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培养可持续性研究※
2014-02-04孙立新汪海波吴岳达朴玉霞
孙立新 汪海波 吴岳达 朴玉霞 赵 微
乡村医生培养可持续性研究※
孙立新 汪海波 吴岳达 朴玉霞 赵 微
乡村医疗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医疗水平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乡村医生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笔者简要分析我国乡村医生培养现状,并详细阐述乡村医生培养的可持续性路径。
乡村医生;培养路径;现状;教学方法;考核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和医疗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农村高素质医生稀少,卫生资源少,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要想接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很困难,乡村医疗改革道路漫长。而乡村医生作为乡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素质关系到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必须尽快提高乡村医生的执业能力,保障农民身心健康。
1 乡村医生培养现状
第一,乡村医生人数不多,素质不高。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事业也应随着人们的需求而不断发展。但乡村医生少、学历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农民的卫生需求。而且,由于乡村医疗经费少,医生待遇偏低,导致大量中高级人才流失,乡村医生培养迫在眉睫。第二,乡村医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1]。乡村医生培养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却无系统的临床实践课程,学员的实践技能水平低。第三,培训时间短,内容简单。乡村医生培养主要是岗前培训,学员在岗前培训中接触专业医疗知识。由于培训时间短,无法开展系统的医疗知识教育,只是一些简单的医疗知识,缺乏保健、预防等方面知识,进而导致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偏低。第四,培训缺乏监督管理。乡村医生培训大部分时间都是形象工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监督管理,及规范性的培训考核,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培训效果。
2 乡村医生培养的可持续性路径
乡村医生培养对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至关重要,而培养的可持续性则关系到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当前形势下,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乡村医生培养,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果,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2.1 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乡村医生素质的方法。首先将乡村医生进行学历分类,然后为其制订出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对于中专医学学历的医生来说,可以制订出短时间培训计划。对于未接受过正规医学学历教育的医生,制订长期培训计划。在课程设置上,由于乡村医生人数少,因此,应以全科医学为主。当然一名儿科医生也要接受妇科、外科、药学等知识培训,接受康复、社区医学知识培训,掌握全面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为促进乡村医生素质的稳步提高,还应积极为其提供良好的再教育机会,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使更多医生能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更专业的医学教育,毕业后再回到乡村服务老百姓,增强乡村医生实力,促进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2.2 丰富的技能培训活动 乡村医生培训是由县级卫生管理部门组织的,其目的在于使学员获得行医资格或获得一定的学历,以学校培训为主[2]。在当前形势下,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申请更多的乡村医生培养基金,开展丰富的技能培训活动及灵活多样的培训,可以开展网络远程教学、电视教学。实践技能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的重点内容,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为教师,带领学员看病、坐诊和治疗,同时,在培训中加强检查、指导和考核,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员采取不同层次的培训,对于医学知识贫乏的学员,应由教师进行面授和临床实习导致。而接受能力强、医疗知识丰富的学员则可采用远程教学。
2.3 情商教育 情商教育可提高乡村医生的医德,提升乡村医生形象。一般可以将乡村医生的情商教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一年,是医德提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员感受救死扶伤的愉悦,使其在自我肯定中提高医德修养。第二阶段为期一年,以传播情商理念知识为主,巩固学员的医德操守。通过情商理论知识教育,增强乡村医生对情绪的认知和自控的理解,使其主动帮助他人。第三阶段是情商运用教学阶段。有了前两个阶段的情商教育后,乡村医生的医德提高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医德付诸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去关心爱护他人。情商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应与其他培训穿插进行,循序渐进地提高乡村医生的医德。
2.4 改进教学方法 乡村医生大多在基层从事5年以上的医疗服务工作,在过去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也有许多没能解决的问题。在培训中,其往往有很高的求知欲和兴趣,因此,可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如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分组,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
2.5 完善乡村医生培养及医疗管理体制[3]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邀请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临床能力高的技术人员授课,实行全面化管理,使每名学员都能学有所得。营造轻松活泼的培训氛围,鼓励学员主动反馈信息并发表意见,提高教学效果。由专业人员实行全面考核,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只有合格才颁发资格证书。乡镇卫生所要根据乡村医生培养的模式建立一套管理方法,实行一村一所的管理,努力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满足农村医疗卫生需求。
3 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更加注重医疗预防和保健。在这种形势下,县级卫生管理部门要看到乡村医生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培养模式,增加培训内容,加强考核力度,严格要求每1名医生,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素质,并建立起乡村医生培养规章制度,稳步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水平。
[1] 王壮,史琳,王焕来,等.乡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8):2522-2523.
[2] 王莹,李建民.乡村医生的培养途径探析[J].管理学家,2013(8):325-325.
[3] 黄旭元,秦建晔,朱堃,等.乡村医生培养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25-26,49.
R192
A
1673-5846(2014)06-0228-02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课题名称:乡村医生培养可持续性研究,编号:黑教高[2011]150号
朴玉霞,E-mail:liuxing613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