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与院感控制

2014-02-04张晓宁孙洪云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院感危重监护

张晓宁 孙洪云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与院感控制

张晓宁 孙洪云

重症监护病房;病房管理;院感控制

随着现代重症医学的发展,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随之建立,为重危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ICU集危重患者治疗、护理和抢救于一体,同时也成为了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由于ICU所收治患者的特殊性,因此ICU也是最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1]。为了有效降低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本文首先对导致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ICU病房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感染措施。

1 ICU 病房概述

1.1 ICU病房的产生及设计 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危重病医学的发源地,主要利用高科技医疗设备和技术,针对急性危重患者或某些大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监护与护理的场所。通常ICU与手术室相隔较近,并有通道相连,既为方便患者转出、转入节约时间又减少了污染。ICU病床及配备互相独立并有活动窗帘,以使医务人员及患者不会互相干扰,又可保护患者隐私。护士站即医护人员工作区域设在病房中央,便于护士观察病情,护士站配有可显示全科患者心电情况的心电监护仪。每张病床旁都配有治疗柜,以放置急救物品及药物,治疗用物及生活护理用品等。

1.2 ICU的人员配备及要求 按照国家ICU医护人员与床位比例规定ICU病房需配备一支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队伍。ICU床位与医生比为1.0:(0.8~

1.0 ),床位与护士比为1.0:(2.5~3.0)。医护人员应该掌握危重病医学理论,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并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基本医疗技术是作为ICU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包括快速心肺脑复苏术、通气急救技能、快速静脉通道建立、各种监测/急救设备应用及对各门学科疾病进行紧急处理的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对院感知识掌握及如何预防和控制院感也是必须具备的。

1.3 ICU的特点 ICU患者集中了来自医院不同病区的危重患者,使ICU污染细菌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增高。ICU患者与普通病房的患者相比治疗、护理更加密集,接受侵袭性诊疗监护措施多。ICU患者病情危重且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加之许多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大。同时,ICU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入医院的其他科室,有可能将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引起流行机会加大。所以ICU病室的感染预防控制在医院的院感控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 ICU病房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

2.1 ICU患者的复杂性 ICU病房集中了不同病种、不同手术、不同部位与感染程度不同的危重患者,成为发生感染的基础因素。ICU患者常是多器官、多部位感染,来源于院外或院内各个科室,可能带有不同的杂菌及耐药菌株。同时,由于危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且ICU患者的平均年龄偏大,各种器官功能老化,抵抗力降低,具有易感性,这些因素都增加了ICU感染控制的难度。ICU患者的抗生素应用种类多、剂量大、时间长,增加了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也是导致ICU 感染控制难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各种入侵性监测治疗技术的使用 ICU 患者应用入侵性有创诊疗技术较多,这些伤口增加了其易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并可能成为直接原因。另外,若监测诊疗护理技术的应用操作不够娴熟、反复穿刺、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导致感染率上升。入侵性监测治疗技术为救治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并发症。加之某些监测和治疗的仪器设备,未能做到专人专用,或用后消毒不当等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

2.3 医护人员因素 按照我国ICU病房的医生护士配备规定,很多医院都配备不足,达不到这个比例。护士工作量的不合理增加,1名护士同时护理多例患者,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医务人员消毒隔离制度不重视及洗手不达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医务人员的手常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手消毒是否合格将严重影响患者获得院内感染的概率。

2.4 环境因素 ICU病房设置的硬件设施差,病房布局及工作流程不合理,未分病种安置病房及床位安置过密,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ICU 病房为相对封闭的环境,若通风换气不良或空气净化装置未按要求定期更换清洗,会导致空气中含菌数增加。病房内洗手设备不足,护理人员对床单位的终末处理不符合要求也是增加感染的原因。另外,ICU人员流动量大,也可使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增多,使室内空气很难达标。

3 ICU感染的病房控制对策

3.1 布局合理,加强设施管理 ICU应设在医院中环境清洁、相对独立的区域,尽量邻近手术室。建筑材料及设计要便于清扫、消毒,不留死角。收治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分区安排床位,分为一般患者区域、术后区域以及特殊感染区域。对特殊感染患者应在其病床和病历夹上粘帖明显警示标识。适当增加单间病室的数量,用于收治严重创伤、感染严重、免疫力低下等患者,以便隔离,最好有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进入ICU 前要先经过缓冲间,并备有更衣鞋柜、浴室。为了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洗手设施必须数量充足,位置合理,便于使用。水龙头开关应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个单间也应配备。ICU 门口最好有风淋设施,以去除进入人员衣物上的部分附着污染物。ICU 每张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床间距应在1m以上[2]。

3.2 环境控制 保持空气流通,保持适宜温度在20~22℃,湿度40%~60%,每天通风换气2~3次[3]。应用空气净化及消毒设备每天消毒病房4 次,终末消毒随时进行。空调滤网要定期清洁消毒,每月定期对房间的所有物表进行彻底清洁处理,特殊仪器设备按照说明进行清洁和消毒,都采用湿式清扫、擦试,以降低空气中的菌尘飘浮,一桌一巾一消毒。被褥、床单及枕套有污染随时更换,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类分开放置。限制人员出入ICU,原则上不允许患者家属探视,尽量减少探视人数,出入者严格按规范着装、洗手,以降低空气污染。

3.3 医护人员配备充足 按照国家规定比例配齐医护人员,并且根据年龄及职称搭配合理。每例危重患者应有专人管理,加强患者基础护理。根据工作量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实行弹性排班。注重医务人员慎独精神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操作训练,并有计划有制度地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和考核,增强预防感染意识,减少人为交叉感染机会。医护人员在做治疗或护理时,强调手卫生规范。

3.4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为预防医院感染和多重耐药菌的传播,ICU医生应严格按照卫生管理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于应用抗生素时间长的患者,应交替或周期性的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并且每天检查有无霉菌感染并加以预防。术前预防性抗生素应遵循副作用少,抗菌效果好和效价比合理等原则。同时,护理人员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准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掌握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3.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对ICU医务人员要重视无菌操作观念,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都必须遵守无菌技术,避免直接导致感染,同时操作前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诊疗,并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各种仪器设备尽量专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使用过的仪器、设备及管道应根据材质进行严格消毒、灭菌。消毒液每日要监测浓度,以确保消毒效果。病房环境卫生按消毒规范进行管理,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床单位及配备的设施物品等,并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3.6 加强相关人员的医院感染培训与管理 依照医院感染控制科下发的各种感染管理文件,定期对ICU全科人员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培训,以增强医院感染预防意识,并充分认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4]。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将预防危重患者医院感染与治疗并重,尽量减少或避免在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因素。病区洗手池张贴洗手示意图,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另外,保洁人员普遍消毒隔离意识差,容易传播病原菌,也是院内感染的传播媒介,应加强保洁人员及外来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及监督,使其进入ICU 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尽量减少污染。

[1] 张桂屏,黎维芳,杨慧.ICU感染常见原因及控制措施[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5):71-71.

[2] 张丽,唐雯琦,章左艳. ICU感染病原菌的现状及护士对院内感染防控的认知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4):1079-1081.

[3] 王霞,冉霞成.多方位全程干预措施在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4):305-306.

[4] 张春桂.制度化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9):7302-7303.

R197.3

A

1673-5846(2014)06-0244-03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山东潍坊 262500

猜你喜欢

院感危重监护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院感防控 警钟长鸣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院感控制 进入大数据时代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