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行评议制度与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

2014-02-05■张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审稿人评议科技期刊

■张 敏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杂志》编辑部,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110016,E-mail:zhangm@iae.ac.cn

同行评议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当时英国皇家刊物(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在决定稿件是否录用时开启了向同行业人士咨询的先河。在中国,同行评议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同行评议的定义很多[1-3],但都大同小异。国内研究同行评议的学者们认为,广义的同行评议可以用于评定申请项目、出版刊物、科研成果、学位职称和研究机构等方面。狭义上,同行评议是指由相同或接近领域的科学家基于相同的标准,对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意义、重要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这种制度要求评审者遵循独立客观的原则,在不受到任何其他因素干扰和影响的情况下对学术价值做出判断[4]。王志娟等提出,科技期刊中的同行评议是由编辑和评议人所给予的科学可靠性证明的过程[5]。科技期刊离不开同行评议制度,因为它是保障期刊质量水平和永葆生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纵观同行评议在科技期刊中的多年应用实例,发现其存在较大的不足,如果过分依靠评议结果决定一篇论文的价值,则可能有失公允。本文通过分析期刊论文同行评议过程中存在的几种不确定性,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应采取的角色应对,降低由同行评议的不足对期刊质量乃至科学技术传播造成的损害。

1 同行评议过程的不确定性

1.1 评审者的审稿态度不确定

每个期刊都拥有独立的专家数据库,随着办刊年限的增加,新的符合条件的评阅人不断被纳入专家数据库。对于如此庞大的专家数据库,编辑不可能对每一位评阅人做到全面的了解。一般地,编辑依据专家库中对于评阅人研究方向的记录,选择与来稿专业背景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审查稿件。但评阅人的专业素养不能代表其评阅态度。比较多份不同的同行评议结果发现,评阅人审理稿件的态度千差万别,一些评审结果对于论文整体质量的评判或进一步完善论文方面没有任何帮助[3,5]。

1.2 小同行可能存在的人情关系不确定

由于同行评议的主体一般都从事相同领域的研究,基本均为行业内互相认识的研究人员,即便实行双盲或单盲送审,评阅人仍然可以从研究内容上基本了解稿件的作者信息。一些论文因为送到熟人的手中,其评审结果往往存在很大的人情分,而缺乏对论文质量的公正判断。编辑无法事先了解评阅人与被评阅人的人际关系网,仅仅对相同单位的评阅人进行回避,不能有效避免因人情分而通过审查的情况。

1.3 小同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不确定

小同行对于研究热点和前沿的认识基本相同,每个研究人员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率先得到发表,占据同行竞争的领先地位。因此,小同行之间的工作存在明显的竞争性。在外审环节,如果作者的某研究成果恰巧送到其竞争对手手中,其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可能因为研究双方的利益冲突而受到贬低,最终导致该研究成果被退稿或被迫延迟发表而错失先机。

1.4 评审者的主观偏好不确定

一些情况下,评审者的主观偏好能够决定论文的录用与否。每位科学家对于研究意义和创新价值的界定存在很大不同,有人重基础研究轻实践应用,有人则相反。有的科学家仅仅认同自身团队或与其相同思路的研究,而对同行的其他研究持有偏见态度。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评审者对与己相似的研究观点一路绿灯,而对某些不同研究内容的学术价值视而不见,主观上直接予以否定。面对这种情况,如果编辑对该研究领域涉猎不深,难以甄别其中存在的主观误判,则可能导致低水平的研究成果得以传播而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被埋没。

1.5 交叉学科的出现对评审者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在研究理念和方法手段上互相借鉴,在研究内容上互相渗透,由此迸发出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创新点。往往,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现产生于交叉学科[6],例如,将遥感监测运用于土地覆盖变化、森林覆盖率预测和病虫害监控等方面,通过获取符合要求的分辨率影像,能够扩大研究尺度,获得宏观水平上连续时间的研究结果,结合数学建模的方法还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为实现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对于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性质稿件,要求评审者同时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对论文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编辑在送审这类论文的时候,所选评审者的研究背景仅仅局限于其中的某一方面,受评审者自身能力的限制便无法全面把握和审查论文的学术质量,那么同行评议的责任把关作用大大削弱。

2 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应对

面对同行评议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科技期刊编辑应当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其角色定位的内涵应更为丰富。编辑不能完全依赖评审专家的评阅结果,应在参考同行评议结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动作用[7]。一篇优秀的作品刊出,作者的创作是最大的前提,但也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8]。周沫和王维朗认为,在同行评议过程当中,编辑与评审专家的角色关系为合作和制约[9],应当主动发挥编辑的能动性。朱大明提出审稿过程中,应鼓励编辑和同行专家对科技期刊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以及应用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论文和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10]。科技期刊编辑应对同行评议存在的局限性,可以从评审专家的遴选和编辑队伍的建设两大方面进行角色应对。

2.1 逐步完善专家队伍,合理遴选评审专家

首先,建立和不断完善动态专家数据库管理系统。认真做好每次评审结果的记录,及时更新专家库,添加新的符合要求的审稿专家,裁减审稿态度不佳或长期不予审稿的专家,更新研究方向或单位信息。通过建立动态的专家数据库,能够有效避免因审稿态度不认真造成的误判,有效缩短评审周期,提高论文的刊发速度。

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最大的审稿人数据库”,与内部专家库双管齐下,提高送审的有效性和公平公正性。首先,编辑送审稿件前,查询拟送审专家的审稿记录,分析其新近审稿方向、审稿态度、审稿周期等;其次,为了避免审稿人与作者之间存在人情关系,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查询投稿作者的已发表文章,了解其合作作者信息,遴选的审稿人应尽量避开合作作者。

第三,加强与评审专家的联系,每一位编辑都应建立其负责领域的稳定专家库。日常生活中,通过信件、电话或会议交通的往来,主动了解评审专家的研究动态、评审态度和学术观点等。如编辑或两位评阅人对于评审结果持不同意见,编辑应作为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桥梁,积极主动地与双方沟通,从而对论文的整体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编辑应认真参考比对两份不同的审理意见,尤其对于原则性的分歧,应当仔细甄别,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作出客观的判断。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宜提请加送一位审稿专家审核。最终,将专家和责任编辑的意见一起提交主编审核[11]。

第四,应明晰评审专家的选择原则。仔细审核推荐审稿人的评审资格以及与被评阅人之间的关系,慎重决定是否采用推荐审稿人,避免由于熟人关系忽略对稿件的严格审查而给予通过的情形。对《自然科学进展》的一项审稿结果分析表明,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与编辑自己遴选审稿人相比,前者的稿件录用率明显大于后者[1]。对于作者提出的回避审稿人,编辑应当给予尊重。对于交叉性质的论文,尽量送给不同专业背景但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2~3位评审专家,以便获得更加全面完整的评审结果。一些研究者认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组织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在网络平台上公开进行“小组评审”,评阅人之间相互讨论、印证,从而获得最终的评审结果,更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评审质量[2]。情报学领域的研究表明,利用科学知识图谱体系能够快速定位到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有利于快速锁定合适的评审专家[6]。

第五,撰写固定的审稿单,并针对不同论文的内容对评审专家进行有效的信息引导[12],有利于评审者快速便捷地进行审稿。简洁明了的论文摘要简介,能帮助评阅人在短时间内了解稿件的主要研究内容,做出是否能以胜任审稿职责的判断,或者帮助其快速抓住论文的主旨,提高审稿效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长期合作的评审专家进行短期的审稿培训。

2.2 优化编辑人员配置,积极发挥编辑主导作用

首先,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人员组配应合理化。根据科技期刊的办刊主旨和刊登内容,宜具备本领域内不同方向背景且从事或参与过研究工作的编辑人员。明确工作分工,可以帮助每个编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组稿、送审、编辑加工等过程,及时处理作者、审者和读者的意见,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水平。

第二,不同年龄段以及学科背景编辑加强沟通,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的团结协作功能。年长的编辑往往具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随着编龄增长,工作经验丰富,拥有强大而稳定的人际关系网(专家、作者和读者群),但其专业知识可能较为陈旧;而年轻的编辑大多缺少“甘于奉献,为人作嫁”的恒久心志,工作经验欠缺,人际关系网尚不稳定,但其可能具备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13]。通过例会以及平时的工作交流,可以充分发挥编辑部的整体优势,有效避免编辑个人的不足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编辑队伍的综合实力和期刊的办刊水平。

第三,科技期刊编辑应不断加强编辑业务综合能力的学习,熟练掌握编辑的原理、方法和技能,在日常事务中积累编辑工作经验。通过参加编辑业务能力培训和自主的网络学习,熟悉并及时更新相关的政策法规、文字规范、国际标准等知识体系。在稿件的取舍过程中,编辑不仅要考虑稿件的绝对质量,还应当结合期刊的办刊方向、读者范围、质量标准、择稿尺度等相对要求,从总体上评定。严格执行“三审制”,对于外审意见分歧的稿件,应审慎处理。还要注意的是,科技期刊本就是学术讨论和争鸣的园地,应当为具有创新性但尚未成熟、存在争议的学术观点提供发言权[11]。

第四,角色定位上,科技期刊编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字编辑,还应当具备明确的专业导向,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14]。相对于评审专家,编辑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7]。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编辑应从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方向出发,根据社会、市场和读者的需求,认真参考评审专家的审稿意见,对稿件的学术内容和行文排版进行统筹把关。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关注和参加学术会议,跟踪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加强与本专业领域内的科学家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洞察力。同时,由于科技期刊论文大多需要借助实验室仪器或野外布设样地,而具体的试验条件和操作步骤涉及到论文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编辑应当对规范的试验方法和科学试验设计有清楚的认识。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查阅参考文献来补充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条件许可情况下,其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规范的试验样地,加强主观认识,提高甄别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科技期刊论文写作都涉及到统计方法的使用,能否正确使用统计方法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解析数据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可靠性和严谨性。如果编辑忽略了对统计方法的审读,有可能放过核心错误,而使得一篇存在严重缺陷的文章得以刊出,对读者和期刊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还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其统计分析理论知识。

第五,每个编辑都应当积极发挥其主体能力,勤于思考,为实现高效、高质的同行评议过程出谋划策。充分学习和利用新兴的信息网络技术,研发简单、快捷、公正、客观的审稿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例如,一些研究提出,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组织评审专家对某一研究成果进行公开评审,作者根据不同评阅人的交互意见及时做出反馈或修改,最终获得公正并且有意义的审稿结论[5]。PLoSONE出版者还提出了发表后评审的概念,即将同行评议从局限于出版前期环节扩展到贯穿于出版的整个过程[15]。

3 结论

同行评议制度的出现,为科技期刊质量提供了保障,但评议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损害期刊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同行评议潜在不足带来的风险,发挥其正面效应,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应更为丰富。科技期刊编辑应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从评审专家的遴选和编辑队伍的建设各个环节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1 任胜利,王久丽.同行评议中审稿人遴选方式对审稿结果的影响——以《自然科学进展》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 722-725

2 安梅,于世美,汤梅等.同行评议过程中审稿人的不同选择方式及审稿结果比较.编辑学报,2011,23(sup.1):33-35

3 吴锦雅.同行评议面临的问题与可行性措施.编辑学报,2011,23(3): 238-240

4 徐刚珍.同行评议在科技期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96-698

5 王志娟,法志强,郭洪波.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形式的不足与完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3(2):300-302

6 贺颖,刘友存,刘慧等.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交叉学科同行评议专家遴选方法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0):28-31,40

7 朱大明.浅论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主导作用.中国编辑,2009, (2): 41-43

8 赵宝瑄.编辑在提高论文质量中的作用.编辑学报,1996,8(2): 82-85

9 周沫,王维朗.科技期刊同行评审专家与编辑的博弈.编辑学报,2013,25(3):214-216

10 朱大明.审稿对科技期刊论文质量的创造性贡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880-882

11 朱大明,夏庆麒.审稿意见的分歧及对策.科技与出版,2004,(1): 39-40

12 张向谊.应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编辑学报,2013,25(3): 274-276

13 穆楠,朴红梅,尹航等.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创新与提升.第七届(2009)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09:268-271

14 王革,罗东.加强青年科技期刊编辑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的要求.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127-129

15 胡爱玲,刘晨,屈清慧等.非营利性开放存取期刊——PLoS系列期刊的特色及学术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59-963

猜你喜欢

审稿人评议科技期刊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18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