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迈向新常态的创新驱动瓶颈与战略突破
2014-02-05吴晓波
吴晓波
浙江迈向新常态的创新驱动瓶颈与战略突破
吴晓波
从“新常态”的视角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力,它已经不是只凭借“四千精神”立足的低小散的活力。由龙头引领、平台整合、创新驱动所形成的新活力,才是浙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率先迈向高收入发展水平的“丰裕社会”的健康力量
浙江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年均近13%的高速增长,转化为近几年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与当前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信心不足、房地产下行相关,也与全省主动调整转型、控制粗放发展相关。这意味着浙江省正在越过经济增长的拐点,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从“旧常态”进入到“新常态”,我们要用“新常态”来衡量浙江经济,而“换挡期”的特点就是主动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主动把重点聚焦到提质增效上,因为质量领先比速度领跑更加重要,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才是持续健康的发展。
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在2014上半年的经济态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纺织、服装、皮革、橡胶塑料等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上半年平均增长不到3%;电子、医药、专用设备、汽车等产业占比不到30%,平均增长10%。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太少,浙江省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700家,平均增长9%,产值占比约40%。如果能将传统产业比重控制在30%以内,龙头企业比重提高到60%以上,那么工业增长保八就没有问题,因此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
关键资源要素缺失与流失。浙江一直是资源要素较为稀缺的地区,无论是靠自身还是靠市场,实体经济都难以获得比较优质的技术、金融、人才等各种关键资源要素,面临“增长天花板”。第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土地供求紧张导致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重化工产能的过度扩张,能源资源大量消耗使得环境保护的成本随之增大;由于地区生活成本不断上升,中小企业现有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亦开始显现。第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以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仅占12%,银行贷款“偏大轻小”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抵押物不足、信用能力先天不足。第三,在关键资源要素稀缺、主业增长受限的情况下,浙江资本不愿投资技术创新,而是转投那些低技术含量但高回报的行业。例如浙江企业资产结构中房地产业结构比率过高,浙江100%的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业,其中直接涉足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占30%,浙江50%的中小企业直接或间接的涉足房地产业。大量泡沫资产挤占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所必须的资源,抑制了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人力资源结构难以高端化。劳动力要素的转型升级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只有摆脱国际劳动力要素分工体系中“体力劳动者”和“低端知识工人”的低端锁定,不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浙江省内重点高校、大院大所、大企业比较少,因此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总量较小。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省在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领域的全国著名专家明显缺乏。第二,浙江省技术改造投资力度较大,引进了大量先进装备,但缺乏高级技工,从事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偏少,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第三,浙江省已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快速发展态势,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非常缺乏。
体制约束市场资源的流动和优化。浙江具有市场经济先发优势,要坚持市场化改革,以法制保障市场经济,真正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目前,政府在科技资源的配置当中过度行政化,缺少法制化,资源配置的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大量的土地、能源、资本等要素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生产要素价格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第二,政府过多地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有的直接成为市场投资主体,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由于任期较短,不惜引入低水平污染重的项目。第三,跨区域要素流动受到行政区划制约,这种因体制而产生的割据,造成资源配置零散无法自由流动,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和集中优势,制约了一些优秀企业转型升级的空间。
创新驱动的重大机遇
当前,创新已成为地区之间竞争发展的关键,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要抓住难得发展机遇,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O2O智慧产业与健康服务业新机遇。未来的商业空间将全面数字化,信息技术将无处不在,要准确把握这一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范式,积极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浙江企业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搏得更多的主动权。浙江在新兴电子商务、IT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为基础和重要内容的O2O智慧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正蓬勃发展,有助于加快传统产业两化融合,有效集聚全省高端创新要素,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拓展全新的巨大发展空间。
民间金融市场新机遇。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租赁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型金融市场的出现和民营小银行的率先崛起为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的民间资本支持,打破了原有的资本要素壁垒,赢得了全新的先发优势。
海洋新兴产业新机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充分发挥浙江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带动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有利于宁波-舟山一体化,建成浙江乃至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兴增长极。
“三大新红利”机遇。利用全球市场-科技结构性驱动要素的变化,促进创新红利替代出口红利。突破体制机制上对内部供给要素的约束,促进改革红利替代资源红利。依托人力资源要素供给结构的升级,促进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全球化资源整合新机遇。面临资源瓶颈,当前越来越多的浙商“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寻求发展,从而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化制造网络。新世纪以来,通过市场扩张和“走出去”,浙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实体产业为主、多元化经营模式的跨国型公司企业,中国百强、民营百强的浙商数量日见增多。随着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形成的机遇,以及与海外经济发展互动性增强,浙江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对外投资并购和经营重组步伐将日益加快,战略重点将转向构建全球开放新格局,打造全球开放新浙江。浙江拥有全国最多的全球隐形冠军,整合全球科技、人才、资金、资源的浪潮正在稳稳地崛起,将在深层次上形成浙江经济的新支柱。
新商业生态体系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遇。第三次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新型商业生态环境,导致了企业资源整合模式与底层协调作用机制的革命性变革。对缺乏基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工业基础的浙江省而言,反而迎来了擅长以网络平台支撑轻资产模式整合利用全球资源与巨大零散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高潮。以阿里巴巴为代表、迪安诊断、快的打车、盘石网络、19楼、蘑菇街等等层出不穷的以新的理念、新的平台、新的客户关系、新的营销模式、新的供应链模式、新的物流O2O模式等等正在掀起新一轮浙商创新创业的大潮。
创新驱动的战略举措
浙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资源小省,也是外源性资源利用最多的省份,进入经济换挡期,技术引进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越来越融为一体,也必须融为一体。创新从根本上说是市场活动,只有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鼓励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才能激活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强化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激发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活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关键是从“新常态”的视角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力,它已经不是只凭借“四千精神”立足的低小散的活力。由龙头引领、平台整合、创新驱动所形成的新活力,才是浙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率先迈向高收入发展水平的“丰裕社会”的健康力量。目前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着力培养龙头技术企业,使其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地理标志性”企业和转型升级的“火车头”。第一,要以“三名”工程为引领,以培育和扶持100家百亿级企业作为重要契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兼并重组,把“资本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结合到一起,打造世界级的大企业。第二,坚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技术创新体系,扎实推进重点企业研究院培育、重大项目支持、科技人才派驻“三位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提升一些优势产业领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梯队,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
大力扶持小微企业配套龙头企业。第一,实施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小微企业参与龙头企业关键技术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向小微企业转移扩散技术创新成果;支持在小微企业集聚的区域建立健全技术服务平台,共享优势科技资源,为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重点提高小微企业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和市场开拓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鼓励信息技术企业、通信运营商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平台。
通过金融创新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第一,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服务,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支持商业银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第二,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在合法、合规和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中小企业可优先予以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统计监测。第三,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和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支付采购支持等多种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提振信心,缓解成本压力,稳健经营,提高盈利水平和发展后劲,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环境升级吸引创新驱动发展所需高端人才。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高效率、高强度的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必须贯穿于重大人才工程的有序实施,依托于人才发展平台的有效构建,落实于重大人才政策的有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四海贤能招进来、本土精英冒出来、创业环境好起来”。此外,浙江省正在打造宜居宜业的“两美浙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浙江省各地下大力气治理环境,“五水共治”工程使得治水、治气、治城、治乡、治堵等都有明显进展,浙江的吸引力由此正变得越来越强。随着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浙江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十三五”期间,人才红利将不断发力,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推动浙江经济的战略转型和稳健发展。
以互联网为突破口提升产业格局。第一,营建数字化生活与工作空间。积极推行城市的网络泛在性工程、基础硬件设施智能化工程、智慧城市等城市数字化工程,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计算能力,实现通过网络与任何人和物的信息交换。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成本,构建更广泛的商业应用场景,如快的打车等。第二,推动信息化基础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国在信息化基础技术方面与国际发展相对同步,有些领域甚至更为先进。尤其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完全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如阿里云等。第三,狠抓工业信息化。浙江省要力求率先突破现有两化融合战略的初级阶段,鼓励3D打印、数字化生物与医药等高级形式的发展。尤其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国家工业战略的概念,力图使各个环节都应用互联网技术,将生产工艺与管理流程全面融合,实现工厂智能化、原材料数字化。浙江省应在狠抓工业信息化的背景下,不失时机地紧跟国际先进的工业信息化理念。
打破要素自由流动壁垒。第一,推动以市场为基础的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流动。加快推进金融、电力、石油、电信等产品市场垄断行业改革,切实推行“非禁即入”政策,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第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率先探索建设开放、统一、公平的要素市场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确保国企、民企、内企、外企、大企、小企均按照市场规则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使用权和收益权,再次激发和释放全省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第三,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横向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纵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民间活力,促进要素自由通畅流动。
积极引领创新平台化发展。积极引领创新平台化发展,就是要加快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宁波科技城、嘉兴科技城等一批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集聚创新机构,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要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支持杭州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创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创新型高新开发区为目标,着力提升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层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及有条件的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推进省级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园区步伐,扎实推进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建高新园区,不断拓展高新产业发展空间。整合提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及各类工业园区,突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加强省级产业集聚区等园区的绩效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动态调整。
作者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