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性味与阴阳平衡
2014-02-05王冬
王 冬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浅谈中药性味与阴阳平衡
王 冬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通过对中药性味功效及阴阳学说构建的中医辨证论治、平衡阴阳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探讨,认为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阴阳平衡学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利用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中医平衡阴阳、疗病祛疾、康复人体机能的重要手段。
中药;四气五味;阴阳平衡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抗争中,通过医疗实践和不断探索得出的经验总结。
性味在中药药性中常指四气五味,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即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气和味,这两种特有的属性决定了每种药功效和主治。[1]。
阴阳属于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它的核心是用阴阳平衡表示人们的健康状态。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作用,现就中药药性气味与阴阳平衡的关系做一探讨。
1 四气五味
药物的性味是中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中药的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实践探索、验证归纳而来的,是对中药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1]。
1.1四气中药的“性”是指药物的性质,分寒、热、温、凉四类,也称“四气”。温热和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从“四气”的本质而言,温与热,凉与寒又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的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不同。中药的“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同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能够治疗寒证的为热性药物,能够治疗热证的为寒性药物,温和凉是在程度上与寒和热相对而言的,例如: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等,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寒凉性质。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肉桂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表明这一类药物属温热性质。所以把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归于寒凉药;把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归于温热药。《神农本草经》中:“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就是中药用药的最基本原则。
除此之处还有一些寒热界限不明显,性质比较平和的一类药物称之为平性药,这类药物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偏热偏寒的倾向,仍未超出四气的范围。
1.2五味中药的味统称为五味,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后又增加淡味和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味,五味是最基本的味道。
酸: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味的药物多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功效,如乌梅含枸橼酸、苹果酸,能敛肺止咳;五味子含挥发油、有机酸、维生素,有收敛止汗作用;石榴皮含鞣质、石榴皮碱、苹果酸,能涩肠止泻等。
咸:能软能润,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等作用,如海浮石、昆布,药性寒咸,含碘、镁、碳酸钙、无机盐等,能软化瘿瘤、痰核等;芒硝药性咸、苦、寒,含有硫酸钠、硫酸镁等无机盐,能泻下通便等。
苦:清泻热火,有燥和泻的作用,是因含生物碱苷类所致,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黄连可以泻火,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这类药物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糖类、苷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能够滋补人体,如人参、西洋参能够补益元气,熟地黄、阿胶能够补血,甘草可以调和药性,大枣可以缓解毒性等。
辛:辛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辛味以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居多,这是因为这类药物多辛温芳香,含有挥发油,能够使人体血管扩张,兴奋汗腺,改善微循环等,如紫苏可以散寒,沉香可以行气,桃仁可以活血等。
2 阴阳平衡
2.1阴阳说阴阳,原本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逐渐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理论的核心就是对立统一,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它是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3]中国古代医学家把阴阳学说逐步引伸到了医学领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中医认为阴多为病,阳多也为病,阴阳失调就生病。阴阳学说始终贯穿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中,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2.2平衡论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是阴阳两个对立面所保持的相对协调,稳定运动的有序状态,是大千世界万物保持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宇宙是物质性的整体,平衡是物质的本性,宇宙中的一切事象都是平衡的产物,一切生灭和演化都是物质趋向新的平衡的表现,平衡则万物昌盛,不平衡则灾厄丛生。
人体是由各个部分(经络、骨骼、脏腑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维持着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以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体的阴阳平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它因受到内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而经常变化。[4]当这种变化超出人体的自动调节功能的时候,整个机体的阴阳就会失去平衡,各种疾病就会发生,要想维持和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的状态,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医疗手段。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是中医药学的核心。
3 中药是疗病祛疾恢复和维持人体机能平衡的主要手段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阴阳不平衡所致,或阴偏盛阳偏衰,或阳偏盛阴偏衰,中药所起到的作用是以药物性能阴阳之偏,纠正机体的阴阳之偏,使机体趋于平衡以祛除疾病。
3.1中药气味的作用按照中医阴阳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理论,应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一般规律,阳证热证采用寒凉性的药物治疗,阴证寒证采用热性温性的药物治疗。
酸能收敛、固涩,甘能补益和中,调和药性,苦能清泄燥湿,辛能发散行气活血,咸能软坚散结。
3.2辨证用药平衡人体机能每一味中药都同时具有“气”与“味”,只有把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准确地辨证用药。气与味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药物的气味相同,一般来讲作用也相近,气味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味同气异,气同味异,药物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更有一气数味的药物,如同属寒性的药物,由于味的不同就有辛寒、苦寒之差别,其功效就不一样了。[5]甘味药,由于气的不同就有甘寒、甘温之别,其功效也不一样,如芒硝咸、苦、寒,咸能软坚,苦能降泄,与寒性相结合就能泄热通便;当归甘、辛、温,甘温补血,辛苦温又能行血;桂枝为温性药,具有辛味和甘味,但辛温是主要的,主要用做发散及温经通阳药用,甘温是次要的,用于温补强壮必须与其它补益药相结合。因此中药的运用,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运用中医阴阳平衡观,辨证施治,明确疾病的阴阳盛衰和寒热证候,根据中药药性理论选择药物,调理阴阳,使机体恢复和维持相对平衡,保持健康状态。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和中药学而构成的,中药的药性理论同中医的阴阳平衡学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握好中药药性气味与阴阳平衡的关系,能使中医药学在祛除疾病、消除病因、恢复机体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1]高学敏.中药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32.
[2]董中国,潘颖华,佟秀冈,等.科学与中医学[J].医学与哲学,2011,(7)32.
[3]董草原.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J].临床医学工程,2009,(3)16:3.
[4]王惟.从阴阳平衡论谈现代中医养生及抗衰老[J].中医药,2010,(3)17:8.
[5]文建军,贾少谦.试论中药的四气五味及气与味的关系[J].医学前沿,2011,(5):6.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erty and Odor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Wang D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
By analysing and discussing the basic ideas of the TCM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built by the property and odor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And yinŋyang theory,the author gets the idea that the theory of the proper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have a relation of interdependence.The use of herbal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restoration of body func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Four property and five flavors of herbs;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6.061
:1672-2779(2014)-06-0098-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王和平
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