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的学术净化责任
——以医学期刊为例

2014-02-05■闻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不端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闻 浩 鲁 立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研究生学报》编辑部,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A7信箱 210002,E-mail:62840331@sohu.com

科技期刊是传播和获得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其出版过程对于科研诚信有着直接的反映。科技期刊的论文发表是衡量科学研究成效和影响的主要依据,为确保研究资金充足和学术地位稳定,部分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效益的体现,进而造成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现象的日趋显著[1]。以往研究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以及期刊编辑出版中对不良行为的处理方法进行讨论,而鲜有对事件发生的成因进行细分并制定相应对策[2]。本文通过列举近年轰动全球的学术丑闻,将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依据不同成因进一步分为欺诈(fraud)以及行为不当(misconduct)等情况,借以从新的思路评价科技学术期刊屏蔽学术腐败、净化学术氛围的具体作用,丰富期刊学术净化内涵、强化责任的执行力。

1 近年学术期刊中重大舞弊事件回顾

1.1 美国俄勒冈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重现黄禹锡的研究论文遭质疑

美国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Shoukhrat Mitalipov带领的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重现了韩国科学家黄禹锡此前造假声称实现的结果。但不久即被指出文中部分图片多次出现,且标签不同,有的人类克隆胚胎的图片标签出现了错误[3]。

1.2 东京大学加藤茂名研究组43篇论文撤稿

在对1996至2011年间日本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加藤茂明的研究团队所发表的论文165篇论文进行调查中发现,有多处存在反复使用同一图像的情况,以及篡改和捏造数据的事实。为此,调查报告使用了“明显故意地篡改和捏造”和“性质恶劣”等强硬措辞予以批判,43篇论文给予撤稿处理[3]。

1.3 臧敬五造假论文正式被《自然-医学》撤稿

《自然 -医学》(Nature Medicine)正式撤回了2010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多发性硬化症研究论文包含“错误”数据的研究论文——这些所谓的“错误数据”被推测是伪造而并非过失所生成[3]。

2 学术不端事件的成因细分

回顾近年学术界出现的“爆炸性”丑闻可以发现,涉及论文发表或期刊相关事件数量已逾半。这说明科技期刊在成为科研成果重要载体的同时也开始受到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侵蚀与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应洞悉到的是,部分作者在为自己“不端行为”辩解时均将其归结为个人的“疏忽以及操作不当”,这便为事件的最终定性造成了困难。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曾于2000年发布的《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联邦政策》将“科研不端行为”界定为:在计划、实施、评议研究或报道研究结果中伪造、篡改或剽窃;并同时指出科研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4]。但论文发表的结果对于后续研究的进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指示作用,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错误结论往往误导后续研究的初期判断。因此,科技期刊在打击学术不端的同时应正确区分事件发生的成因,选择科学的处理方案予以应对。

2.1 有意的学术造假

缘于对研究结论迅速发表的渴望,部分缺乏责任心的研究人员故意对数据进行捏造和窜改,或剽窃他人成果以求得个人私利。这种严重违背科学精神的行为如冲破了科技期刊这一道关口,将会对学科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劣质的学术信息混淆了研究者的科研思路,更浑浊了业界的科研氛围。

2.2 无意的不当选择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研究目的进行选择使用。但由于理解的偏差,在这过程中难免存在实(试)验条件准备不足、方法选择不当、结果分析不准等对事实造成的无意识歪曲。这虽缘于作者的无意之举,但同样对今后相关研究偏倚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3 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作为传播科研成果的重要工具,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信息发挥辩伪存真的滤化功能,而针对不同成因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应选用不同的防范与处理措施。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出版主体,担当着对学术论文把关、审定、编辑和出版的重任,其对学术论文的处理态度直接关系到学术出版质量的优劣[5]。面对林林总总的学术不端事件,科技期刊编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管理,进而发挥自身学术净化的积极作用。

3.1 有效甄别科学真伪

学术期刊的科学性保证是其本身质量的直接体现[6]。医学论文的科学性指其观点、内容、资料、结论等均符合医学的规律,不夹杂主观臆断,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科研论文造假多出现于数据的编造与方法的滥用。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性审查的重要意义,积极努力提升科学性要素的把握能力,为学术期刊科学价值的辩伪存真发挥作用。比如在(实)试验设计方面的把握除了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进行考虑外,还应从科研设计与医学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周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可靠的研究结果;样本规模的确定也应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及对象进行选择,并要求作者详尽描述(实)试验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以充分了解研究的完整信息;前瞻性临床研究类论文的随访时间也是保证学术质量的必备条件;对于图表的细致审核,防止少数作者通过对数据的篡改以及图像的拼接以获得虚假的(实)试验结论。

3.2 规范评判标准与相关法规

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较为复杂,导致其原因除了蓄意为之以外还可能缘于监测分析技术的限制以及单纯研究错误、研究偏见或是对于某种理论的误解[7]。因此,对于不良事件发生的成因分析对后期处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对于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以及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有着详细的规范要求,对涉及编辑出版环节的各方均有详细的职权划分[8]。该指南可作为论文学术不端评判与处理的依据,并进一步通过立法和公众监督体制明确研究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使学术诚信的要求标准化和可操作化。此外,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机制,形成完善的外部监督也是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强有力措施。

3.3 严格审核发表中的伦理学

必要的伦理学审核是衡量研究设计严谨性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论文发表过程中所涉合法权利维护的手段,是论文撰写、投稿、发表等过程中公平性的体现。随着研究合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学术界对著作权之争也愈演愈烈,同时也更多的以“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益冲突严重侵蚀着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并容易将作者与期刊一同卷入舆论的谴责之中[9]。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均将“注明本文利益冲突”这一要求纳入作者所需提供信息中,以规避期刊所承担相关伦理风险;国内期刊也应从“利益冲突声明”签署、临床试验伦理学审核、审稿专家的推荐与规避等方面逐步完善论文发表的伦理学要求,规避发表所产生的风险[2]。

3.4 积极推行行业联手防范

部分作者选择投稿期间学术不端检测的盲区进行一稿多投等操作,极大地影响了期刊编辑部的工作安排、损害了刊社以及其他作者的利益。针对这一现象,各家刊社可以联合成为网络体系,及时发现重复投发的论文。同时可联合其他期刊不定期开展“专项治理”,针对已发表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再次筛查,并对有学术诚信不良记录的人员进行行业内“通缉”,借以产生警示与震慑的作用。针对重复投稿、不修改论文而连续投稿、仅作微小修改而连续重复发表、自我剽窃等现象,《美国医学信息学协会期刊》等7家国际著名医学信息期刊的编辑达成协议,即在一家期刊做出发表论文决定的第一时间,将作者名单和论文标题通知其他6家,以杜绝重复投稿。国内60家社科类核心期刊也于2012年联合声明,加强自律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10]。

3.5 主动揭批学术丑闻

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学术期刊在报道科研论文的同时也应关注自身“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勇于对已发表论文的虚假结果以及不良学术行为进行披露、更正以及必要的撤销,尽快刊出勘误信息,以防止对读者的进一步误导。全球四大医学主导期刊之一的BMJ于2013年刊发一篇名为“Boldt: the great pretender”(Blodt,伟大的造假者)的文章,描述了Blodt曾经创造了医学界的造假记录,即超过90篇羟乙基淀粉临床研究完全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其所在栏目即为“Research Misconduct(学术不端)”[11]。同为顶级科学期刊Science也曾以“Embezzlement Casts Harsh Light on China's Grant System”为题,对浙江大学科研丑闻予以了报道[12]。

3.6 警惕商业因素影响

在日常对稿件的编审过程中我们曾发现有论文共同参与撰写的作者单位包含药品、制剂或设备的直接研发与销售公司。此类人员的加入势必可为论文的研究水准提出更为细化的指导,但同时也应防止单方面的过度宣传。少部分厂家会有意同主要竞争对手进行试验参数的对比以体现自身优越性;也有人员特意在文章中反复提及生产公司、药物商品名等具有明确指示性的称谓。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常的商业与学术秩序产生影响,并对于技术指南的制定、系统评价信息等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产生严重的报道偏倚。因此编辑人员应对此类信息进行有效筛选,避免商业因素对学术信息产生的不良导向作用。如删除无意义的材料仪器等信息,仅保留必要的型号与基本参数以满足重复(实)试验的要求;避免不同药物间纯粹的疗效对比,而应归纳为药理机制的比较。

3.7 呼唤作者自律诚信

求真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也是作者自我约束和相互评价的原则。号召对于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推动科研诚信的法规体系建设与宣传,激励和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的政策研究,开展和强化科研诚信方面的宣传教育,建立和养成作者“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的行为准则[13]。学术期刊应进一步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在搭载科研成果的同时更要成为自律诚信宣传的前沿阵地。

4 结语

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科技期刊,其主要功能是站在对学术求新、对读者负责的社会视角,对内容庞杂、数量巨大的作者来稿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垃圾信息,创造出更新更美的科学文化精品[14]。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强,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反腐打黑”的浪潮。学术环境的净化需要同学术监督、体制改革相结合。作为科技成果载体的期刊,既是学术的传播者,也应是健康学术风尚的引领者。只有编辑严格把关,与作者、社会共同努力树立诚信的学术道德,重建学术规范的智慧,揭露丑闻,让违规者无处逃遁,才能有效防范论文发表中的不端行为的发生,进而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廉洁透明的学术环境。

1 陈素军,徐文娟.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不断行为的防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93-696

2 鲁翠涛,赵应征,郑俊海.编辑在科技期刊质量控制和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中的主动作用——一篇国际论文投稿的体会.编辑学报,2013,25(6):609-611

3 2013年国内外学术丑闻回顾[N/OL].http://paper.dxy.cn/article/65752? trace=edm,2013-12-20

4 刘大乾.学术论文数字指纹比对率辨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75-776

5 郑美莺.学术不端行为给期刊编辑带来的心理压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05-307

6 郝秀原.论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628-630

7 Bhutta ZA, Crane J.Should research fraud be a crime?.BMJ,2014,349:g4532

8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9 王世贤,石朝云,游苏宁等.关于作者署名中共同责任者的思考.编辑学报,2010,22(6):485-487

10 毕玉才,刘勇.60家核心期刊共同抵制学术不端.光明日报,2012-09-17(5)

11 JacquiW.Boldt: the great pretender.BMJ,2013,346:f1738

12 Larson C.Embezzlement casts harsh light on China's grant system.Science,2013,341(6146):598-599

13 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52-153

14 陈锐锋.防治学术病,促使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科技与出版,2013,(8):113-117

猜你喜欢

不端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中国粮油学报》关于学术不端稿件的认定和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