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科技期刊市场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以《中国航天》为例

2014-02-04■吴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科技期刊航天

■吴 文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中国航天》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100048,E-mail:wuw@spacechina.com

航天科技期刊在中国科技期刊中别具影响力和生命力,是我国科技学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开出版的航天科技期刊已达50余种,航天科技期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航天科技期刊与高速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尚不匹配,应有的影响力未能充分发挥,存在着规模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1]推进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和出版资源整合是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其目的是促进期刊主动走向市场,适应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航天科技期刊在提升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的同时,应在市场化方面下功夫,通过合理运作,拓宽资金渠道。据此,本文总结并探讨《中国航天》杂志近几年在市场化方面所做的尝试,与同人参考。

1 航天科技期刊市场化面临的挑战

在各种媒体日渐市场化的今天,航天科技期刊如果盲目寻求出路,将会造成目标不明确、急功近利以及短视化等问题。所以,认真分析航天科技期刊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对于今后期刊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体制制约与期刊的发展

由于我国航天科技期刊大多由航天领域各科研院所以及学会等编辑出版,航天科技期刊市场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体制制约。主要体现在观念和体制两方面:航天科技期刊绝大多数由非法人编辑部承办,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由主办单位管理的模式,因而编辑部缺乏自主经营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在现行管理模式下,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员工习惯了只考虑期刊的编辑出版问题,而不考虑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因而从根本上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若要从体制上真正解决航天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期刊运营中多年积存下来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

1.2 受众面窄、发行量小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航天科技期刊除了具有其他科技期刊的品格外,也有其独有的特性。由于航天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指导借鉴性高、敏感度高等特点,加之在保密方面要求严格,使得每种刊物虽都具有一定的市场,但市场能力很弱。而大众化的期刊,可以通过扩大发行量和增加广告收入来获得资金的支持,但航天科技期刊受众面窄、发行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发行量也很小,很难有较多的广告收入,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广告。航天科技期刊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很难收获经济效益。

1.3 集群化办刊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的深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办的航天科技期刊大都不同程度面临着资金缺口的问题。我国航天科技期刊数量较多,而且大多分散于相应的科研院所,是作为单位的一项科研任务来进行管理和运作,很难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到出版的各个环节。而集群化办刊,比如利用航天类专业出版社为科技期刊服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国内,由于出版社企业化改制较早,社办科技期刊在专业化出版运营等方面占有先机,已经形成一批品牌科技期刊。在国外,科技期刊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有很多,许多知名的科技期刊采取的是集团化运作模式,因而期刊拥有强大的资源共享能力和鲜明的品牌形象[2-4]。而我国航天科技期刊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可想而知,其结果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实际上,航天科技行业的很多专业联系紧密,并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具备集团化运作的条件。

1.4 精品期刊不多

航天科技期刊还存在一些直接影响期刊质量的问题,比如,报道的时效性、同质化现象、文章的科学性、编辑加工质量等,因而,航天科技期刊存在内容质量不精、难成精品的问题。多位航天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认为,航天科技期刊的选题与编辑是科技期刊的生命。一本好的期刊,在把住质量关的同时,还要考虑“市场”因素,只有这样,航天科技期刊才能在经营方面掌握主动权[5]。

1.5 国际影响力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基础科研投入的增长,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几年,中国大陆的SCI论文数量出现快速增长,进入国际主要检索系统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多[6]。但是,整体上,我国航天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足,只有少量期刊进入SCI,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国内航天科技期刊上发表。我国航天科技期刊已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2 航天科技期刊市场化的对策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出台,对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转型提出了要求,对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按传统方式运作的航天科技期刊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已成为航天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2.1 完善期刊出版的法律环境

目前我国有关出版的政策和法规比较多,但是相关的法律只有《著作权法》。分析国外出版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发现这些国家有关出版的法律比较全面,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这样就杜绝了出版方面的法律漏洞,一旦出现纠纷也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加以解决。[7]

2.2 成立出版集团来集约化管理科技期刊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的出版集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将科技期刊按照企业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走专业化期刊集团的发展道路;走多元化经营道路,充分利用新兴传媒开发多层的产品。[2,3,8]。

2.3 按国际出版标准来规范期刊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航天科技期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按国际出版标准来进行规范。运作方式国际化,在编委会、审稿、与读者和作者沟通、出版等方面采取国际化的方式。

2.4 按种类进行管理和运作

航天科技期刊按种类分有纯学术的、综合的和科普的。不同种类的期刊管理和运作方式应不同。航天学术期刊由于反映了航天领域最新的成果,更容易引起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也更容易被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相对而言其影响因子更高一些,在运作上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获得优秀科学家的认同。综合类航天科技期刊往往需要兼顾宣传报道我国航天科技成就和国外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这类刊物由于涉及面广,在读者分布上有一定的空间,运作上可以重点开发高端产品的广告业务。而科普类航天期刊,面向的是广大的普通读者,主要起到普及航天科技知识,培养读者航天科技意识的作用,这类刊物相对来说发行量较大,运作上可以考虑开展一些科普教育活动来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

2.5 争取更多学者参与办刊

航天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除了办好刊物本身外,还可以组织和策划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主动参与办刊,从而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国际化作者队伍,进而提高航天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航天科技期刊,只有在学术水平、品牌效应、竞争力和影响力等全面提升的基础上,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市场化发展之路。

3 《中国航天》杂志市场化的实践

3.1 《中国航天》杂志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成长

《中国航天》杂志创刊于1987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份大型综合性权威航天期刊。《中国航天》报道国内外最新航天活动,介绍国内外最前端航天科技动态,覆盖航天技术开发、空间科学研究、航天技术应用、航天政策与管理、航天人才培养、航天科普宣传和航天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已成为国内了解世界航天和世界了解中国航天的重要窗口。

3.2 扩大期刊知名度,提高期刊影响力

3.2.1 利用各种展会宣传刊物

参加国内相关展会和学术研讨会,有针对性地宣传刊物。例如,珠海航展、无人机大会、深空探测研讨会等我们都会派人参会以宣传刊物。

此外,科技期刊要利用各种机会向国外、境外读者宣传自己的刊物,力争刊物走向海外;同时也要吸引国际作者,让他们有兴趣在中国期刊发表文章,从而扩大刊物的影响。为了扩大《中国航天》杂志在国际航天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编辑部利用各种机会将杂志带到大型国际航天会议上散发,例如,连续几年带到国际宇航联大会上的《中国航天》杂志被一抢而空。由于《中国航天》杂志在国际航天领域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曾经吸引欧洲著名宇航企业在杂志上刊登广告。

3.2.2 请知名学者和专家撰稿,提升杂志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公众对航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航天知识的渴望,对我国航天技术的了解,《中国航天》杂志约请了许多知名航天专家为刊物撰稿,不仅有航天系统内部的专家,还有许多应用部门的专家。

例如,我国著名航天专家栾恩杰院士,作为航天工程的管理者和科学家在航天领域工作了几十年,对于航天有许多感悟和经验,《中国航天》杂志主动约请他写文章,并于2007年和2013年将栾恩杰院士的两篇长文以增刊的形式发表,在航天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而栾恩杰院士的影响力也提升了《中国航天》杂志的知名度。

3.2.3 组织策划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论坛

《中国航天》杂志将组织和策划高水平的论坛和学术会议作为今后办刊的一个方向,并且已经成功地组织了一些大型会议。例如,与大连市政府等合作,成功策划和举办了“2012航天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连)论坛”,论坛邀请到来自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大连市政府和大连市企业的约600位代表。本次论坛对于航天科技向地方转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2.4 为专业公司开辟专栏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是中国政府授权的经营商业发射、提供卫星及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业务的唯一商业机构,下属的法律事务部由于业务的需要对国际航天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其研究成果对于航天领域规避风险、分析国际市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中国航天》杂志主动与长城公司联系,为其开辟了一个专栏。这一专栏运作3年以来,在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有些分析文章由于及时准确,得到业内同行的肯定。

3.3 服务目标客户,创造经济效益

3.3.1 利用杂志理事会为相关企业提供服务

《中国航天》杂志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和窗口作用,积极宣传中国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强大实力,加强国内外航天信息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推动航天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增强航天企业的核心效力,促进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从2008年起,通过理事会充分发挥《中国航天》杂志在航天自主创新、航天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报道及信息传播优势,为推动航天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服务;反过来,企事业单位为杂志提供支持,使杂志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形成杂志平台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航天》杂志已经发展了近40家理事单位,并且有不少单位有意加盟。为了更好地为理事单位和广告客户服务,《中国航天》杂志自筹资金,对杂志进行了全新改版,从2012年起改为全彩印刷,在印刷出版的外观质量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进提升。改版后的《中国航天》杂志加大了对理事单位的广告和宣传报道力度。

为理事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在《中国航天》杂志“中国报道”、“特别报道”等栏目对理事单位进行专门报道,或者刊登反映理事单位科研成果或重要活动的稿件;为理事单位提供市场信息咨询研究,例如,为某研究院相关部门提供国际航天资讯、产品、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理事单位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例如,与某所就该所的国际化发展进行研讨,提供咨询服务。

3.3.2 通过专刊吸引广告客户

每逢我国有重大航天活动,《中国航天》杂志都会出版专刊以示纪念。但之前由于没有市场意识,都是自筹经费加以包装出版,往往出一期赔一期。2010年后,《中国航天》杂志认真对市场进行了分析和定位,认为出版专刊可以征集到较平时更多的广告。通过2011年第11期《神八·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专刊和2012年第7期《神九·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专刊的出版,在宣传我国载人航天成就的同时,吸引了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在《中国航天》上进行形象宣传。在这两期刊物上刊载广告的企事业单位分别为60多家和近50家,在扩大了这些企事业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中国航天》杂志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3.3.3 为有关单位开展咨询服务

利用航天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对技术的敏感性,对航天的热点问题进行调研,确定研讨、讲座和论坛的主题,为有关单位提供良好的平台。对相关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其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政策研究、国际化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风险规避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4 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航天科技期刊要想生存,就要主动求变。首先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参与竞争。其次,在期刊的营销理念、管理体制上,要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标准来运作。第三,需要引入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手段开门办刊。近几年,尽管拓宽了资金渠道,但还停留在粗放经营、粗放管理的模式上,离市场化运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还需要改革创新。

1 李雪昆.李东东出席航天科技期刊联盟组建工作汇报会.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11-10(2)

2 黄敏.关于新形势下出版企业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策略的思考.编辑学报,2012,24(5):461-465

3 刘泽林.规模促发展集约出效益:科技期刊规模化发展探索.科技与出版,2010,(11):12-15

4 邢海涛.集群化是科技期刊发展必由之路.编辑之友,2009,(6):39-40

5 首届航天科技出版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6

6 武夷山.SCI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人民网,2012-09-26

7 戴利华.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 刘泽林.科技期刊: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卓 众 出 版 的 探 索 与 实 践.编 辑 学 报,2010,22(6): 508-510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科技期刊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逐梦航天日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