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经济增长新常态的思考

2014-02-05王杰

浙江经济 2014年20期
关键词:省市区中速增长速度

王杰

对经济增长新常态的思考

王杰

在各种红利逐渐弱化甚至基本耗尽、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的背景下,必须将经济增长动力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生产率提高,这是开发新的增长源泉、稳住中速增长的必然要求

最近几年,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我国包括浙江经济进入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也可以叫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期。这种转换已经和即将对经济运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实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平稳转换和过渡,开启经济增长新常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正确认识经济增长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国包括浙江面临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阶段性转变,即由原来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变到一个新的稳定增长的轨道,开启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正确认识经济增长新常态,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首先,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了一个大台阶。改革开放35年(1979-201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浙江GDP年均增长12.6%。而进入新常态的中速增长处于一个什么样水平呢?根据最早提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这一重大命题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结论,“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已经开始,且最近两年将是转换期,其潜在增长率在7%-8%之间;在经历一个寻找均衡点的波动过程后,潜在增长率将可能最终稳定在6%-7%”(刘世锦,2013)。后来,他们又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什么程度能够稳住,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推论,中速增长大概在6%到7%之间,甚至可能更低一些”(刘世锦,2013)。事实上,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之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增长速度的“自然回落”,回落幅度大多在30%-40%,日本和韩国回落幅度接近50%。如果我国中速增长能够稳住在6%-7%,那么增长速度回落幅度也将达到30%-40%。作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地区之一的浙江,回落幅度很可能与日韩相仿。

其次,潜在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是各种红利减弱甚至消失的结果。从人口红利看,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内,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由1964年的55.7%上升到2010年的74.5%。但近几年来,不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开始下降,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绝对规模在2011年达到峰值之后,最近两年也呈净减少的状况。从开放红利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入WTO、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等各种有利条件的综合作用,使得1979-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1%,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需疲软,出口增速明显趋缓。按人民币计算,2009-2013年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4%,2014年上半年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2%。从改革红利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大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但是,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进入新世纪之后,改革乏善可陈,甚至某些方面出现了停滞和倒退。从资源环境红利看,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损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今后的发展,必须以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红利看,美苏拉拢中国、东西方关系缓和、冷战结束等等,为我国赢得了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然而,中国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的格局。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使得我国周边乃至整个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

再次,开启经济增长新常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换期。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判断,转换期结束后,还有一个中速增长“底在何处”的探底过程。而开启和转入经济增长新常态,或者说进入一个新的中速稳定增长轨道或状态,其含义是中速增长的“底”已经探明,比如说6%-7%或者5%-6%,这样一个速度能够稳得住,并且能够持续较长一个时期(比如十年)。也许,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的许多人看来,未来十年平均6%-7%或者5%-6%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过是小菜一碟,对此不是表示不认同,就是觉得不满足。但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从高速增长平稳转入中速增长是许多国家求之不得的幸事和难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高速增长时期结束之后,要么经历了一个很短的中速增长时期就转入了长期的低速增长,要么从高速增长直接跌入了低速增长,甚至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落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开启经济增长新常态,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实现真正的均衡和可持续的增长,取得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年均6%-7%、5%-6%甚至4%-5%的增长,绝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十几亿人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完成的人类历史上新的奇迹和壮举。

最后,开启经济增长新常态,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新常态,绝不仅仅是增长速度的调整。如前所述,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换过程中,中速增长不是自然可以稳住的。也就是说,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了一个台阶,要求增长质量上一个台阶,否则中速增长也难以稳住。而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改变主要靠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努力形成消费主导型经济。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同时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在各种红利逐渐弱化甚至基本耗尽、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的背景下,必须将经济增长动力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生产率提高,这是开发新的增长源泉、稳住中速增长的必然要求。

积极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

第一,遵循客观规律,保持平常心态。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发展阶段演进、资源要素制约,尤其是传统增长因素的减弱乃至式微,一个国家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而不减速换档。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之长、速度之高,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纪录。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在潜在增长率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再追求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而且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容许我们再盲目追求高速度。但是,近年来,面对我国经济增速仍处于7%-8%较高合理区间的事实,不少人摆脱不了“速度情绪”和“换档焦虑”,过分渲染季度之间、月度之间经济增速小的波动,片面认为经济增速“低于预期”,要求政府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这说明,适应新常态,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新常态。要改变经济增长越快越好、高速增长比中速增长好的习惯思维,充分认识到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的标志,中速增长是中国经济走向成熟的表现,面对经济减速回落,要平心静气,保持定力,不急不躁,提高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容忍度,理性接受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

第二,合理调整预期,科学制定规划。迄今,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不少人仍然保持过去的增长预期和思维定势。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而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是,同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中,有24个省市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达两位数,其中有11个省市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2%及以上。2014年,仍有17个省市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两位数,而且那些不约而同将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降低0.5至1个百分点的省份,并不认为经济增速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而强调这是主动(人为)控制的结果。与新常态要求不吻合还表现在投资增长目标上。2013年,有20个省市区投资增长目标在20%以上,其中有4个省份在30%以上。2014年,仍有19个省市区投资增长目标在18%以上,其中有5个省份在25%以上。接近三分之二的省份这两年投资增长目标比经济增长目标高出一倍,这既不符合“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要求,也不符合“速度下台阶与质量上台阶”的要求。许多企业也存在增长目标过高的倾向。笔者近两年调研走访的一些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行业大中型企业中,今后中长期规划销售额年均增长速度在两位数的企业为数不少。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还有20年保持年均8%高速增长的潜力”的观点。显然,期望和制定过高增长目标,既“做不到,受不了”,也容易转移注意力,放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必须予以调整和完善。

第三,释放改革红利,加快创新驱动。开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尽快把中速增长的底部探明,争取平稳较快转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应该看到,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并存、国内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与短期增长动力不足并存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在什么程度能够稳住有待考验。在这种情况下,适度采取刺激性政策以防止经济大幅下滑是需要的。但是,新常态中速增长“底在何处”的长期问题,靠短期需求的刺激是难以解决的,而应该从供给方面的因素入手来提高潜在增长率。提高潜在增长率、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其所赖以实现的途径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争取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总之,在充分市场竞争和科技创新发展这两个车轮的驱动下,经济转型才能成功推进,持续稳定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才有保障。

作者为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省市区中速增长速度
2022年7月30个省市区化肥零售价格监测表
2022年8月30个省市区化肥零售价格监测表
2022年1月30个省市区化肥零售价格监测表
船用中速机油氧化衰变模拟试验研究
中速磨煤机振动大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速磨煤机磨损加剧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米尔科姆公司向南非国防军提供Y4型6发榴弹发射器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不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变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