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消费研究动态与评述

2014-02-05孔祥利

中国流通经济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工消费

孔祥利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消费研究动态与评述

孔祥利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是消费水平与消费方式的市民化。当前,2.6亿农民工的消费边际倾向大幅低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亦有别于城市居民,消费规模小、消费质量低、消费预期差。本文从消费能力、消费预期、消费环境三个方面对农民工消费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汇集了不同学者关于提高农民工收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可度、加大消费方式转型等扩大农民工消费的政策建议。文章还就未来研究指出,通过采用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引入现代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和工具,为我国农民工消费研究提供新思路。

城镇化;农民工消费;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已进入到主要依靠扩大内需为主的新常态。农民工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城乡居民中最活跃的消费主体,研究农民工消费的动态及其趋势意义重大。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使我国的社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三元分层”特有现象,[1]也使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极具特色。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因高额的房价、高额的医疗费和高额的子女教育费用使农民工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代价很高,农民工市民化很难,且这种城镇化也只是“半城镇化”。[2]因此,从消费角度,解读农民工市民化,扩大农民工消费需求,调整农民工消费结构,提高农民工消费预期,对探索农民工消费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实现城市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消费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农民工消费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农民工消费的制约因素以及扩大农民工消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4个方面对现有农民工消费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综述,最后作简要评价与研究展望。

一、农民工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消费群体

消费可以直接反映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可以直接反应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居民的消费率作为观测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将流动人口的消费是否融入社会作为评判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自二战后,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行为越来越难以琢磨,同时,经济学家们对消费行为研究激起了极大热情和兴趣,相继出现了绝对收入说、相对收入说、生命周期说等经典消费理论。当前,消费问题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中的核心问题。[3]国外学者对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消费问题研究的重大意义给予高度关注。霍尔(Rob⁃ert Hall)从支出的不确定性出发,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一生的预期收入。布朗继承了杜森贝利的观点,提出了广义相对收入假定,从消费的“不可逆性”和“消费支出落后于收入变化”的特点进一步阐述了消费的社会性。在此之后,包括罗斯在内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采用“关系集团”的概念来分析人们消费支出的社会性质,得出的结论是:居住在不同地点(环境)的同样绝对收入水平的家庭,由于社交范围不同、参照群体的社会比较不同,消费倾向也会发生较大的差异。经济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消费行为不仅与消费者收入有关,还与消费者的社会属性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孙(Tao Sun)和吴(Guo Hua Wu)随机选取了中国5584名消费者(3243名城市消费者和2341名农村消费者),运用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的城市消费者与农村消费者在对待产品的价格、产品品牌以及产品的分类和促销上有截然不同的态度,由此导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生活消费方面的巨大差异。[4]法科罕达(Farkhanda Shamim)和伊塔扎(Eatzaz Ahmad)对巴基斯坦的农村与城市居民的家庭消费支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对于农村居民而言,由于收入低,消费程度依然不高。[5]坎贝尔和曼昆(Campell&Mankiw)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本身的不完善,流动性约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因流动性约束减少了消费支出,制约了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因增加预防性储蓄而制约消费需求。低收入人群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加强烈。[6-8]

目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如何扩大居民消费是当前学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部分学者主张着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9-12]认为不断加大公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消费条件,对农村居民某些消费予以财政补贴,可以刺激农民将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另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城市,[13-14]理由是扩大农村消费的长期潜力赶不上扩大城市消费的长期潜力。但现实中,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有一个群体——农民工,他们的消费潜力和衍生消费能力没有被重视,关注的人还不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显示,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中国发展报告2010》也指出,未来20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将有总规模达4亿的农村人口实现向城市居民的转化,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从国际经验看,农民向城市流动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国内的发展经验和理论研究也一再表明,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减少农民,要减少农民,就必须推进农民工市民化。[15]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第三种有效路径选择。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消费行为

1.农民工消费边际倾向大幅低于市民

张兴华做过统计发现,1998年农民工的年可支配收入为3454.5元,消费支出1835.1元,平均消费倾向0.53,明显低于城镇居民0.81和农村居民0.77的水平。同时也发现农民工可支配收入介于城镇居民5160.3元和农村居民2090.1元之间,但平均消费倾向既低于城镇居民,也低于农村居民。[16]这种消费倾向与收入极不协调。钱雪飞分析了南京市流动人口消费的特点,认为南京市农民工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高,消费水平及质量居于城市居民底层,但自我满意度高、消费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分化。[17]于丽敏、王国顺发现农民工的收入虽然较之农村有所改善,但在整个城市生活中仍属于偏下水平,生活质量低下,他们的消费带有明显的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性质。[18]

2.农民工消费方式不同于市民

李淋、冯桂林对宜昌市农民工消费行为调研,发现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有基本消费、家庭消费和其他消费,具有单调而同质、封闭而逐渐开放的特点。[19]严翅君对长三角江苏8城市调查农民工消费方式,发现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正从简单转向复杂、消费工具正从传统转向现代、消费行为正从保守转向开放、消费心理正从后卫转向前卫。[20]蔡昉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情况,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年轻,农村情结比较淡化,家庭负担比较轻,可支配收入相对比较高,所受预算约束低很多,对不确定性不如上一代农民工敏感,消费偏好更加接近城市居民。[21]

3.农民工消费质量较低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999)的一项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消费呈空档,农民工的“家庭设备及服务”栏几乎为0(人均只有112元),表明农民工的家庭消费基本上属空白。农民工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方面的消费,且多选择免费消费项目。[22]李晓峰等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对北京市9城区农民工消费结构进行模型估计,从基本需求、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3方面对北京市农民工消费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23]于丽敏、王国顺发现农民工消费结构也表现出单调而高度同质的特点。[24]王艳华发现,20世纪60年代农民工在消费观念上还是传统人,离城市文化生活很远,80年代农民工消费价值观逐渐游离在城市人现代消费观和农村传统消费观之间,具有很强的过渡特征,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渴望融入城市,积极以城市人消费作为参照,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免费消费向小额市场消费转变、生活参与消费向大众场域消费转变,开始关注享受和发展型消费。[25]

4.农民工休闲消费诉求差别较大

有记者曾随机对四川、上海各100名男女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工作之余的农民工消遣方式单一,其中男性中67%无所事事,40%找老乡聊天,19%打牌打麻将,19%打电话,11%喝酒。女性消费诉求也非常单一,80%找老乡聊天,35%逛街,27%读书看报。[26]朱菁菁、徐炎章认为当前农民工所参与的休闲活动格调和档次较低,重娱乐型、消遣型而轻发展型、智力型,对人的身心健康帮助不大,对于那些暂时没找到工作的流动人员而言,平日里聚集在城市广场、公园里打牌喝酒是常有的事。[27]南京大学也曾经做过类似的调查,其中有一道问题“您工余时间干什么?”(可以有多种选择)。对这道问题的回答排在前6位的休闲方式是:打牌占38%、看电视占37%、听收音机占36%、聊天占35%、逛街占30%、看书报占20%,其余的还有睡觉(一般来说,上倒班的业余时间大多是睡觉)、搞卫生、干家务、找工作、上舞厅、找老乡等。[28]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消费制约因素

彼得·桑德斯(Peter Saunders)曾经指出,消费能力不完全由个人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家庭消费能力取决于家庭挣钱能力、享有政府公共服务的权利、自我供给能力3个因素,特别是政府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如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上的重要性十分凸显。[29]学者们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发展趋势以及政府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对农民工消费的制约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的来看,学术界更加倾向于将制约农民工消费的因素归纳于消费能力、消费预期、消费环境等因素。

1.农民工收入的不稳定性与相对收入水平的低下削弱了消费能力

美国贝兹大学的马格利特(Margaret Maurer-Fazio)等人对120家企业的调查发现,和城市职工相比,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天数多,农民工的流动性要高于城市职工,收入的“暂时性”显著。日本桃山大学严善平运用1995年的上海市家庭调查数据认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往往更多地进入收入低、工作环境较差的产业或行业,相对收入低。刘艺容运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对1978~2005年的城乡消费差别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别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消费差别具有显著的较长期的影响,是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首要原因。[30]潘洪涛、陆林认为农民工的收入受户籍制度、自身素质、工作种类、用工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了农民工进入一些收入较高的行业就业,农民工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职业培训,导致他们不能适应大部分高收入行业的要求。[31]另外,农民工就业的非正规性和有些企业明目张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状况,还会造成他们收入的不稳定。这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农民工的直接收入,同时也会让他们在进行消费支出时更谨慎和保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表明,2004年之前的12年中,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加了68元,与当地年均20%以上的GDP增长速度相比,工资水平几乎原地踏步,相对收入低。2009年与2005年相比,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由872元提高到1417元,年均增长12.9%。2009年,外出农民工的月均收入东部地区为1455元,中部地区为1389元,西部地区为1382元,东部只比中西部高5%,国内农民工消费能力地区差异不大。[32]

2.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及社会保障的不确定性降低了消费预期

在我国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化贡献非常大,但仍被视为城市的“过客”,不能享受同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没有获得市民身份。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统计局调查,社会保障问题已列农民工最不满意的公共服务项目的第三位,具体表现为农民工参保率低,参保费用率偏高,养老保险接续麻烦,多数农民工处在流动中,在一地缴够15年养老保险可能性不大。除去跨地接续的问题外,农民工的新农保和城镇养老保险间的接续有困难,医疗保险不能实现异地结算,农民工在务工地就医不能即时即报,住院费用补助率也较低。此外,农民工尚未纳入当地医疗救助体系。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农民工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33]

3.农民工在城市的非正常家庭生活方式阻碍了其市民化消费行为

刘伟对广东省东莞市的农民工进行调研时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消费会增加,同时,汇款越多,农民工消费就会越少,而婚否也与农民工消费呈反向相关。[34]他认为当农民工没有结婚时,负担比较轻,农民工消费比较大,而结婚后压力也增加,消费则会减少。同时,代表消费结构的婚姻状况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非常大,表明我国农民工消费虽然也受收入的影响,但是家庭状况对其消费的影响是更重要的因素。据王曼的研究,基于农民工打工收入的储蓄模型为:储蓄=22.1394+ 0.606×收入,并且在王曼的调查中有68.5%的农民工储蓄的目的就是积攒钱财,寄回家盖房子、结婚、供养孩子上学。他认为农民工的家庭状况特别是有无房屋修建计划、是否要结婚或有无将要结婚的子女、有否正在接受教育的儿女(特别是有否正在或将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女)、有无老人需要赡养等情况,是影响农民工消费的重要因素。[35]

4.农民工的传统乡村意识制约了城镇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

农民工的乡村文化习惯在市民化进程中也扮演了制约角色。刘建平、陈姣凤认为城市农民工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大,长期的“节俭”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活动在农民工中的开展。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动者,长期以来生活在简单的环境里,他们的需求也很简单,在他们中的很多人看来,城里的这些高消费的休闲活动是一种很大的浪费。[36]另外,芝加哥学派的帕克(Park)等提出流动人口融合、同化是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相互渗透、交往,相互分享各自的文化记忆,并和所在的城市相互适应、汇入一种共同文化生活的过程。[37]童星和马西恒则认为新移民应该在居住、就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融入城市社会、向城市居民转变,即实现社会融合,并且该市民化程度可以用新移民与城市居民的同质化水平来衡量。[38]欧拉姆(Orum)和陈(X.Chen)则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扩展移民群体的生活地点、积极参与地方性行为快速融入城市。[39]而众所周知,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开始了城市人的就业生活,但是他们的人际关系仍以老乡、亲友为主要交往对象,极少融入当地社会,即使居住在城镇居民之中也不例外,因此农民工同城镇居民形成了由一堵无形墙隔离的两个阶层。此外,农民工一般聚集在城乡结合部,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同城镇社区的隔阂,市民化进程慢,即使有城市化也是一个“半城市化”状态。而城市居民的现代消费观念和消费时尚的“评价和规范”对农民工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居民消费对农民工消费的示范效应。

四、城镇化进程中扩大农民工消费的政策建议

1.确保农民工收入,加强农民工消费能力的保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消费的首要前提是收入,而就业是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尹向东认为扩大就业是增加农民工收入的根本措施,也是拉动农民工消费的重要环节,应制定和实施公平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培训,加大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的培训力度。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节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40]王浩瀚和唐绍祥经过实证检验发现,在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受到的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影响都是显著的,改革前期,城镇居民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强,农村居民在改革前期受到的流动性约束小于改革后期,由此他们认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提高居民消费的有效途径。[41]

2.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改善消费预期

缺乏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民工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的重要外因。因此,第一,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满足农民工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对农民工中困难群众的帮扶制度,是增强农民工消费信心的重要保障。第二,加快城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并将农民工同城镇低收入家庭一起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范围,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保障。第三,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利益,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努力降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是农民工深度市民化的切实保障。第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条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和生活的成本,是提高农民工消费预期的根本途径。

3.增强农民工市民化身份的认同,发挥城市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

实现长期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向市民转化,是推动农民工消费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严翅君认为,消费方式是身份的象征,身份又决定人们选择相应的消费方式。[42]当农民工是城市“边缘人”的时候,他们的消费方式常常与城市市民的消费方式格格不入,从而形成城市的落后消费景观。而一旦他们的市民身份真正得到确认和保证,他们就会自觉地追求城市现代消费方式。所以,去边缘化、促进身份转化与消费方式转型的一致是农民工消费转型的基本保证。尹向东提出改革户籍制度、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

4.改善消费环境,维护农民工消费权益

严翅君认为改善就业环境是改善消费环境的前提。创造“无门槛就业”的环境,搭建“规范就业”的平台,提供“提升就业能力”的条件是保证就业、夯实农民工消费方式转型的基础。[43]另外,建立健全“证卡合一”和“五险一金”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利是构筑农民工消费方式转型的必要前提。改善农民工的消费意识和人文生存环境,是培育良好的消费软环境的重要保障。提高农民工对后现代主义消费观的识别能力,引导农民工消费方式的合理转型。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中,要对农民工由“劳动力管理模式”转变为“居民管理模式”,不能再将农民工视为城市的“过客”,而应当把他们视为城市居民;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居民的有机组成部分。多方位促进各群体对农民工的理解,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农民工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的偏见,使人们意识到广大农民工默默无闻的奉献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主人。

5.加快农民工消费方式转型,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身份认同

诸荣伟、陆雄文、蒋青云认为农民工群体有权利实现跨越式消费,农民工作为现代社会的消费群体之一,随着现代信息科技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工有权利快捷地获取第一手信息,以现代科技打造他们跨越消费方式的适应路径。[44]他们认为少数弱势群体可通过消费来作为渐渐参与主流社会文化价值的指标和途径。“中国劳动力转变为中国消费者”是一种新的视角。[45]尚·布希亚认为:“农民的消费兴趣与优越的上流阶层、有文化素养的中等阶级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既无暇亦无金钱,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尚未参与感染其他阶级的文化吸收现象。”不难发现,农民工在农村身份与城市身份之间认同存在排斥性,消费认同是一重要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身份认同。

五、简要评述及研究展望

马克思曾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进行论述,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他们的行为决策受社会结构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制约。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一切经济行动都嵌入社会关系中,经济主体不是原子式的理性行动者,社会的价值观念、规范、文化等因素渗透于经济行动者的决策与具体行动中,并影响、制约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动。农民工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派生出的“过渡群体”,他所拥有的关系网络应该嵌入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去,使其消费行为受制于这种社会关系影响,而且其市场也是嵌入社会的,是社会的构件。它不仅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结构,而且还受社会价值、文化环境、社会规范、法律原则等制约和影响;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还是一种规范的道德秩序具体化的反映。[46]从当前文献来看,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农民工消费问题,并在研究农民工消费问题的重要性、农民工消费现状与存在问题、农民工消费的制约因素、扩大农民工消费的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研究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消费经济学视角研究不够

农民工是介于城市居民和农民群体的过渡群体,他们如何融入城市,市民化的进程如何,如何全面城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虽然社会学、人口学的学者对此做出很多关注并取得很多重要的成果,宏观上也出台了很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但是,世界银行以2001年为基期,模拟取消户籍制度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结果显示,1%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将使GDP增长0~7%,10%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将使GDP增长4%~6%。显然,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模式优化、消费预期提升直接彰显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和城市进程。而当前研究成果中,以农民工作为消费群体进行专门研究的重大成果非常少,农民工消费个体的特殊性和专有特点及其城市化进程特点较为复杂。用消费经济学理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农民工的实际偏好、社会关系及环境不确定性对其消费决策以及市民化决策的影响,是当前社会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且广阔的发展方向。

2.较少使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框架,纵深研究不够

当前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预期以及消费环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点的研究,但缺乏对农民工消费水平、消费预期、消费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特别缺乏有关消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机理以及制约农民工消费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而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消费问题的相关研究更多是在社会学、人口学等理论的支撑下完成的“现状-问题-对策”型的应景式研究,而使用规范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纵向深入研究的成果不多见。事实上,当前消费理论、决策理论、城市化理论都可以应用到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消费问题研究领域中来。随着农民工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优化、消费预期的提升以及与市民消费差异的逐渐消失,其消费转型必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城市化进程。

3.定量实证研究较少,创新研究不够

国外由于其流动人口(农民工)市民化时期极其短暂,没有产生大量的城市管理和农民工问题,丰富而深厚的西方经典消费理论没有在农民工消费问题上得到深入发展。而从西方经典消费理论来说,消费函数是解释消费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石。加大农民工消费的定量实证研究,加强农民工消费函数的研究可以为消费理论做一定的有益探索。农民工消费函数研究的方法论上,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比较研究的原则。抓住农民工消费过渡的特征,比较农民工与市民的消费差异。第二,分类研究原则。农民工中的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人口特征不一样,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非农收入不一样,就业机会不一样,不确定预期不一样,消费的持续能力不一样,消费习惯不一样,因此,两类农民工的消费函数需要区别对待。第一代农民工的预防性储蓄非常强,因此我们要深入调查了解其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运用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对第一代农民工消费行为进行构建函数;第二代农民工具有很强的短视特点,我们可以以测度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来构建反映第二代农民工特征的消费函数。第三,逻辑思辨与方法创新共生原则。自消费函数1936年提出,西方消费经济理论已经走过了七十多年,西方社会经济制度逐渐趋于稳定,对各类消费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实现了思想创新向方法论创新的转变。但当前中国进行着大量制度改革,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速度非常快,没有西方消费经济学界提出的“稳定经济”运行环境,各类消费函数在中国土壤上的适应性大打折扣,当前农民工消费问题是非常重大而且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以问题意识和实现创新为主,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恰当性,以西方消费经济学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方法综合考虑农民工实际情况,从农民工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着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收入不确定还是支出不确定,测度农民工在不同情况下的收入过渡敏感性系数,检验各种消费函数理论,从而创新消费函数。

以上分析表明,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消费问题研究将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使用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使用预防性消费函数、城市化等经济学理论,将农民工消费及市民化等问题进行规范化;二是深入研究农民工消费特点,分析消费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机理,构建农民工群体的消费分析框架;三是引入计量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和工具,深化农民工消费问题研究的理论深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消费差异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1BSH013)的阶段性成果。

[1]李强.社会学“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J].学术界,2004(4):6-22.

[2]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研究,2006(9):1-7.

[3]蔡禾,何艳玲.集体消费与社会不平等——对当代资本主义都市社会的一种分析视角[J].学术研究,2004(1):56-65.

[4]Tao Sun,Guo Hua Wu.Chinese Urbanand Rural Con⁃sumers[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2004(4):21.

[5]FarkhanaShamim,EatzazAhmad.Understanding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Pakistan[J].The Journal of Retailing,Consumer Service,2007(2):14.

[6]J.Y.Campbell,N.G.Mankiw.Consumption,Income,and Interest Rates:Reinterpreting the Time Series Evidence [J].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1989(4):185-216.

[7]J.Y.Campbell,N.G.Mankiw.Permanent Income,Cur⁃rent Income,and Consump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990(8):269-279.

[8]J.Y.Campbell,N.G.Mankiw.The Response of Con⁃ sumption to Income: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1(35):723-767.

[9]孔祥利,司强.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与农村消费需求的相关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103-108.

[10]郭晓鸣.以深化改革突破发展困局——我国农村改革的回顾总结与发展选择[J].农村经济,2008(4):2-6.

[11]柳思维,朱艳春,唐红涛.发展农村商圈与扩大农村消费的探讨[J].消费经济,2011(12):23-26.

[12]郭书田.总结经验推进改革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体制[J].农村经济管理,2009(1):14-15.

[13]罗云毅.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1999(2):33-37.

[14]范剑平.论扩大内需下一步对策[J].中国软科学,1999(5):3-8.

[15]郭金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必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J].求实,2011(7):59-62.

[16]张兴华.民工消费的经济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1999(3):5-21.

[17]钱雪飞.进城农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南京市578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9):89-97.

[18]、[24]于丽敏,王国顺.促进农民工消费对我国扩大内需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9):6.

[19]李淋,冯桂林.试析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宜昌市农民工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1996(3):60-66.

[20]、[42]、[43]严翅君.长三角城市农民工消费方式的转型——对长三角江苏八城市农民工消费的调查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3):241-245.

[21]、[45]、[46]蔡昉.农民工市民化将创造“消费巨人”[J].传承,2011(1):64-65.

[22]方学军.农民工精神文化消费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1(10):58-62.

[23]李晓峰,王晓方,高旺盛.基于ELES模型的北京市农民工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4):52-57.

[25]王艳华.进城农民工文化消费出现代际转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报,2007(5):54-57.

[26]王翀,谁来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J].就业与保障,2005(5):11-12.

[27]朱菁菁,徐炎章.论休闲活动在弱势群体中的开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2):92-93.

[28]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263-264.

[29]Peter Saunder.Social Theory and Urdan Question[M]. London,Hutchinson,1986:197、291、292.

[30]刘艺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求索,2008(1):64-67

[31]潘洪涛,陆林.农民工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08(9):31-33.

[32]、[3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J].改革,2011(5):5-29.

[34]刘伟.基于WLS的中国农民工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3):109-112.

[35]王曼.北京农民工消费与储蓄选择——基于实证基础上的理论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6-81.

[36]刘建平,陈姣凤.城市农民工休闲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41-53.

[37]Park R.,E.Burgess.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M].Chicago:Univerity of Chicago Press,1924.

[38]童星,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2008(1):77-83.

[39]Orum A.,Chen X..The World of Cities:Places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M].Blackwell Publish⁃ers L td.,2003:

[40]尹向东.着重增强农民工消费能力[N].人民日报,2010-01-26(7).

[41]王浩瀚,唐绍祥.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9(5):54-57.

[44]诸荣伟,陆雄文,蒋青云.农民工群体有权利实现跨越式消费[J].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1,34-45.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Migrant Workers Consump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ong Xiangli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

The citizenization of consumption level and pattern is the key for citize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At present,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of the 260 million migrant workers is substantial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ordinary citizens.And their consuming structure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citizens as well.The consuming quality is low,and the difference of casual consuming demand is huge.The author deep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inadequate consump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onsuming ability,consuming expectations and consuming environment,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expand migrant workers consumption,including guarantee migrant workers’income,perfect their social security,improve their consuming environment,enhance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public identity and speed up their transformation of consuming way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the future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be conducted by adopting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mainstream economy.By combining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and by introducing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ols of modern economy,the author provides new ideas for researching migrant workers consumption.

urbanization;migrant workers consumption;literature overview

F063.2

A

1007-8266(2014)10-0052-08

孔祥利(1963-),男,陕西省宝鸡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宣传部部长,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公共经济。

责任编辑:方程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工消费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40年消费流变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