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负面新闻报道的正面效果
2014-02-05□谢凤
□谢 凤
(铜梁县新闻中心,重庆 铜梁 402560)
提升负面新闻报道的正面效果
□谢 凤
(铜梁县新闻中心,重庆 铜梁 402560)
我国新闻媒体一贯坚持的报道方针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负面报道多受限制。尤其是地方党报,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严格控制负面新闻报道的篇幅和数量。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正面就有其负面,相互补充才能完美。因此负面新闻也是正面新闻的重要补充,报道得法,能够成为缓解矛盾、宣泄情绪、惩恶扬善的重要途径。
党报 负面新闻报道 正面效果
正确理解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
“正面”和“负面”是一种相对关系,按照一般理解,所谓“正面报道”就是反映进步的、阳光的、积极向上的、发扬大无畏精神的,使人勇往直前的事情。“负面新闻”则是那些体现落后的、阴暗的、消极颓废的、意志消沉堕落的事件。当然,“正面”和“负面”都还不止这些。今天,正面报道越来越多,比如领导看望慰问贫困职工、社会各界捐助患绝症少年、种植能手带领村民致富等等都是正面报道。这些事例真实地反映了工作生活中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一面,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作用,当然要大张旗鼓地报道。
表面上看,负面新闻没有积极意义,它针对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冲突、失衡,不和谐的变动,具有消极的一面,实际上,负面新闻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新闻报道不可忽略的领域。通常情况下,正面报道往往追求报道对象的光环效应,试图以报道对象的道德人格和先进的事迹来提高表现力、感染力与说服力,这种脸谱化的倾向更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导致受众产生疏远心理,很多正面报道都着眼于党政官员的政治活动和各类会议报道,这些主题和受众的市井生活内容有着不小的距离,连篇累牍的正面报道给受众带来了距离感和疏离感。因此,媒体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负面新闻的正面效应
对于负面新闻,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报道方式,既要重视又不哗众取宠,不偏听偏信,不夸大其辞,要使这些负面新闻作出正面效果。
现代传播观念认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享有知情权、表达权、交流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负面报道的采写原则是以尊重受众平凡的社会地位和较为狭窄的生活视野为前提的,这是对现实的承认与尊重。负面报道在形式上没有一些假大空之弊,而且符合新闻采写规律。它以抓住读者眼球为己任,符合新颖性、显著性的采写原则。负面报道是对受众了解社会的知情权的满足,客观上也使受众行使表达权、交流权等各项权利。
传播学认为,当受众无法从媒体获得信息时,往往会转向人际传播,负面新闻报道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就给流言、谣言敞开方便之门。所以,地方党报准确、及时地报道负面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矛盾、宣泄群众不满情绪。
受众是衡量传媒实际占有市场的标尺,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负面新闻都可以随意报道。地方党报多以某个城市或地区为载体,要求传媒工作者应以地方报道为中心,与当地百姓关系密切的事件为报道切入口,既要有正面的声音,也不能回避负面新闻。两者结合,互相补充,科学分配,才能起到党报作为党委政府“耳鼻喉舌”和群众“代言人”的作用。
负面新闻报道的改进措施
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增强对题材的把关。社会新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负面的、消极的、猎奇的内容都包含在内。但是否只要是打架斗殴、车祸死人就可以刊登出来?根据怎样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来把关呢?编辑记者不能单纯考虑事件的新奇性、刺激性,还应兼顾社会效果,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在事实清楚,又不违反宣传纪律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应抢得时效,力争第一时间内对发生的各种新闻,包括负面新闻作及时、正确的筛选报道。在时效上该抢则抢,有时候该压则压,要合理地把握好报道时机。判断时机成熟的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大局意识,看此类信息的传播是否有利于控制事态的变化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调控负面新闻的比例,掌握平衡报道原则。媒体具有突出放大某方面内容的作用,即使一个很小的事情,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也能造成相当强烈的反响。社会每天发生的事情是媒体无法完全提供的,这才有了对新闻取舍的必要。因此,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控各方面内容见报的比例,正确引导受众。在新闻采编时,记者必须做到客观公正,报道事件力求真实、及时、公正,这三者应达到均衡,舍弃哪一条都会失衡。特别是遇到一些群众投诉的曝光类新闻,记者更是不能先入为主,不自觉地站在投诉群众一边,这样写出来的报道容易失衡。在采访时,应引用各方信息源,多方面看问题,尽量使用中性词语,避免因个人标准、感情左右报道。特别应注意平衡报道对象绝不是搞“中庸”,态度暧昧、是非不分反而会加剧问题的复杂,失去媒体舆论导向功能。
改进负面新闻的报道形式。一方面,从版面语言上来说,不一定非要低调处理此类新闻,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过分的夸大和抬高。最典型的就是在标题字号的运用以及是否运用图片以及用多大的图片上要慎重。另一方面,不要过多的渲染经过和细节,而应该本着警示未来的目的,把重点放在导致这场事故的原因、责任归属、如何解决以及日后如何预防上。做到这一点,需要新闻记者具有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建设者的担当而不是看热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