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2014-02-05刘凤七谢晓鹏曹卫真

中小学电教 2014年11期
关键词: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 刘凤七 谢晓鹏 王 慧 黎 刚 曹卫真

(1.贵州省瓮安中学,贵州瓮安 550400;2.广州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教育信息化发展已近20年,已由数字化时代进入了智慧化时代,智慧校园的建设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智慧校园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有益参考,很有必要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作出合理分析与总结经验,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为此,笔者与广州大学两位教师及3位研究生组成了调研组,对广州某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展开了调研。

一、调查目的

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深入剖析、彰显优秀成果、挖掘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最大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区域建设智慧校园工程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广州某区16所中小学校、学校20位信息化相关负责人、200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浏览学校官方网站、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QQ交谈、走访信息发展中心、与学生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展开调研,将得到的数据归纳、汇总、分析。

三、调查内容

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调查范围,根据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拟定提纲,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内容,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引导机制。[1]

四、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计算机已全面普及,计算机室设备需更新换代

调查统计得出,99.3%的学校计算机配备齐全,师机比达到1∶1,有些学校略高于此数,笔记本电脑办公已基本普及。除正在建设的两所学校外,多数学校至少有1-2间学生计算机室,有1所学校有6间计算机室,容纳300余台计算机,中学生机比平均达到11∶1,小学生机比平均达到13∶1,基本满足教学需求。而在实地考察中发现,许多学校计算机室设备建设时间较长,设备趋于陈旧,更新维护不及时,闲置较多。

2.校园网建设已全面覆盖,网速滞后问题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绊脚石

调查的16所学校中,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80.6%的学校于2002年已基本完成,15%的学校入口带宽达到100M,85%的学校入口带宽达到10M,所有学校联通了互联网,校园网基本上采用光纤联入,无线网覆盖率为零。由于学校规模逐步扩大,信息点不断增加,建设年限较早,84.4%学校的校园网网速受限,不能满足平时的办公需求,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3.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面广,使用频率有待加强

调查中有80%的学校建有数字化实验室,只有少数学校由于场地限制、资金短缺等缘故,没有数字化实验室。建有数字化实验室的学校,除1所中学的开展较有特色外,许多学校由于实验室使用难度大、教学实验内容需求不多、教师应用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时间处于空闲状态。使用较好的学校,将实验室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发挥资源优势作用,效果显著,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建设示范基地。

4.班班通平台已初建成效,网络教室已全面普及

据调查统计,100%的学校都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70%的学校采用“交互电子白板+短焦+投影+展台”模式,35%学校采用一体机模式,有少数学校采用“投影+幕布”模式,相对于白板,教师更倾向于一体机,一体机的使用寿命较长(5-10年),维护成本较低,对学生眼睛伤害较小,多数学校开始由白板向一体机过渡。

(二)数字化资源建设情况

1.学校资源来自于多种渠道,学科资源建设不均,教师资源相对分散

据调查统计得出,100%学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网络、85%的学校会购买电子资源或数字光盘、10%的学校通过自制等多种渠道。在购买的资源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占主体,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资源趋于空白,品牌资源如金太阳、K12等略占优势,但使用效果不太明显。

调查初步统计,学校资源有80%以上的资源分散于教师手中、15%的资源集中于教研组、5%的存放于学校服务器,供全校教师共享。有4所学校建有校本资源库,资源库资源主要来源于教师制作,实用性较强,使用率较高。也有教师认为,自制资源太耗时间与精力,教师的时间有限,自制的资源不如网络资源精美,宁愿花时间在网上下载进行修改,不愿意自己开发。

2.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微课资源倍受欢迎

教师用于教学的资源主要是课件、视频、微课、图片、动画等资源,小学资源以动画与视频为主。微课由于短小精悍,倍受欢迎,对于低年级学校,更是受教师青睐,如有1所小学,学校在校园网站上建设微课资源共享平台,让家长也参与其中,构建真正的网上学习交流平台。

3.学校网站建设初见成效,宣传功能占主体

在调查的16所学校中,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官方网站,60%的网站只是用于摆设、不及时更新,40%的网站建设较为完整,能及时更新,有2所学校网站只有框架,没有内容。

通过浏览网站统计,教学概况、领导介绍、学校新闻、学校荣誉等栏目占主体,网络教学资源及下载、网上课堂等栏目甚少。只有1所小学设置有“E刊”栏目、1所中学设有“资源共享中心”专栏外,学校教学网站用于宣传居多。学校网站是学校资源集中点,是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网站若只应用于宣传,没有最大化利用,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此外,有50%的学校接入广东省教育科研网或基础教育专用网,使用情况不太乐观,大多数教师认为公司开发的资源结构单一,与教材配备不统一,与教学实际脱节、适用性不强。

(三)教育信息化素养方面

1.教师信息技术基础水平整体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值得提升

在访谈中得知,98%的教师具有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90%的教师能正常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Word、PPT等办公软件,并用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诸如动画、网页、图片处理等软件,大多数教师不能掌握,需要动画、图片、视频等素材时,一般从网上下载,融入到课件之中。30%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专门培训,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如有1所小学,就一体机的使用问题,学校集中严格培训,并做出相应测试,要求人人过关。70%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知识没有专门培训,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或与同事交流来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2.学生信息技术基本应用水平整体较好,重心不在于学习

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低年级学生相对弱一些,高年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对于基本软件、QQ聊天工具、搜索引擎等操作软件较熟练。但用于学习的学生不多,90%的学生一般是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网上交友等,有些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学校机房除上课使用外,98%的学校课外时间基本不对学生开放。

3.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普及,高年级课程设置遭质疑

调查分析显示,除了两所学校无信息技术教师外,其余学校配备了1-3名信息技术教师,依照规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开足了课时。小学对此课程比较重视,在四、五、六三个年级均开设,有1所小学在二年级已经开设。而在高中阶段,信息技课程的开设遭到质疑,大多数教师认为,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已没多大意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掌握,较为专业的学生不感兴趣,也不想学,课程开设意义不大,许多时间可以作为休息课、娱乐课,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尴尬境地。

(四)教育信息化应用状况

1.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已成为常态

在调查中分析得出,现在教师备课、上课基本使用计算机,尤其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使用频率更高。多媒体授课在优化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已形成共识。

2.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认识出现分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的认识大相径庭。多数教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辅助工具,将视角停留于多媒体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环节,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作用。也有教师持支持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拓展教学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能力,促进信息技术螺旋式发展。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较好的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在教学研究方面也颇有成效,如有1所学校申报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研究》“十一五”国家级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显著,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

3.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的使用成为习惯,更智能化、一体化、虚拟化等的教学服务平台成为教师的需求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现在,80%的学校使用网上评卷、图书管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自动办公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教学服务平台已成为常态。家校沟通平台成为主流,99%的学校使用家校沟通平台,整体反映效果较好。对于目前的教学平台,教师更希望有一个对课程学习、学生管理、学生成长记录、家校沟通、学生健康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服务平台;如对于图书管理系统,教师希望拥有学生可以自主借阅、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系统;至于家校沟通平台,教师希望与家长有更深入的了解;关于学生的评价,低年级教师希望能转变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希望用电子档案袋的方式记录学生的表现,随时追踪学生的信息,深度挖掘学生成长数据。

4.教师暂时无法接受电子书包类高端电子产品进课堂

在调查中发现,100%的学校没有电子书包类高端产品,大多数教师认为,移动终端产品进学校,现在条件不允许,对后期管理与维护成本太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有害无益,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书法、算术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实用价值低。然而,在走访建有电子书包实验基地的学校发现,使用平板电脑类终端产品教学,在资金、使用技术、学生素养、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学效果明显。没资金、无技术、应用水平低的学校,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五)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引领机制[[22]]

1.教育信息化投入出现“头重脚轻”现象

资金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用于“班班通”、“校校通”等工程建设。由于前期投入经费过大,后期更新与维护资金短缺,影响了应用效果。

在调查中发现,教育信息化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政府建好后,学校只负责使用。对于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应用推动与管理等方面的经费,学校基本无投入,有些学校部分设施购置以后由于缺乏资金,出现故障也只能废弃一旁。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必须考虑集资的多元化。学校应加强自主运营的能力,由政府牵头,积极争取社会各领域加入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组成由国家专项拨款、地方政府资金拨付、政府和学校及家庭共同承担、银行贷款、企业或个人捐助、学校自筹等多种渠道的集资方式,让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缺乏主动性

教育信息化发展应当是学校发展的一部分。然而在调查中发现,89.7%的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没有目标,一切由政府牵头发文执行;不能回避的文件,学校按要求完成任务即可;倡导性文件,一般不予理睬。如对于教师网上培训活动,学校一般不会自主开展培训,只有涉及到教师评职、晋级、评优等利益时才实施,学校信息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3.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调查中统计得出,只有少数学校专门设置有信息中心,负责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日常管理,80%以上学校将信息化管理附属于教研处,由其它学科骨干教师负责指导。学校内部设备使用规章制度较为完整;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布署的学校屈指可数;信息化管理、激励、应用等机制了无踪迹;信息化保障相关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基础设施现状与智慧校园建设目标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将随之进入校园,基础设施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依然存在的网络设备更新滞后、带宽偏低、访问速度慢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调查中也发现,所调查的地区,所有学校无电子书包类终端产品,与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存大较大差距。而智慧校园其中就有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高端技术为支撑,实现网络的无限畅通[3]。

(二)以学习为中心的虚拟学习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旨在使更多的人得到服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基础教学资源也有了新的进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购置的资源与教学实际脱离,教学应用率不高。校与校之间相互孤立,无法实现共享。创设的学习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对媒体的选择颇为敏感,如果没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只会将更多的时间沉浸于游戏与交友之中。

(三)常规工作基本到位,管理与应用特色彰显不足

调查分析,各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频率较高,有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一体机等设备,数字化实验室、语音室等配备基本齐全,信息技术课程均有开设,信息化管理的教学服务平台已进入正轨,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特色上,如网站管理应用特色,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网络教学应用特色等方面参差不齐,如实验课程的开展,除少数学校具有特色外,80%学校热情不高,行动大大滞后于建设与应用需求的步伐。

(四)获取知识的欲望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社会时代,知识量成指数级增长,要想在知识海洋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学习者必须大量掌握社会的各种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单一的学校教育方式,由于时间、地点、场地等因素的受限,学习者不可能快速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改变学习者的学习途径,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受教育者在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里进行学习,与更多人沟通,接受高品质的教育,是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新技术迅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契机

无线网、多媒体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平等化的教育手段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时代的最佳选择。怎样将当前最为热门的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书包等新技术融入其中,使教育资源得以无限共享,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网络学习成为习惯,这将给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

六、对策与建议

(一)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最终目标是为学校的教与学服务,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信息社会培育更多的可用之才。从此角度分析,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软件设施是上层建筑,如果只建不用,将成为“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因此,信息化应用才是发展的关键,不论是对学校还是上级主管部门,不能建而不管,任其发展。因此,要发挥其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与地位。

(2)更新理念,将信息化教育发展作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注重教研,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学校长期的研究课题。

(4)加强培训,扩大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人才数量,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保障。

(5)机制引领,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乐于应用信息技术。

(二)集全体师生智慧,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如上文所述,国家目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结构单一、与教材配套不齐、与实际教学脱离,而学校自制资源应用率高,但自制动力不足,学校资源无法实现共享,资源重复开发,造成严重浪费等现象。基于以上原因,要开发具有实效、共享、统一标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必须集全体师生的力量,建设基于区域层面的动态资源库。

将教师作为资源建设的主力,易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提炼宝贵的资源,对教师的成长有益无害。学生作为知识的使用者与建设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良好的学习素材,学生的创造力与爆发力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此外,创建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一定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资源形式丰富多样,如动画、视频、微课等资源要蕴含其中,尤其是微课资源,作为最受青睐的资源,它对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让学习自主学习有着其它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因地制宜,构建合理化的区域教育云服务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地区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构建集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学习评价管理系统、学生成长记录跟踪系统、家校互动系统等融为一体的社区教学云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学习者只要登入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扫除各种心理障碍与教师交流,实现自主化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据,挖掘有用信息,对症下药进行管理;管理者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随时掌握教育发展的动态,制定相应的策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总之,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有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局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署,将现有资源有效融合,发展优势,弥补不足,才能实现投入的最优化。

[1]李文光等.深圳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2]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

[3]黄荣怀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

* 本成果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信息化区

猜你喜欢

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