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路径

2014-02-05吴伟

中国流通经济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吴伟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路径

吴伟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面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亟待建立面向低碳经济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传统技术创新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核心目标不同,低碳技术创新融入了节能、绿色和低碳等要素,以社会大众生产和生活的公共利益为福祉,具有生态经济性、公共利益性、长期战略性、系统性、高风险性、公众参与性等特征。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特征以及协同学思想,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有两条路径可供遵循:一条是技术与技术的协同演化,即节能减排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的协同演化;一条是技术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即低碳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的协同演化。通过以上两条演化路径,可使系统朝着节能、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目标演进。

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问题,提出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要求,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低碳经济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也就是实现新资源的可利用化与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碳技术创新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破解环境与能源难题最有效的途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无论是节约能源、减少消费和排放,还是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市场应用和推广为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实现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广泛开发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构建两型社会的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我国要从传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约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迫切需要建立面向低碳经济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二、低碳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

1.传统技术创新的内涵。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主要以奥地利学者熊彼特为代表。熊彼特认为,“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熊彼特所定义的技术创新是以获取超额利润为导向的,他提出了技术创新的三个经济标准,即可应用性、可收益性、可复制性。[1]

熊彼特之后,很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弗里曼(C.Freeman)指出,技术创新为新产品、新服务等的商业应用。曼斯菲尔德(M. 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新技术的实际采用和首次应用。谬尔塞(R.Mueser)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新构思及商业应用成功的经济意义事件。此后,一些学者把技术创新理解为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在以索洛(R.Solow)[2]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之后以罗默(P. Romer)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均得到了阐述。这种观点认为,一项发明只有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才能转变为产业技术。国内学者傅家骥等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行为,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3]许庆瑞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思想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4]

尽管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但总结起来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以市场化程度评价技术创新的成功、从全过程的角度看待技术创新、凸显技术创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低碳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与传统技术创新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核心目标不同,低碳技术创新融入了节能、绿色、低碳等要素,是以社会大众生产和生活的公共利益为福祉的。低碳技术创新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经济性。低碳经济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一种全新的产业革命。低碳经济是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实现的,低碳技术创新催生了相关低碳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产业:

①低碳工业。主要包括低碳节能、环保和减排产业。低碳节能技术主要涉及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生活节能等领域,如新材料开发利用技术、节能照明技术等。低碳环保技术主要包括污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再利用技术等,同时涉及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如污水净化技术、空气净化治理技术等。低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废弃物或副产品的回收利用技术,还包括清洁能源产业,主要涉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此外,还包括由低碳技术带动的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例如,风能产业带动了风机设备相关产业的发展,太阳能带动了多晶硅相关产业的发展,新能源发电并网衍生出了智能电网业务等。而交通运输和建筑业,如电动汽车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相关配套零部件及设施产业的发展,节能建筑会带动相关节能材料的发展。

②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最有效的低碳技术就是生物质技术。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等农业废弃物都可以成为生物质原料,将废弃生物质进行能源化利用具有能源、环境、经济等多重效益,可建立以农副产品或秸秆等农业剩余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质生产、加工、利用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环保产业链,还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以及废弃物的低排放,将农业经济性与生态性的目标统一起来,达到生产过程的低污染甚至零排放,实现无污染、生态性以及资源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性。

③低碳服务业。主要包括低碳金融和低碳物流服务产业。低碳金融业指为满足碳减排权交易和碳资本市场需求,在传统金融领域产生的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碳证券、碳基金、碳保险、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行业。低碳物流业是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主要领域,是物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2)公共利益性。开展低碳技术创新,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与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基础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新能源技术创新,从而破除全社会所面临的能源瓶颈和生态环境问题,这涉及到全社会所有人能源消费的利益以及工作生活环境安全的利益。通过解决能源枯竭问题,使人们生活、工作、出行等各方面所需的能源得到保障,通过解决污染问题,使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威胁。建立能源可持续与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3)长期战略性。近年来,我国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的进程有所加快,但由于老工业基地产业根基太厚,短时期内调整效果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在产业结构中,仍然以制造业和一些耗能工业为主体,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偏低,这样的产业结构使全社会能耗强度一直处在高位的瓶颈。我国现有产业结构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趋于合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我国目前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依赖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是要大幅度缩减传统产业比例,而是要在加快发展具有低碳特征新兴产业的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最大程度地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这是因为,新能源技术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要求的创新过程,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而且需要知识、制度、文化、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以实现低碳、节能、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目标。例如,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发动机,没有完全自主技术,需要依赖国外引进,而且即便实现了技术攻克,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配套设施——充电站技术及其设施建立也没有匹配,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

(4)系统性。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技术、知识、制度、文化、服务等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低碳技术创新需要知识基础、制度保障、文化引领和服务推广。低碳技术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有力支撑。低碳技术创新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府发展战略的深刻变革,因此迫切需要相应制度的引导、规制与支持。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受到低碳文化精神的引导,各种低碳生产行为就很难被激发。因此,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层面低碳活动的驱动程序是低碳文化精神。低碳产业属于新兴产业领域,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是低碳理念、低碳技术最主要的推广者和传播者,要提供面向低碳创新的研发服务、中介服务、咨询培训服务和金融服务。

(5)高风险性。低碳技术创新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低碳技术创新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核心基础。低碳技术并不是专指某种特定的技术,而是一系列能够降低碳排放量的技术累积与集成,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资金投入,并非一次性投入就能完成的,不仅研发方面需要巨大的投入,低碳产品生产与推广等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低碳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低碳观念目前还没有完全被大众接受,投入市场后,用户对产品的认可度和采纳度还不确定,因此低碳产品市场扩散的速度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用户的认知程度与社会文化的引导,可能会导致低碳产品滞销,由此会给生产企业带来风险。所以,财务上的不确定性与市场的不确定性是低碳技术创新存在风险的核心因素。

(6)公众参与性。低碳技术创新的开展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在低碳技术创新中起推动和监督作用。低碳技术创新最终的目标是向市场推出一系列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低碳技术创新的成效取决于低碳产品被市场采纳的程度,即消费者的需求状况。这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机构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购买和消费,会对公众绿色消费起到一定引导作用。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设备和零部件采购、产品包装采购、产品运输等方面,都要采用具有环保标识的产品和低碳运输方式。此外,公众参与低碳技术创新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督作用。政府对高碳排放企业进行监管成本很高,而如果引入社会公众力量,就可大大降低政府环境管理成本。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合理、有效的社会公众举报和反映渠道,及时、有效地了解企业碳排放情况,举报信息查实并采纳后可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低碳消费、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必将大大推动低碳技术创新进程。

总之,低碳技术创新使传统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与可持续发展方向一致,将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结合起来,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三、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1.构建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要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特征构建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要素是协同演化的。协同演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1964年,生物学家艾里斯和瑞文(Ehnlich&Raven)首先提出了“协同演化”的概念,而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质学、天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中。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协同演化主要反映了知识、制度、文化、技术、环境等子系统之间的长期反馈关系。[5]学者纳尔森(Nel⁃son)首先把制度分析引入经济增长研究,用以强调技术与制度协同演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6]此后,学者们针对产业变迁过程中技术、制度、需求、知识的协同演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技术存在于技术创新系统内,技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不同的技术既竞争又融合,任何脱离技术系统的孤立技术都是不存在的。因此,从协同学角度理解技术演化,不仅要关注某一特定技术沿具体技术轨道的演进,更要关注该技术与创新系统内其他技术的协同演进过程。技术与技术的协同演化指技术创新系统内不同技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简单的说,技术协同演化就是两种或多种技术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技术创新系统内彼此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既包括技术与技术的协同演化,也包括技术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演化。[7]

2.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内涵。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有效控制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利用区域内已有的创新资源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核心是发展低碳技术,主要指以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主的低碳技术研发、转移和应用,以及与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相匹配的环境的构建,主要包括知识、制度、文化、服务等要素。因此,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包括低碳技术创新子系统、低碳知识创新子系统、低碳制度创新子系统、低碳文化创新子系统、低碳服务创新子系统。

四、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路径

1.新能源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的协同演化。新能源技术属于高新技术,研发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一些初具规模的新能源技术的相关产业技术尚不完善,如风力发电机的核心技术——风机控制系统还处于技术模仿阶段,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专利的大部分为国外企业所有,国内厂商生产新能源汽车需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此外,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必然会加大对能源的需求,仅仅依靠节能技术创新,无法满足产业对能源的需求,但从长远看,传统能源最终会被新能源替代,这是未来必然的经济模式,即低碳经济。基于当前资金投入的有限性、技术的不完备性以及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我国区域低碳创新应采取“节能技术创新+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这两种技术是协同演化的,在协同演化过程中,不同技术间的竞争不再是一种技术替代另一种技术的恶性竞争,而更多强调相互间的协作。在低碳技术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两类技术要始终达到某一平衡点,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要在两类技术中实现合理配置,使系统实现最优化。

节能环保技术与新能源技术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是因为,在同一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市场空间具有有限性,不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竞争。不同技术对资源的需求越相似,市场越相近,竞争就越激烈。无论发展新能源技术还是节能减排技术,都需要资金、技术、政策扶持、文化引导、中介服务等资源,必然会产生竞争。这种竞争形成了低碳技术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使其远离平衡态,推动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向有序结构演化。

节能减排技术与新能源技术之间存在协同关系。一方面,如果只发展单一技术,低碳技术创新系统无法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比如,单一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降低了能源使用成本,反而会促进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带来更大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单一发展新能源技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以及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但目前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低碳技术及核心技术都依赖进口,产业发展投入很大,产品成本很高,此阶段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必然会导致资金、人力、物力等成本的增加,造成一部分资源的浪费,而且大规模发展风电、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产业对环境也是一种威胁。因此,应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与新能源技术协同发展。首先,随着节能环保技术的不断提高,会吸引更多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和投入,激发新能源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免在竞争中淘汰;其次,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能节约更多社会资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也需要能源支持,新能源产业是其发展的能源基础;其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环节需要节能,产品零件部件加工需要节能工艺,销售产品需要绿色包装,运输需要低碳物流。两种技术之间既协作又竞争,同时沿着各自的技术轨道协同演化,低碳技术创新就是这两种技术协同演化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低碳、节能、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2.低碳技术创新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必然会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技术创新演化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如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制度环境等;包括“软件”环境,如政策环境、人文环境、金融环境、服务环境等。由于技术创新与其所处环境的密不可分性,因此技术创新与其所处环境的演化方向一致,即技术创新与所处环境是协同演化的。低碳技术创新的演化发展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可从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四个方面探讨低碳技术创新与环境协同演化机制。

(1)低碳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协同演化。知识创新是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基础。一方面,知识创新成果可通过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成果经市场检验而获得的实际经验和产品也可为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和支撑,两者是协同演进的。

区域低碳知识创新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专业的科研人员,尽管一些大型企业也拥有研发部门和研发人员,但无论在专业科研能力还是人数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校与企业间低碳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移最有效的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关产学研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就开始了,但到目前为止,产学研脱节问题仍然很严重。一方面,高校以论文和课题数量作为教师考核标准,为发表论文并完成课题,教师主要在学校进行理论实验,没有精力到企业进行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大量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专利和论文;另一方面,政府在产学研方面的引导与协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一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都设在高校,而除了某些基础研究需要在高校开展外,其他应用研究实验室、技术开发工程中心等都应设在企业,因为高校没有现实应用的环境,不了解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生产的条件,学校实验室开发的技术大多不适用于企业生产。此外,政府举办的一些产学研交流会效果并不显著,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有问题,不能有效传达交流会举办意图与企业需要,不能充分调动高校积极性,使交流会流于形式。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知识共享与应用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政产学研”的合作。高校要改革现有考核制度,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工作,将教师在企业的工作业绩纳入职称评定与年度考核体系。政府要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明确产学研合作管理的具体负责部门,避免多头管理,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此外,政府还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间开展技术协作、人才培养、创新联盟等不同形式的合作,争取在企业建立一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培训中心、企业孵化器等。支持产业界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中心,选择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争取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并建立相关产业技术标准。此外,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等资源的整合、共享、完善、提高以及对科研人员的合作培养。总之,要建立起全面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即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仪器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实现全面协同合作,使产学研合作真正成为企业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在制度经济学层面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8]在现实社会经济领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呈现出协同演化态势,既有各自的研究路径,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制度创新为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合理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规范并保证低碳技术创新朝预期方向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这里的制度安排包括政府、市场、企业、消费者等多个层面。由于低碳技术创新以绿色、节能、可持续为特征,区别于之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高碳发展模式,要求企业改变以往生产模式,而这必然会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人们原有消费模式的改变,使一段时间内企业和消费者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意愿去开展低碳创新,消费者也不愿意购买低碳产品,甚至对低碳技术创新有所抵触。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增加制度安排,实现制度变迁,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破除对原有经济制度、资源基础及产业结构的依赖,借助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干预非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及专利技术制度等,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引导非低碳技术创新转向低碳技术创新。此外,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会对制度提出新的要求,技术创新会推动制度创新的发展,而且技术创新可能会降低某些制度的实施成本,使原来无法实施或实施成本过高的政策得以实施,从而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制度创新的协同演化。

①制定有利于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通过制定科学、符合生态规律、有利于低碳技术创新的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政府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力度。为保障和促进低碳发展,很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如英国的《气候变化法》、美国的《能源政策法》和《低碳经济法案》等。法律法规的约束是低碳技术创新重要的保障,我国各省市区应尽快出台适合本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现状的法律法规,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依据。

②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体系。一是政府应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低碳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定价与指令性标准对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进行控制,提高对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领域风险较大项目开发的投资补贴,特别是对原始创新给予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全过程的财政支持,提高低碳技术创新的产业竞争力。二是在企业生产层面,通过财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使企业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并积极引进低碳技术,将低碳技术成功市场化。三是在消费需求导向层面,通过税收激励政策,逐步引导消费者树立低碳理念并有意愿购买低碳产品,而政府部门应成为低碳产品采购的先行者。通过以上几方面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支持体系。[9]

③构建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应制定低碳科技创新规划,并纳入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完善与低碳技术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在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上,推进高科技产业和低碳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立低碳技术转让与推广中心,构建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低碳技术标准与低碳产品认证机构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为推动节能减排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制度支撑;在微观层面上,企业也要加快低碳创新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强化原始创新能力,逐步成为低碳科技创新的主体。

(3)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文化创新协同。低碳文化创新指作用于低碳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与文化相关的创新活动,指可使人们的行为和意识向低碳化转变的新的文化精神、新的文化价值观。

①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必然要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来实现,即低碳创造、低碳生产、低碳物流、低碳消费等。人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低碳文化的引领,各种低碳技术创新行为就很难激活。因此,在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环节、各层面低碳活动的驱动要素就是低碳文化精神。低碳文化通过导向作用获得大众认可,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全部,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低碳行为的规范和统一,推动区域低碳创新要素协同发展。低碳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与社会文化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往复运动过程,通过低碳技术创新逐渐形成绿色、节能、环保、可持续的文化示范效应,实现低碳技术创新对当代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变迁与更新效应,使低碳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②丰富观念与文化内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必要在全社会广泛倡导低碳理念,揭示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危害,宣传低碳经济的种种益处,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并通过在全社会建设学习型组织来宣传低碳文化。要特别关注碳足迹或碳排放的计算,使每个公民都能清楚认识自己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以及应当承担的生态补偿责任,营造一个“人人重节能,处处讲低碳”的社会氛围,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大众节能、环保、绿色的低碳意识和消费理念逐步建立后,会对低碳技术创新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低碳文化创新促使大众积极参与低碳技术创新及推广,自愿使用低碳产品并积极向他人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低碳技术创新氛围。

各级政府也要树立以低碳为导向的绿色GDP政绩观。为实现低碳发展,必须在全社会普遍树立并倡导低碳环保的绿色政绩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GDP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科技、文化诸方面因素,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碳排放等各方面利益的最优化。

对企业来讲,应从企业成本控制角度看待低碳技术创新,要让企业认识到能源本身就是成本,节约能源就是降低成本,就是一种效益产出。及时合理地采用低碳技术,短时间内对企业是一种资金投入,但从长远发展看,其综合效益与长期收益会远远大于投入。企业决策层要充分认识到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价值,不断增强低碳意识,在企业内部建立低碳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认识到低碳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全体员工建立低碳理念,逐步树立低碳环保的企业形象,使低碳成为提升企业品牌的动力。

(4)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服务创新协同。低碳技术创新需要服务创新,以更好地为低碳技术研发、生产与销售提供服务。同时,低碳技术创新的进步也会推动服务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服务创新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低碳服务业是低碳理念、低碳技术最主要的推广和传播者,可提供面向低碳创新的研发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

①低碳科技研发服务和中介服务。低碳科技研发服务机构主要是政府发起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因此是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平台,可实现研发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低碳技术研发需要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等;二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与低碳技术相关的文献、图书、杂志期刊、科学数据等;三是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即对区域科研人员资源合理配置后实现研发效率优化。低碳科技中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在各类市场主体中推广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开展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主要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技术市场、科技条件市场、科技评估中心、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

②碳金融和碳交易服务。低碳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建立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和碳交易体系,实现多方投入的碳投融资服务体系。一要加强低碳金融服务意识创新。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和碳交易机构员工的低碳意识及其在碳金融、碳交易领域的专业水平,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服务。二要加强低碳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不断开发碳金融产品,拓展服务范围,创新金融产品种类,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包括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碳掉期交易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10]三要培育碳金融服务机构。政府要加强碳交易平台建设,首先完善碳交易场所,增加碳交易产品种类,不断健全碳交易制度,监督各金融机构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

③低碳物流服务创新。我国交通运输工具的综合能源利用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11]因此物流业是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主要领域,政府和企业应重视这一领域的低碳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物流业节能减排的成效:一是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要重点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企业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订货系统(EO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12]二是发展绿色低碳运输。创新低碳物流组织模式,发展多式联运,实现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公路的无障碍对接,系统有效整合社会运力,推进物流运输市场的信息网络化、集约化,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三是推广绿色包装。传统包装材料消耗原料多、产品生命周期短,特别是合成塑料包装材料因不可降解性,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应逐渐被可循环、可再生利用的新包装材料替代,即发展绿色包装,特别是在包装材料使用较多的供应链物流环节大力推广环保绿色包装。四是加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发展低碳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不仅可降低各环节交易费用,降低社会资源配置与协调成本,节能减排成效也特别显著。

五、结论

1.当前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节能减排产业,这两种产业的发展是在动态配比过程中协同演化的。一方面,不能因为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就不考虑区域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现状,不进行合理产业评价,就盲目大批上马新能源产业,这必然会造成无序发展、产能过剩的状况,近几年快速扩张的太阳能和风能产业、风电出现的“弃电”现象以及无锡尚德的破产,就是典型例证。另一方面,不能因为新能源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就放弃发展新能源产业,因为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传统能源陷入即将枯竭以及污染加剧的困境,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政府在制定区域能源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新能源产业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合理动态配比,使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朝着低碳、节能、可持续的目标发展。

2.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在自身演化的同时,还与系统外部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包括知识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文化创新系统、服务创新系统的协同演化。通过与知识创新系统协同,低碳技术创新积累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低碳技术创新为知识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支撑;通过与制度创新系统协同,低碳技术创新获得了制度上的充分保障,降低了某些制度的实施成本;通过与文化创新系统协同,低碳技术创新破除了阻碍其发展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惯例等文化层面的障碍,同时低碳技术创新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变迁和更新效应;通过与服务创新系统协同,为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和平台,同时低碳技术创新会推动服务创新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能源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3BJL018)、辽宁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Lnsky13A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80.

[2]Solow,Robert.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 ic in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65-94.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2-14.

[4]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20.

[5]Ehrlich,P.R.,Raven,P.H..Butterflies and plants:A study in co-evolution[J].Evolution,1964,18(4):586-608.

[6]Nelson,R..Bringing institutions into evolutionary eco⁃nomic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2,12(1-2):17-28.

[7]毛荐其,刘娜.基于技术生态的技术协同演化机制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1):26-29.

[8]牛桂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J].理论学刊,2011(3):65-66.

[9]吴伟,关新.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22-24.

[10]刘倩,王遥.全球碳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0(7):81-84.

[11]姜燕宁,郝书池.基于低碳经济的物流服务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1):83-86.

[12]漆莉,熊晓亮.湖北省低碳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1):23-24.

The Co-evolution of Regional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Wu Wei
(Institute of Philosophy,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enyang,Liaonig110031,China)

At present,we are in the important stage of economic rapid 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developing lowcarbon(LC)economy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but also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transforming economic growth pattern,enhanc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ing modernization.Facing the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aggrava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the requireme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it is urgent for us to establish the regional LC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Being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LC technology innovation will be integrated in such factors as energy conservation, green and LC;and it focuses on public interests;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economy,public interest,long-term strategy, high risk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ynergy theory,there are two path in co-evolution of LC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One is a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y,which is the co-evolu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the other is the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namely,the co-evolution of the LC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system innovation,culture innova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And along these two paths,the system will evolve on the path to energy saving,green,low carbon and sustainability.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co-evolution;knowledge innovation;institutional innovation;cultural innovation;service innovation

F206

A

1007-8266(2014)10-0066-08

吴伟(1980-),女,辽宁省朝阳市人,管理学博士,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责任编辑:陈诗静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