所述,言简意赅,尤其对方证之表述,多为典型脉证,而对次要症状则多略而不论。因此应在熟读条文基础上,重点探寻方证病机,而后始可据证选方;经典之作注家繁多,所注多为注家对经典的个人感悟,读注能扩充自己对经典的领悟”。感悟经典,与诵读、熟读中医经典形影相随。诵读、熟读是前提、是基础,熟能生巧,如对经典著作能做到熟记于心,临证中则会自有感悟。笔者跟师李老之初,对其娴熟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冷证”不解,李老明示,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状如伤寒,仲师明训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恶寒非冷证欤?又如以此方治疗发作性嗜睡,李老则不愤不启,令吾诸弟子感悟甘草泻心汤治疗“默默欲眠”。李老认为,把握甘草泻心汤证,重点应理解湿热毒邪内蕴之病机[1]。李老以甘草泻心汤有效治疗白塞病、干燥综合症、复发性口腔溃疡诸病症[2],皆以《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为指导,笔者以为此实乃李老感悟经典、思求经旨、演己所知之颖悟所得。承古拓新,感悟经典才能创新。李老擅用防己黄芪汤,仲师谓“风水(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其风水、风湿于《金匮要略》篇内即有明训,所谓风水,即“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湿“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因此,对经典的学习,只有在熟读之基础上,并结合临床病例,反复体味,日久才能在运用时左右逢源。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是之谓也。背离中医经典著作之学习,不可能造就中医优秀临床人才,更谈不上成就临床大家。
2 拜名师
李老称善叶天士多拜名师之举。谓“叶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既得其术辄弃去,故能集众美以成名。善哉!转益多师是我师”。李老先后拜师跟师十余人,且谦称尚能博采诸家之长。李老十三岁所拜之师、同邑杨诒方先生,为李老习医之启蒙之师。杨师儒医皆通,学验俱丰,身为拔贡家族,藏书甚丰。寄宿师宅学习三年,李老并非仅凭颖悟之资,还要名师指点迷津、答疑解惑以及自己笃志好学。李师除熟读成诵四大、四小中医经典外,犹且泛读《时方歌括》、《本草备要》、《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等著作。跟师学习三年期满,李师即于所在之石硖村卫生所独自应诊;启蒙老师“杨四先”怜才是举,携李师拜邻近新城村郭子谦、马建斋为师(郭子谦父为清末秀才)。郭、马二老亦均为学富五车之士。年幼的李发枝老师既要担承所在卫生所医务,又每周不定时聆取郭、马二师教义;临证中每遇顽苛痼疾,辄问道诸师。如是数年,焚膏继晷,日就月将,李老打下深厚的临证功底。马建斋先师为开明绅士,曾谓“治病宜随国运走”,即是社会环境影响疾病谱的变化。其治杂病善用逍遥散、治痔疾习用王清任黄芪赤风汤(李老今谓黄芪赤风汤应对会阴带疾病有较好的亲和力),医小儿肺炎病期较长仍发热者擅用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桑白皮、神曲,笔者亲见李老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成人Steel病取得满意疗效。如是六年,李老对豫西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跟师临证期间,李发枝老师从饮片采购、修治(如炮、炙、燔、煅、细切)、调剂等工作一丝不苟,因此也从诸位老师处学习到丰富的中药知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河南中医学院在河南省禹县西街设立中医门诊部。时年三十一岁的李师赴此处学习,先后跟师谢长怀、王昆山、李修武等。由于有一定的临证基础,且学习认真,不辞劳苦,李老深得诸位老师爱怜。临证中每遇有意义病例,诸位老师辄联系临证,追本溯源、从理论到临床传道授业解惑于李师。李老回忆,自己非常珍惜此宝贵的学习机会,昼日跟师临证,夜晚整理跟师笔记,可谓勤求博采,因此学业竿头日上,对诸位老师医术的独到之处多能心领神会。如谢长怀老师临证擅长使用谷精草合剂治疗上焦风热、或胆移热于脑之鼻渊等证经验,李老运用临床至今,且多有发挥,用于治疗鼻痔多获良效[3]。
罗天益在《上东垣先生启》中言到“射不师于后羿,岂能成彃日之功;匠非习于公输,未易耸连云之构”,因“医药之大,关乎性命”,习医尤应“择善以从”;王永炎院士在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序文中论及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的重要性时强调“首先是参师襄诊”。笔者侍诊师侧五年,对此确有切身感悟,体会到自学与跟师绝不同:自学中医经典著作,读熟有时也难以猜测经典的原始意义。正如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曾言,“如果说‘言语’是对主体意识模仿的话,那么‘书面文字’就是模仿的模仿了”;学术讲座上聆听专家教授直接面授所获得的知识,虽然借助多媒体亦较为形象逼真,但远不如指导老师与患者一对一诊治过程中的口授心传。因此,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拜名师。
3 做临床
中医优势在临床。李老自1958年悬壶乡里至今,从未曾脱离临床。尤其于其卸任河南中医学院《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以后至今的10余年中,本可颐养天年的他应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特聘每周在该院国医馆出诊四天,每天诊治患者多则上百、少则七十余人次。1994年,李老义无反顾地担任了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缘于地主之邀,李老每周末必赴原籍偃师市中医院应诊。李老除每周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国医馆出诊四天外,每星期二下午必亲赴河南省上蔡县、尉氏县诊治艾滋病患者。李老常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读书结合临证,可谓学以致用。多临床、多接触患者,面对临床上逐渐不时出现的疑难病例,通过反复思考、与同道交流,或检阅典籍,不仅能使医者自己在理论水平上有所提高,对错综复杂的疑难病症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而且会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谆谆告诫参加2013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三批优才培训班学员:中医的优势在临床,学中医不做临床就等于没有学习中医,等于把自己置身于中医之外。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培养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的良好途径,名师多谙熟经典、临证时多运用经典指导临床施治。所学也只有运用于临床,通过临床验证经典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经典,也才能使经典成为自己的。笔者赴上海参加全国三批优才培训班前夕,曾诊治一自己的“粉丝级”患者:咳吐白痰,淸涕喷嚏,遇寒加重,伴汗出,大便偏干,2~3日1行,无发热、咽痛,舌淡、苔薄白,脉浮。诊为气虚风寒,以有汗不得用麻黄剂,给于恩师李发枝习用之御寒汤5剂。处方时自认为应1剂即应效,尽服则会痊愈。学习归来,患者咳嗽诸症如故,此极令笔者汗颜,请教李师,嘱改予小青龙汤,一付诸症即减,二付痊愈。尔后笔者即不再囿于有汗不得用麻黄之戒。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纵观名医贤者,凡中医之大家,无不谙熟中医经典,并经历诸多临床实践而创新说,或学宗前贤之长,阐发新思新知;或发遑古义,新知旧识融会贯通,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之核心源泉,是经过先祖古代人们临床实践检验的经验结晶。“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因此,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
[1]何远征.李发枝教授应用甘草泻心汤经验[J].河南中医,2009,29(8):740-741.
[2]李学慧.李发枝老中医甘草泻心汤临床治验[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5):73-74.
[3]郭会军.李发枝运用谷精草合剂治疗艾滋病头痛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2).1002-1003.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2.012
1672-2779(2014)-12-0020-03
苏 玲 本文校对:刘 辉
2014-02-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