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视阈下建构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浅析

2014-02-05葛爱荣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家庭

葛爱荣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青少年犯罪,是由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是主体在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通称[1]。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十分敏感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从幼雅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其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的特点。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对心理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们希望尽快进入成人的世界,可是由于其思想尚不成熟,情绪也不稳定,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决定了他们容易感情用事,行动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突发性,有时甚至会触犯法律。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逐年增多[2],并且,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了解这些变化既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症治疗,又可以防患于未然,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章重点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介入,尝试建构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其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其违法犯罪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并且其犯罪现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低龄化现象突出。目前,青少年犯罪在世界各国均存在犯罪低龄化的趋势,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据着犯罪大军的主体[3]。具体到我国,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2.2岁。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路琦介绍,在发生犯罪行为未成年人中,14~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4]。

突发性、盲目性突出。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其心理发展水平尚不成熟稳定,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因此,在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下极易突发犯罪。

手段成人化现象严重且凶残暴力。众所周知,青少年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探索新鲜事物,模仿能力极强,再加上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一些新闻视频等影视资料的影响。他们往往出于好奇、好玩甚至是逞强的目的,模仿影视资料中犯罪分子凶残的犯罪方式或作案手段,制造了一起起抢劫杀人、报复杀人、强奸杀人、抢夺杀人、公开持枪抢人等等性质恶劣的案件,并迅速在群体中传播。

重新犯罪现象突出。由于现代社会对犯罪人员的歧视,回归家庭后的青少年,经常要忍受社会对他们的指责,甚至鄙视,令他们无所适从。他们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生活无依无靠,再加上一部分青少年本身就意志薄弱,很容易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络犯罪增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青少年更是迷恋这个充满幻想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上网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潮流。但是,随着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日益严重,上网带给他们快感的同时,势必给他们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诱发其犯罪。近几年来,由网络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呈上升趋势,因上网资金不足而盗窃、抢劫甚至杀人的案件屡见不鲜。

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喜欢三五成群,容易形成“小团体”。而这些小团体有一部分由逃学和辍学者组成,其整体文化层次较低,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只要团体中一人有犯罪的意识,就容易互相影响,共同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究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从其主、客观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在主观层面上,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人,身心发展尚不平衡,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道德发展层面,他们正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第二、三阶段,他们处理问题时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影响,道德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应对重大道德规范问题的能力,其价值极易产生歪曲。再加上他们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的优缺点,极易产生过低或过高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过低,往往自卑感较强,情绪容易低落、甚至引发抑郁等情绪障碍,致使其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当面临挫折或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诱发过激行为的产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自我评价过高,又极易自持过高,自以为是,引起别人的反感,也容易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二)在客观层面上,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阐述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破裂或遭遇某种危机,孩子身心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从家庭结构上讲,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刻,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在智力发展、学习成绩、被同学接纳程度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明显较差[5],自我控制能力明显低于完全家庭子女[6],在品德、性格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也明显较多[7]。据统计,我国每年离异夫妻超过百万对。而离异家庭子女的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在教养方式上,受到父母过分溺爱的孩子,一般比较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而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动辄粗暴打骂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学生的犯罪心理。此外,家庭贫困使得一部分青少年被迫放弃学业,过早地踏入社会外出打工,由于其年龄小,又无工作经历,只能从事一些薪资较低的体力劳动,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社会原因

青少年自杀、犯罪率不断升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目前,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现有规章制度可操作性差,相关规定过于抽象,需要进一步细化。其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现代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与其相矛盾的是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性。这就使得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比如一些电子游戏厅和网吧违规经营,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腐蚀作用,致使其沾染上不良恶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次,对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培养不够。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制观念,不了解法律的严肃性,不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使得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遇事极易冲动,对自己的行为不计后果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上犯罪的重要因素。首先,片面追求升学率。现在很多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尺度,从而忽视了学生德、体、美、劳等全方面能力的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成为老师的座上宾,而成绩差的学生则无人问津,甚至遭排挤,如此一来,成绩好的学生一旦受挫,往往万念俱灰,而差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一旦流向社会,极易误入歧途。其次,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处分过于死板,缺乏人文关怀。处分后对处分生不管不问,这些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缺乏人文关怀,学生一旦犯错,动不动就开除的现象比比皆是,忽视了对处分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得这些学生被迫步入社会,甚至误入歧途。最后,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作为教师,除了关心其学习情况外,还应该关注其心理健康的发展阶段及水平,尤其要关注其性心理的发展状况。大部分青少年对性的理解比较模糊,出于好奇,他们会把探索的目光投向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书籍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阈建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保障体系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家庭的社会化主体作用逐渐弱化,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半强制性的社会化方式,其对未成年人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所以有效建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预警体系,必须突出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与家庭、社区、社会等诸多因素统合起来考虑。而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作为一种专业服务活动[8][9],其工作对象涉及到学生、学校教师及管理者、学生家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等,主要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解决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所有内外在因素,满足学生有关认知、学习需求及适应成长的需要,以帮助学生自助自主面对现在及未来的生活。如此一来,就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数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来建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体系。

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建构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需要同时考虑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三因素的影响,同时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以发挥三方面的综合作用。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得到全方位的帮助与爱护,以减少其违法犯罪的几率。

(一)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提升父母自身素质

1.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如前所述,家庭破裂或遭遇某种危机,孩子身心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就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努力为其创建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其在家庭中体会到父母的爱,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以培养他们乐观积极自信的性格及其健康的心理,使得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校及社会中去。

2.提升父母的自身素质

父母对其子女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自身的道德素养,对孩子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提高父母自身素养,规范其自身行为,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子女树立模仿的榜样,预防青少年犯罪现象的产生。

3.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作为家长,要懂得关心孩子,关心孩子的发展方向,要重视孩子独立完整人格的养成,将其道德素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孩子发展的首位。加强其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以自觉抵制外界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此外,父母还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法制观念,以辨明是非,预防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学校管理,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德育智育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努力改变目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尴尬现状,把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智力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懂得如何做人。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此外,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远离违法犯罪活动。

2.管理育人更加人性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向上成长的潜力,人性都是乐观向上的,强调以人为本。从这一理念出发,学校的管理及育人活动必须兼顾到所有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也包括处分生,不能歧视、厌弃他们。在管理上不能动不动就体罚辱骂甚至开除学籍。要尊重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尊严,要善加引导与劝服,将其从错误的道路上拉回来。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德育人;要潜心钻研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专育人;真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体罚不讽刺学生,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

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心理健康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系统,与家长、社区通力配合,了解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并明确各自的工作流程:预警系统要及时察觉学生的变化及问题;干预系统对发现的学生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哪些问题是教师或者家长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特别服务的;转介系统要能将鉴别出需要特别服务的学生转介给专家系统或者其他心理辅导机构。尤需注意的是,在这个网络中,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各方应该通力合作,在最大程度上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以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

(三)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完善社会的法制体系

1.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犯罪

目前我国存在一些涉及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它们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我国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现有规章制度可操作性较差,相关规定过于抽象,需要进一步细化,这就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立法,使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尽快做到有法可依。

2.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净化社会不良风气,努力给青少年创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努力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做好青少年所在社区的教育,创建和谐的社区环境。社区最终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起,开展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3.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教化工作,并妥善安置

对流失在学校、家庭之外的青少年彻底排查,建立预警机制,对失足青少年要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使其尽快认罪伏法,并从心底领悟,进而转向积极改造的正确道路上来。对服刑期满的青少年,要与其所在家庭、学校及社区等各部门协调好,做好他们的安置帮教工作,切不可使其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要解决青少年犯罪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就必须将青少年、学校、家长、社区、社会组织和警方等各方面力量携手合作,以教育为主,认真对待其犯罪问题。学校社会工作正好可以统合各方面的资源,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数量,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李洪海.国外青少年犯罪研究文集(上)[C].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1-15.

[2]吕刚.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1,(1):57-60.

[3]景璐石,徐云,冯军,等.青少年罪犯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1299-1301.

[4]董晶.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6.

[5]员丽萍.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9-64.

[6]陈会昌,张东,张慕蕴,等.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3):173-177.

[7]徐安琪,叶文振.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37-149.

[8]徐震,林万忆.当代社会工作[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15.

[9]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服务[M].台湾:学富事业文化有限公司,2003:10-15.

猜你喜欢

犯罪青少年家庭
公园里的犯罪
青少年发明家
Televisions
家庭“煮”夫
环境犯罪的崛起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