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
2014-02-05何大安
何大安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
何大安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流通产业有自身运行的轨迹和范围,这要求我们有必要界定其分析边界,并对其作出相应的理论定位。西方经济学将流通产业纳入一般产业组织理论的学术处理,使流通产业缺乏相对独立的理论;中国学者对流通产业的分析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模糊不清的影响。本文在基础理论层面上分析了流通产业运行中的制度、主体和行为;通过对流通厂商经营的产业关联链等的研究,界定了流通产业的分析边界;结合我国流通产业投资经营,对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的一般格局进行了描述;最后,提出了建构流通市场组织理论一般分析框架的设想,并以之作为流通产业的理论定位。
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市场治理结构;产业关联链;流通产业组织
一、问题的提出和理解
经济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将制度、主体和行为等作为理论分析的主线,越来越关注不确定条件下投资风险决策。①但是,经济学家围绕厂商投资决策的分析和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和第二次产业展开的,而对属于第三次产业的流通领域的投资决策,却很少有专门的研究。其实,流通厂商投资决策在制度、主体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的特征、趋向、过程及机制构成,这种情形要求我们对流通产业的投资决策进行专门的研究,要求我们依据这些研究对流通产业运行的分析边界作出界定,要求我们对流通产业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定位。
在现代成本经济中,厂商投资决策的市场化过程的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约束下的行为主体决策的不确定性;[1]新制度经济学曾依据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解说了市场治理结构的形成和变动,阐述了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市场治理结构的各种规定;[2-3]这些理论将契约制订中的目标和条款、契约的执行或调整以及解决契约纠纷的规则和手段等,作为市场治理结构的制度分析框架,对市场治理结构形成中的交易费用的具体特征、性质和规模以及制度决定交易费用的方式等进行了分析。[4]但从理论和实际看,第一、第二和第三次产业都存在着以自身为中心的特定的市场治理结构;如果我们据此来分析和研究流通产业运行,有没有可能粗线条地划定流通产业的分析边界,从而在基础理论上对它有一个理论分析定位呢?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一样,流通厂商的投资选择和日常经营等过程,同样是契约(合同)谈判、制订、修改、执行和调整的过程。不过,流通产业的契约形成及具体交易活动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尚存在着一些差别。最显著的例证是,在第一和第二次产业的合伙投资经营中,无论是这两大产业各自内部,还是相互之间投资契约的谈判、制订、执行和修改,都经常存在着因资产专用性而引发的投资契约风险;相对而言,由于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小,资产专用性不强,它较少存在因资产专用性而出现的投资契约风险。同时,流通产业主要是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它与第一或第二次产业之间的交易,通常发生在产品物流、存储和批发等方面,因而流通领域的等级交易和混合交易的覆盖面,并不像第一或第二次产业那样宽泛,或者说,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较之第一和第二次产业明显有着自身的特点。②这是划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的市场背景。
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需要将其市场治理结构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区分开来,以便从契约实施的制度、主体和行为来把握这一分析边界;对流通产业作出理论定位,则需要对其竞争和垄断的一般形式,作出区别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的理论解说。显然,无论是分析边界还是理论定位,都应该考虑从影响或作用于流通产业运行的制度层面来展开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曾在制度既定和制度不既定两种分析框架内,③对公司内部制衡和外部约束、市场治理结构以及契约联结方式等进行过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市场治理结构和契约联结方式,[5]而且涉及到对制度质量影响或决定经济绩效和财富差异的分析。[6]我们可考虑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取舍地运用它们来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
流通产业的制度安排包括宏观和微观两层次内容,前者是指政府对流通产业的政策法规及其流通体制等,后者是指市场机制对流通厂商投资、交易、内部治理、外部约束等形成的市场规则。经济学家偏好于将前者视为既定来研究市场治理和公司治理,是基于宏观层次的制度安排在长期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考虑。如果遵循这样的分析思路,我们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是否可以在假设宏观层次制度安排既定的前提上来展开呢?显然,这是一种注重从市场治理结构变动的分析安排,它强调契约等市场制度变化对流通产业运行的作用及其规定。但在现实中,宏观层次的制度安排通常是不既定的,这种不既定对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的影响,要大于对流通产业市场治理过程的影响。因此,当从产业组织角度对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进行考察时,也需要考虑宏观层次制度安排的不既定情形。
流通产业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且相对独立的产业板块。第一,产业关联链有别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第二,市场竞争充分,资金和技术等的进入门槛较低;第三,投资建设周期及投资回收期较短,较少存在投资沉没成本;第四,在行政干预下容易产生局部垄断(也可理解为行政垄断)等。这些特点影响着流通产业的市场治理结构,导引着政府对流通产业运行的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并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决定着流通产业组织的形成。研究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需要围绕这些特点及其作用过程来进行。关于流通产业分析边界的具体界定思路,可考虑以其产业关联链作为约束边界,以其进入门槛、投资周期和资产专用性等作为具体内容,以投资环境作为流通产业积聚的空间约束,以产业政策和规章等作为流通厂商投资选择的制度约束。这样的分析理路,在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的同时,也涉及到流通产业的理论定位问题。
依据流通产业运行和发展的实际,对其作出理论定位,还应该围绕流通领域的竞争和垄断来展开。从市场治理结构而不是着眼于价格和利润形成来看问题,垄断实际上是市场治理结构遭到扭曲的结果。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流通领域几乎不存在垄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流通产业存在独立的产业组织理论(目前还不存在),则它可以定义为是一种纯粹的竞争理论。流通产业究竟存不存在垄断,与经济体制及其制度安排息息相关。以我国情况为背景对流通产业作出理论定位,需要勾勒出一个特定体制下的反映或揭示实际竞争和垄断的流通市场组织理论。很明显,对流通市场组织理论的论证过程,也是对其市场治理结构及其运行,从而对流通产业分析边界的论证过程。
二、流通产业分析边界的理论解说及其现实理解
1.一般理论解说
西方产业理论一直很重视厂商是否具有决定价格的市场力量的研究,尽管不同流派对此有不同认识,但基本研究途径都是通过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等研究来展开的。经济学家对市场力量影响或决定竞争和垄断的研究,涉及到产品差异性;对产品差异性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定价、集中度、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等的不同理解。④在现实中,流通产业受技术进步的制约较弱,厂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通常会因为管理水平高低以及能否运用电子信息平台而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厂商经营成本的区别,类似于技术进步或规模经济对厂商的效应。流通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表明我们不能单纯用完全竞争模型来刻画流通产业的分析边界,但流通产业是竞争最充分领域的事实,又支持把流通产业产品和服务看成具有同质性,或者说,支持不考虑流通领域有可能存在的垄断,以便用完全竞争模型来把握流通产业的分析边界。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在抽象理论层面上的魅力,在流通领域也是存在的。考察流通产业分析边界,这种魅力则充分体现在该理论通过完全竞争模型描述了流通产业运行的一般图景。完全竞争模型暗含着两个基本假设,一是既定的经济体制和政策规章假设,二是不考虑垄断的市场治理结构假设。前一种假设普遍存在于各种经济理论学说中,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许多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后一种假设只存在于市场(产业)组织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中,不具有理论假设的普遍性。如果遵循这两个假设,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就由完全竞争模型给定;如果坚持前一种假设而放弃后一种假设,流通产业分析边界无疑会扩大;如果同时放弃这两种假设,流通产业分析边界无疑会更加扩大。在笔者看来,坚持前一种假设而放弃后一种假设,是流通产业理论定位的一种合适的选择。因为,若完全放弃这两种假设,流通产业理论就是与一般产业理论无异的一种开放性逻辑结构了。
理论假设实际上是一系列给定条件的约束,或者说,是将一些影响经济事件的内生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的方法。经济学近几十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努力把传统主流经济学视为外生的变量转化为符合实际的内生变量。研究流通产业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国内现有的关于流通产业运行的研究,就理论分析层面而言,主要是以完全竞争模型为分析底蕴的,这种分析视角在相当大的程度和范围内限制或封闭了流通产业的分析边界。⑤以西方经典模型对流通领域的一些适用性而言,在剑桥学派的垄断竞争模型、芝加哥学派的可竞争市场模型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模型中,都蕴涵着一些适合于解释流通产业运行的思想内容。⑥如何有取舍地依据这些思想来界定流通产业的分析边界,尚需要对流通领域的市场治理结构作出解析。
2.从市场治理结构的理解
在经济体制和政策规章既定及市场治理结构不断变动的情形下,产品和服务差异、资金约束、管理水平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应该成为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的内生变量。产品和服务差异通常会致使流通厂商在契约(合同)谈判、制订和执行过程中产生价格和利润等纷争,出现以谎报和扭曲信息为特征的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行为,甚至在契约兑现中出现道德风险。在现实中,资金约束会对一些实力较弱的流通厂商形成非政策规章约束的进入门槛;管理水平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不同,会造成不同流通厂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成本差异,以至于有可能形成非政策或行政干预而完全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垄断。[7]但在现有的有关流通产业的研究文献中,这些问题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被划入流通产业的研究范围,结合实际来扩大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应依据市场治理的这些变动将这些因素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是市场不确定性导致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影响契约的制订和执行,从而最终影响到市场治理结构变动。⑦撇开市场不确定引致交易费用等一系列问题,仅从市场治理结构变动对契约联结方式的影响而论,随着流通厂商追求发展的内在冲动和外在强制的加剧,流通领域的兼并重组以及由此导致的股权转让会频繁发生,易言之,等级交易和混合交易也就会成为契约联结的主要方式。随着契约联结从传统的交易方式向等级交易和混合交易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我们在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时,重视流通领域的市场治理结构变动与制度安排创新的研究,这一研究包括契约(合同)制订、执行、调整和纠纷处理的规则和手段以及契约联结方式变化对厂商投资和交易行为的作用。流通领域市场竞争充分,会使其契约联结有别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流通领域资金和技术等进入门槛低,会使其契约联结具有独特的方式。这给我们在理论上划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提供了界定对象和研究空间。
当放弃制度既定假设,流通领域的市场治理结构与制度安排创新问题便成为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时要考虑的问题。我国体制转轨背景下的市场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行政化色彩,实际上是制度不既定下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难以实现从公司和市场二分法的市场治理结构向两者混合的市场治理结构的转变。⑧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契约制订执行和契约联结方式是在制度既定还是在制度不既定下的具体实施问题。当把制度创新与市场治理结构放置于同一框架,流通产业的分析边界就会扩大。扩大这一分析边界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可以分别考虑在制度既定和不既定两种情形下,围绕契约制订和执行的规则与手段等方面来展开。这种分析思路和方法在理论上分别对应于经济学世界中的完全竞争模型和垄断竞争模型,在现实中对应于政府、厂商和个人三大主体的行为方式。
3.从产业关联链的理解
新经济地理学曾以“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两个概念对经济活动集聚和分散进行了描述,并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解释经济活动为什么会出现空间集聚。[8]流通产业运行也存在着空间集聚或区域性规模变动问题。商业网点和仓储布局,商业业态和运输路线规划,商业投资区域选择等,同样要受到产业空间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影响;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一样,流通产业也存在着产业关联链。产业关联链是空间集聚之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催化剂,它通常会导致产业关联链的累积效应;这种累积效应具体表现是,流通厂商投资选择越来越关注与消费者的前向关联,越来越关注与上游产业(第一和第二次产业)的后向关联,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投资项目明显反映出具有向心力特征的正反馈效应,以至于形成新经济地理学[9]在强调向心力、离心力及报酬递增效应时所指出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积聚格局。
流通厂商通常是选择消费者密集区和毗邻上游产业作为投资区域的,这给我们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至少提供了以下三点重要启示:第一,流通厂商投资选择行为除受利润影响外,要受到产业关联链的约束;第二,流通产业空间积聚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受制于地理环境、要素禀赋、技术或政策等地区性因素,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受制于向心力、离心力、报酬递增、运输费用等因素;第三,流通厂商通常利用何种竞争手段来扩大不同商业业态的经营规模等。显然,第一点启示从产业关联链上划定了流通厂商投资选择区域,可以产业空间集聚的累积效应作为现实参照,探索有别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的流通厂商投资分析边界。第二点启示说明流通产业投资经营及其绩效,不仅要受市场和技术因素制约,而且要受自然和环境因素制约,应探索区别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的专门解释流通产业投资经营环境的函数构成。第三点启示涉及流通产业是否有可能形成垄断问题,这个问题的解说很重要,它是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时,对制度、市场、主体和行为等作出基础模型框定的要求。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无论是百货、连锁超市、仓储和物流(业态)等投资经营,或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业种)的流通,或是内贸与外贸(地域)的流通,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事实,是电子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商贸流通的重要载体,网络交易正在颠覆着传统交易模式。依据这样的现实,界定流通产业的分析边界,需要把电子商务对商贸流通的影响纳入分析视野。不过,(网络)交易手段与(市场)交易本身并不是一回事,电子网络交易平台不会改变市场治理结构,不会改变契约联结方式,更不会改变厂商之间竞争和垄断的基本格局。因此,对流通产业分析边界的理解,重点仍然需要放在政策和市场等制度安排上,唯有如此,才能对流通产业的理论定位作出解释。
三、理论定位:基于流通市场组织运行的解说
现有关于流通市场组织的研究,主要是在西方市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内展开的。西方市场组织理论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构建框架,它主要以第一和第二次产业为分析对象,没有对流通市场组织进行专门分析。西方的完全竞争理论、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没有对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及其组合进行专门的分析,没有揭示流通产业有可能出现的垄断问题,没有在基础理论上对流通产业作出经济学解释。流通产业运行和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理论定位,这种定位需要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解释。
关于流通产业运行和发展的理论定位,首先要讨论的是,在竞争充分而不是充分竞争的流通产业中,究竟会不会出现垄断问题。从基础理论角度考察,充分竞争对应于完全竞争,其理论基础是所有产品都具有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完全竞争理论在论证完全竞争时,是以私人商品的同质性、数量既定等为假设的,并通过无限增加每种商品买主和卖主人数来说明这种假设在理论和现实上的逻辑性: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力足以保证没有人能够垄断销售和购买。⑨很明显,流通产业并不反映以上情形。同时,流通产业之所以是竞争充分而不是充分竞争,还因为流通厂商收益不是表现为报酬不变,流通产品和服务的品种、成本、规格、包装等也不符合完全竞争的无差异假设。流通产业竞争充分,表明它是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只是较之第一和第二次产业,这种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的程度不同罢了。
流通市场组织运行是制度、主体和行为的综合,对其作符合实际的理论定位,必须考虑制度既定和不既定两种情况。在经济体制、政策规章和市场规则等制度安排既定的情况下,厂商投资经营行为是在既定市场治理结构下进行的,是在市场竞争充分的环境下签订和执行不完全契约来进行投资经营活动。新制度经济学、宪法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等对传统经济学完全契约理论的批评,主要是通过论证交易成本致使契约不完全展开的;契约作为市场治理的核心,决定了契约制订和执行的规则与手段构成市场治理结构的中心内容。但无论是在制度既定还是在制度不既定的情况下,由于厂商受有限理性制约而出现不确定预期,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厂商机会主义行为,现实中掌握优势信息的厂商会扭曲或谎报信息以利于自己在签订契约时处于有利地位,这会导致信息劣势厂商承担交易成本。因此,依据制度、主体和行为对流通产业作出理论定位,首先要解说市场治理结构的基本运行格局。
在制度既定和制度不既定条件下,市场治理结构的基本格局通常决定着市场组织运行,这是对流通产业进行理论定位时所必须把握的分析脉络。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市场治理结构必须创新的以下逻辑推论:两个以上厂商的合伙投资经营策略具有不确定性,当一方对另一方行为决策难以形成确定性预期,不完全契约便必然具有短期性并滋生机会主义行为;如果市场治理结构能在制度安排上限制或减少不确定性的创新,契约的不完全性就会大大降低,并且使契约实现长期性和减弱机会主义行为。可从两方面来解读新制度经济学以上观点:一是经济体制和政策规章等制度既定,而市场制度不既定情形下厂商的契约签订和执行;二是经济体制、政策规章和市场制度都不既定情形下厂商的契约签订和执行。这两种情形的理论描述适合于所有产业,之所以将其作为流通产业理论定位的重要内容,乃是因为流通产业是竞争最充分的经济领域,突出市场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安排的分析地位,有利于解说流通市场组织的形成。
像其他产业一样,流通市场组织的核心内容仍然是竞争和垄断。从流通产业的理论定位来分析竞争和垄断,至少要解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流通领域出现垄断,在多大程度上关联于经济体制和政策规章等制度安排,在多大程度上关联于市场治理结构;第二,流通领域的垄断有什么特征,它对流通产业运行和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三,如何理解和描述流通产业组织。如果能够对以上三大问题作出符合流通产业运行的解说,对流通产业的理论定位就有了基本的分析框架。事实上,流通产业的市场组织或多或少有别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这既是体制、政策和市场等制度安排的结果,也是厂商投资经营行为和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结果。如果能够在理论上把握流通市场组织的分析脉络,对流通产业的理论定位就有可能找到符合实际的分析路径。
学者曾对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的整体格局、是否存在自然垄断等问题进行过研究,[10-17]但主要注重于问题的讨论。在竞争充分的市场环境中,围绕市场组织对流通产业作出理论定位,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竞争和垄断形式及其形成过程的研究,而需要对流通市场组织展开进行接近于现实的模型分析。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不完全竞争模型、垄断竞争模型及新产业组织模型等不能解释流通产业运行,但给我们提供了理论借鉴。能否以“竞争充分+局部垄断”作为流通市场组织模型的分析底蕴或主线呢?这个问题极具学术研究价值。流通市场组织模型是一个具有众多变量及其组合的非线性模型,建构这个模型的主要困难,一方面发生在如何确定制度和行为的解释性变量上,另一方面发生在对流通领域的投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选择和建构上。
关于第一个困难的解决方法,可以考虑运用两组解释性变量来解决。一组是体制、政策和规章等涉及政府产业规制的变量,另一组是价格、成本、利润和技术等涉及市场契约的变量。这两组变量所构成的模型属于基础理论模型,不具有特定函数表达式的直观性,但有可能解释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值得深入研究的是,这个模型可分别在制度既定和制度不既定两个层级上展开。具体地讲,就是分别在经济体制和政策规章等既定和不既定的假设前提上,分别对流通领域的各种交易形式、契约签订和执行、契约联结方式等作出市场治理结构变动的说明,以解说流通领域竞争充分和局部垄断的基本格局。当然,模型的建构极有可能会碰到许多分析性或技术性困难,这只是一种大的框架设计。
相对而言,第二个困难要比第一个困难的抽象性低得多。对流通市场组织作出理论定位,需要建构出能解释厂商行为的投资函数。这样的投资函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综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流通产业的投资函数应该是厂商现期利润水平和预期利润水平共同决定。⑩这一理论见解在后期研究中的延伸,是主张把非利润化的行为动机或行为准则等纳入投资(效用)函数。[18]很明显,这样的投资函数或许能使流通市场组织理论接近现实。因为,在考虑和不考虑非利润因素的情况下,流通厂商投资函数的变量构成是不同的。投资函数之所以对于流通产业理论定位很重要,是因为有了符合流通产业实际的投资函数,可以为解释流通厂商的行为方式奠定基础,从而为解释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提供理论基础。
产品消费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对符合消费实际且有助于流通产业理论定位的解释,是标准宏观经济理论有关消费依赖于现期财产价值与未来收入贴现价值之和的思想。[19]从现实来看,流通领域的消费与商业模式、仓储布局、物流网络、运输成本和政府干预等存在联系,同时也会受到流通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就消费函数的选择而言,应重点分析流通产业的前向关联,因为它反映了厂商营销手段和管理方式等商业运营模式对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动态过程。至于流通产业的后向关联,则主要表现在产品供给、仓储布局、物流网络和运输成本等与制造业的价格因素博弈。流通产业的消费函数不应仅仅局限于收入水平,而应延伸到产业关联链。若此,流通市场组织理论就有了新的的宏观分析工具。
投资函数和消费函数作为宏观经济分析工具是凯恩斯理论的功绩。竞争和垄断作为流通市场组织的基本内容,会在很多方面涉及投资函数和消费函数,这便要求我们对流通产业投资和消费的总量构成作出分析。流通领域的投资总量在理论上应等于整个社会投资总量减去第一和第二次产业的投资总量,流通领域的消费总量应等于整个社会产品销售所对应的最终消费品,这可以看成是流通领域国民经济统计账户意义上的统计方法。这说明流通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仍然等于投资加消费。总之,对流通产业的理论定位,始终要围绕竞争和垄断对流通市场组织展开分析,这一分析会涉及厂商、消费者和政府,这三大行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决定着流通产业的运行和发展,也规定着我们的分析路径和研究思路。
四、中国流通产业研究的框架思路
中国流通产业运行是一种典型的“竞争充分+局部垄断”的市场组织结构。这种结构较之于西方国家的特点,是竞争不够绝对充分,局部垄断明显存在。追溯其源,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转轨尚未结束,流通领域存在行政干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不在政府产业规制之列。[20-21]基于我国流通市场组织的这种现实,研究中国流通产业的框架思路,首先要把流通产业运行分别放在制度既定背景和制度不既定背景下进行。就理论分析层级的逻辑与现实关联而论,要先对制度既定下的流通产业运行展开一般理论分析,然后再对制度不既定下的流通产业运行展开深入研究。这种框架思路是部分接受了“制度是博弈结果或制度是博弈规则”的思想,[22-24]具有较高的理论品位。不能太局限于问题的研究,否则永远不会有流通产业理论。
中国流通领域存在着程度相对较轻但不可忽视的垄断。研究流通产业运行,要依据实际来进行具体的制度分析。针对制度引发流通领域行政型垄断以及市场机制和产品服务经营所引致的类似于自然垄断的垄断,[25]需要将体制转轨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分析层次来研究,对垄断的具体形式和过程展开理论和模型分析。如上所述,西方经济理论的相关模型并不完全适合于解释流通产业,应探寻能反映我国流通市场现实的相关制度变量,并以此构造能显示制度功能、制度质量或效应的模型。流通产业运行的制度分析模型,是流通市场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竞争和垄断中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都可以通过这些模型直观得到揭示。如果把流通市场组织看成是研究流通产业运行的核心理论,则制度分析便是这一核心理论的重要框架支撑。
流通产业运行包括宏观和微观两层面的制度内容,它是否会出现垄断以及出现什么样的垄断,需要对宏观层次的制度分析获取认知渠道。在宏观制度既定假设下,对流通领域垄断产生原因、解决方法以及未来变化的分析,可以看成是静态分析;在宏观制度不既定假设下,对流通领域垄断的分析,则可以理解为是动态分析。中国流通产业理论研究的框架思路,应该是制度既定假设和制度不既定假设、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至于微观层次上的制度安排分析,应该把重点放在市场治理结构的研究上。不过,作为对中国流通产业大框架或大手笔的理论研究,应该努力把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制度安排联系起来,以勾勒流通产业受制度约束的一般图景。
要研究流通领域的基本政治、法律和社会游戏规则等的制度环境,研究流通领域制度网络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研究体制转轨为什么会使有效率的制度受到限制,研究制度对厂商决策行为和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聚焦在竞争和垄断、投资与消费两大方面。解释流通领域的竞争和垄断,需要有符合实际的流通市场组织理论;解说投资与消费,需要有宏观层次意义上的并能解释流通产业运行的投资函数和消费函数。这两大函数既是构建流通市场组织理论的分析工具,也是解析厂商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工具。要运用这一分析工具,研究流通产业的投资总量和消费总量及其构成,把厂商和消费者行为置于经济学规范所要求的理论模型中来展开。
中国流通产业理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是需要建构以竞争和垄断为核心的市场组织理论,其分支框架包括市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产业关联链、空间集聚以及与此相关的价格因素等。框架思路毕竟只是一种思路,以上框架思路是概括性的,是粗线条的,这样的框架思路尚不足以使流通产业的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但在笔者看来,有明确分析方向的框架思路总比没有框架思路要强;有了这个概括性的粗线条的框架思路,就有可能使流通产业理论成为一个有机的分析体系。很明显,这个体系的建立必须以流通产业具有较为明确的分析边界和理论定位为前提。
*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和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014ZSDSM103)、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应用经济学)项目的资助。
注释:
①这些研究既有纯数理逻辑的推论,也有以实验为背景的行为判断。以纯数理逻辑推论从而对经济学世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代表性文献,包括纽曼和摩根斯坦(Neumann and Morgenstern)[26]的期望效用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eu)[27]将这一理论纳入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框架的系统化;以实验为背景和以行为判断为依据并动摇传统经济学根基的代表性文献,包括卡尼曼、特维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28]的行为经济学和史密斯(Simth)[29]的实验经济学。但是,所有经济学家有关投资风险决策的研究,都很少涉及对流通产业的专门研究。
②现代市场运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经常出现改变母公司内部子公司股权比例的等级交易,经常出现公司内部交易和外部交易相互交织的混合交易,这两种充分反映契约不完全的市场交易形成现代市场治理结构。[30]随着公司之间的兼并和重组范围的扩大,等级和混合交易逐渐成为市场契约联结的重要方式。诚然,流通产业也存在着等级交易和混合交易,但流通产业技术门槛低,它不会大范围发生因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兼并和重组,因而流通产业不完全契约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治理结构,明显不同于第一和第二次产业。
③制度不既定下的市场治理结构,可理解为体制、政策、法律规章等经常变化,从而对契约制订和执行的作用过程;制度既定下的市场治理结构,则可以理解为将以上因素作为外生变量处理,从而对契约制订和执行的作用过程。概括而言,契约不完全便意味着制度不既定。[31-32]在我国,制度不既定不仅反映在市场治理结构上,而且反映在体制、政策和法律规章上,这给我们划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增添了困难。
④古典学派的完全竞争理论是以产品同质性为分析前提的,强调产品同质性这一分析前提,意味着技术进步对市场均衡价格和垄断不发生影响。马歇尔[33]认为垄断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技术进步会阻止垄断的长期存在;剑桥学派的张伯伦(Chamberlin)[34]和罗宾逊[35]的垄断竞争理论认为,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厂商具有决定市场的力量;哈佛学派将垄断等同于技术进步条件下的行业或产品集中度,其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认为行业集中度高的厂商总是努力提高价格和设置行业进入壁垒以谋取垄断利润;以斯蒂格勒[36-37]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则认为技术进步会导致规模经济,产品的可替代性会决定潜在竞争者的存在。这几大流派都倾向于认为充分竞争的广泛存在是以产品同质性和不考虑技术进步为条件的。
⑤完全竞争模型对经济学者致力于产业组织研究的影响,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认为流通领域充分竞争以至于完全不承认垄断存在,可视为是受到了完全竞争理论极致的显性影响;认为流通领域竞争充分,但只是描述垄断现象而没有在理论上对垄断作出分析性解说,则可以看成是受到了完全竞争理论的隐性影响。严格来讲,“充分竞争”与“竞争充分”是对流通领域竞争状态处于不同层级的解读。以我国的情况来讲,与其说流通领域充分竞争,倒不如说是竞争充分更为恰当。因此,我们不应局限于指出或描述流通领域垄断现象的存在,而是需要建构反映垄断的理论模型,倘若如此,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就出现了希望的火花。
⑥例如,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会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的思想,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单纯从技术因素解释产业运行,简化了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寡头间串谋、有限理性约束、机会主义行为、资产专用性等的观点以及用交易费用高低来解说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思想,[38]都为我们探讨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提供了一些思想启迪。
⑦市场治理结构变动最终是由厂商行为决定的。芝加哥学派[39-40]不同于哈佛学派的地方,是认为行业高集中度、产品可替代性及规模经济会制约厂商的定价行为;新产业组织理论与哈佛学派也注重将厂商行为放置与现实一致的逻辑论证层面。假若我们关注厂商行为,流通产业分析边界或许会大大拓宽。
⑧主流经济学有关公司、市场和价格关联理论,是没有考虑制度因素而单纯以技术因素来研究公司行为和生产边界的生产函数,众多学人周知,科斯(Coase)[41]的交易成本学说提出了公司行为既取决于生产技术又制约于契约成本的论断,催生并导引了契约联结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资产专用理论、剩余控制权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进行了研究。[42]我们可以将这些成果作为界定流通产业分析边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⑨以瓦尔拉斯(Walras)和希克斯(Hicks)为代表的一般均衡理论,曾将完全竞争描绘成一种市场结构:从社会总产量中抽走任何厂商的产量都不会对价格发生明显的影响。完全竞争理论曾遭到非主流学派的批评,奥地利学派竞争理论认为以均衡为特征的完全竞争理论,没有对现实经济过程进行分析;类似的观点也存在于哈耶克(Hayek)[43]的论著中,熊彼特(Schumpeter J.)[44]认为以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等的创新式竞争,比传统理论的价格竞争更合乎实际。因此,如果我们用完全竞争模型来描述流通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就会注重描述若干假设下的均衡状态,而对导致均衡的竞争过程不会高度关注。
⑩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厂商现期投资由公司现期财务决定,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认为厂商投资支出与现期利润水平无关。[45]对于流通产业而言,兼顾这两大学说来理解投资函数,或许比较恰当。
[1]Knight J..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31]Grossman S.J.,Hart O.D..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4):691-719.
[3]、[32]Hart O.D.,Moore J..Property Rights and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6):1119-1158.
[4]Masten S.E.,About Oliver E.Williamson,et al.Firms,Markets,and Hierarchies:The Transa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5]Dixit A.K.The Marking of Economic Policy:A Trans⁃action-Cost Politics Perspective[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6.
[6]、[24]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10]、[20]、[25]何大安.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J].经济学家,2007(4):46-52.
[8]、[13]Martin R..The New“Geographical Turn”In Eco⁃nomics: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J].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65-91.
[9]、[14]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183-199.
[11]、[41]Coase R.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386-405.
[12]、[42]聂辉华.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5]、[43]Hayak F.A.von.The Meaning of Competition.In F.A.Hayak,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Order[M].London,George Routledge&Sons,1948.
[16]、[44]Schumpeter J..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Row,1962.
[17]、[21]何大安.中国流通产业组织中的局部垄断[J].学术月刊,2008(5):62-67.
[18]George A.Akerlof.The Missing Motivation in Macro⁃economic[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1):5-36.
[19]Friedman Milton.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22]Schotter A..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M].Cambridge,U.K.and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3]Yong H.P..Individual Strategy and Social Structure: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Institutions[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26]von Neumann J.,O.Morgenstern.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2nded.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7.
[27]Arrow K.,G.Debreu.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J].Econometrica,1954(22):265-290.
[28]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2):263-291.
[29]Simth V.L..Economics in The Laborator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1):113-131.
[30]齐默尔曼.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18-121.
[3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4]Chamberlin E.H..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35]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6]、[39]Stigler G.J.,G.Friedland.What Can The Reg⁃ulators Regulate:The Case of Electricity[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2(5):1-184.
[37]、[40]Stigler G..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3-21.
[38]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5]Modigliani Franco,Miller Merton 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3):261-297.
The Border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ing of Analysis on Circulation Industry
HE Daa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its own moving track and scope;so we have to identify the analysis border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ing.Western scholars of economics treat circulation industry with norm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theory,which led to the lack of independent theory in carrying out analysis on circulation industry;in analyzing and carrying out research on circulation industry,Chinese scholars are affected by the ambiguous border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ing of analysis on circulation industry.Can we identify the action space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the main players by analyzing such actions as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of circulation businesses?Can we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ustry,in terms of competition and monopoly?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ystem,main players and action in the operation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from the basic theoretical level;and then the author identify the border of analysis on circulation industry;the author also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monopoly in circulation industry;finally,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analysis frame of constructing the organization theory of circulation market and takes this as the theoretical positioning of circulation industry.This research can be viewed as the trial of transforming the theory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to the comparative independent theory.
circulation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monopoly;market governance structure;industrial relation chain;circulati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F713
A
1007-8266(2014)10-0004-09
何大安(1957-),男,安徽省安庆市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运行、理性行为及其决策、商贸流通、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等。
责任编辑: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