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及引导研究
2014-02-05陈嫦娥
陈嫦娥 李 华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及引导研究
陈嫦娥 李 华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家、企业、高校、学生四个方面提出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措施,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引导
1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学学生人数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妥善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成为学校、政府、社会近年来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为此,笔者从调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着手,寻找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开展大学生就业引导策略的研究,为有效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
通过问卷形式,笔者对所在学校2014届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求职价值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1.1 毕业去向情况方面
学生毕业直接就业的占77%,为最大比例,其次是国内考研和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出国留学和其它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由于大部分学生直接就业,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同时也说明大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了解,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希望早就业,抢占先机。6%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业,通过考研深造,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当然也不排除这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压力的恐惧和消极心理,希望通过考研暂时缓解就业问题。5.5%的学生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但是苦于难度大,所以这项选择的学生不多。调查显示,4%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学生的创业教育方面还需加大力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还需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
1.2 就业区域选择
大多数学生选择回原籍工作,其次是学校所在城市,选择去一线城市的较少。说明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比较理性,一线城市虽然就业机会较多,但是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都较大,且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因此选择到一线城市就业的学生仅有4%;选择回家乡就业的占大多数,达到66.5%,这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观念,是比较实际和现实的做法。因为回家乡可以充分利用父母、亲属的资源,有利于就业和今后事业的发展,而且还能与父母团聚,生活压力相对轻一些。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宁波)就业的占27.5%,这个数量也不小。从大多数学生选择回家乡或学校所在城市的就业区域取向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希望得到一定的帮助,无论是回家乡还是在宁波,一方面由于地域熟悉,人脉相对较多,另一方面有亲属或老师、同学的帮助,有利于就业。可见,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学校还需要尽可能地提供更大帮助。当然,有些学生选择在宁波就业不排除是看重宁波经济形势发展较好,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1.3 就业单位性质
调查显示,37%的学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46.5%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10.5%的学生选择合资及外企,4.0%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2%的学生选择其他。从数据明显看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合资、民营企业和外企等所占的比例较小。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稳定,社会福利和待遇较好,到此类单位工作给学生一种踏实的感觉。相对来说,合资、外企和民营企业等性质行业工作竞争压力大,且不够稳定,缺乏安全感。可见,学生就业取向的观念还比较传统和守旧,还不够开放,仍然将选择的主动权放在企业一方,不敢挑战自我。因此,学校还需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技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树立做强自己,自己主宰命运的观念,树立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念。
1.4 求职价值目标
调查数据显示,39.5%的学生注重薪资待遇,32%的学生注重个人发展,23.5%的学生注重工作地点,5%的学生注重工作环境。可以看出,注重薪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的共占71.5%,一方面反映大学生很在乎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实现,因为待遇和个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当然这两点也是一个人生活与事业双丰收的表现,这是最令人向往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时,最初的择业取向将待遇放在第一位是不妥的,反映出学生比较急功近利,看重个人利益,缺乏社会感和奉献精神。部分学生比较注重工作地点,与“工作区域”的调查结果相呼应。多数学生倾向于回原籍工作,一是随父母心愿,二是易于就业和事业发展,另外,工作环境也是学生选择就业地点的一个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大多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经济收入为标志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比较现实和功利当代青年特点,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缺少自我挑战的勇气。
2 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知识分子,是祖国的栋梁之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统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从国家的角度出发
第一,制定和实施各项相关政策。政府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长期发展的就业政策。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支持合资、外资、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增加这些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外,要缩小公务员、企事编的待遇差距,使社会分工、分配更加公平。此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提供一些扶持政策,通过免税、补助等形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加大大学生创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积极性,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创业环境。
第二,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相关管理制度,并加大对人才市场、招聘会等企业招聘现场的监督力度,倡导招聘单位加大招聘信息、招聘过程、招聘结果的公开力度,以保证招聘的公平和公正,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创立就业培训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的机会,并长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切实为大学生解决创业的后顾之忧。此外,政府还可以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聚集企业与高校的共同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帮助与支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2.2 从高等院校的角度出发
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就好业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就业教育。一方面要研究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面还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
第一,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学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战略,通过学科专业的创新、交叉与融合,建设地方性、应用性特征明显的学科专业;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主线,建立大学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积累与应用,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第二,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择业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编入大学生培养计划,列入学生考核内容。另一方面高校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历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因此,学校建立了课程导入(开设素质教育特色课程);项目测评(进行学校素质教育成果测评和展示);骨干示范 (发挥优秀学生身边榜样的作用);体验升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素质);环境熏陶(通过校园环境的优化为素质教育开展提供外在保障)的“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还建立了“1+3+X”的微学分体验式素质教育特色课程,素质教育特色课程纳入培养方案。针对校园文化活动,提出了“校有品牌、院有特色、班有项目、人有特长”的目标,为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有力途径,也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高校要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服务。目前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和实效性,需要高校加强研究。另外,高校要重视创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要从课程设置、资金来源、服务指导三方面开展创业教育。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业实训,给大学生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经验交流;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此外,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同时,配备由创业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享受到免费的陪伴式辅导。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创业教育也在实践探索中,学校通过开办创新创业班,成立创业学院,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教育培养的平台。
2.3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第一,企业要积极与高校合作,参与人才培养。人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力、竞争力最终决定于人才,因此,企业要积极与高校合作,主动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播企业文化,并积极为高校的实践教学、科研提供帮助,实现共赢。
第二,企业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大学生择业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待遇,因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营造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魅力和吸引力,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2.4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等取向,逐步趋向现实化、功利化。因此,端正大学生就业思想,引导其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仍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第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国才有家”,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建立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价值观,提升人生观、价值观境界,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立志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性格、爱好及能力,结合国家就业形势,合理定位,确定就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落实到行动中去,积极为就业做准备。
第三,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大学生不仅要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职业素养,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成为强者。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直接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高校和企业及时分析和掌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抓好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迫在眉睫的工作。
[1]王翠艳,张照行,杜伟胜.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25-226,229.
[2]李扬.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90-91.
[3]李玉兰,曾湘泉,丁大建.大学生就业“难”在“满意度”[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5):107-108.
[4]王楠.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47-48.
[5]石志成,乔琳,孙莉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2-113.
[6]王康.近30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教育研究述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94-96.
[7]朱永红,张苏敏.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8-21.
[8]邬琦姝.高职生就业期待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9-85.
【责任编辑:黄素华】
On the Situation Analysis and Guida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Value
CHEN Chang-e LI Hua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Ningbo 315000,China)
As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recent years,the employ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value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mployment behavio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value,our project team put forward some guiding 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governments,enterpris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students themselves,so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get a job successfully.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value;present situation;guidance
G647.38
A
1671-9565(2014)04-067-04
2014-10-26
陈嫦娥(1965-1),女,湖南永州人,宁波大红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研究;李华(1963-2),女,贵州凯里人,宁波大红鹰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