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助推科技期刊管理创新与发展
——以上海大学期刊社为例
2014-02-04■秦钠
■秦 钠
上海大学期刊社,上海市上大路99号 200444,E-mail:qinna@staff.shu.edu.cn
引言
在迅速发展的新兴媒体和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中,我国传统期刊出版业在出版理念、生存方式、发展空间方面出现了“三变”,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即:出版模式由传统纸媒出版向互联网数字出版转型,出版单位体制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出版人才由案头工作、文字编辑逐步向新兴媒体人转变。与此同时,期刊出版行业也呈现出“三不变”的特征,即:出版物以内容为王不变,出版物的公信力不变,出版物的规范性不变。在“变”与“不变”中,“转型”是我国出版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种必然。其中出版理念的变革,是出版业转型的核心要素;出版品牌的打造,是出版业转型的主要内容;出版形态的数字化,是出版业转型的最新表征;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出版业转型的关键步骤[1]。
就我国的期刊出版现状而言,近万种期刊拥有五千多个出版单位,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平均不到两种。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杂志社中,由同一主办单位主办的期刊,往往采取以编辑部为单位,“单刊运作”模式,集约化程度很低。期刊出版业在整体上存在着出版单位分散,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产业集中度底、规模小、主办单位“各自为政”等种种弊端,在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潮中步履维艰[2]。与此同时,目前许多国际出版集团凭借其集约化、专业化运作,强化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等手段,纷纷登陆中国大陆,率先同国内一些高质量的品牌期刊签约,进行合作办刊,迫使我国期刊业的新一轮发展面临严峻的竞争和考验。为此,优化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已不仅是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要求,更是我国期刊业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竞争、发展的必然选择[3]。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一种基本取向。主要指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使部门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集约化的特征表现为:一是质量经营的特征。即把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上,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在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台阶。二是集约化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4]。因此分散、“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扭转改变。三是效益效率的特征。集约化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需要克服“高成本、低效率”和“小、散、弱”的状况。四是高科技和新技术特征。即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由“传统”向“新技术”的转变。五是人才经营的特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期刊集约化发展,亦称期刊集群化发展,是当前国际上期刊发展的趋势之一。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期刊出版单位,正在积极探索期刊集约化管理模式,建立起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期刊群,如《中国激光》杂志社、中国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社;综合性的高校学术期刊群,如上海大学期刊社、浙江大学期刊中心等。如何使现有的期刊群“做大做强”,打造“中国期刊航空母舰”,值得进一步深思和探讨。以下以上海大学期刊社为例进行分析[4]。
1 上海大学期刊社简介
上海大学期刊社是上海大学下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机构,目前共编辑出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先进制造进展》)、《应用科学学报》、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社会》、《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杂志》、《秘书》、《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和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中国运筹学会会志》)等11种期刊,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
期刊社建社十多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全体“期刊人”积极探索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模式,采取人力、物力、财力统一管理运营,集中核心力量办刊等方式,获得较为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在办刊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在期刊出版界和相关学科领域获得较高评价。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在SCI、EI等国际著名数据库中的排名逐步提升,2013年入选由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连续四届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编辑部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两次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社会》2013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和“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奖”,201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影视理论研究”栏目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工程;六种期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
2013年上海大学期刊社被评为“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两次荣获“上海市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和上海大学领导的重视,得益于校内各相关学科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期刊社自身实施集约化管理、不断开拓资源与改革创新。
2 上海大学期刊社的集约化发展
2.1 集约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2003年,上海大学成立期刊社就是要把分散在各个学院的学术期刊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这些期刊在归入期刊社之前各自独立运行,人事、财务的管理模式不一,编辑工作的流程和标准也各行其是,但共同特点是每个期刊编辑部都有自己的财务、编务、发行人员。期刊社成立以后,设立了办公室、技术编辑室、期刊发行室等公共服务部门,把分散在各个编辑部的财务、编务、发行等工作集中到期刊社平台统一运作,集约化管理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同时,让编辑部专心从事期刊编辑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到策划、组稿、编辑、校对等业务工作上去。经过10多年的集约化管理与运行,期刊社下属11种期刊的办刊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均不断提高,如2010年《运筹学学报》、《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两刊从上海大学理学院并入期刊社以后,内容定位和编校质量均得以迅速改善。在中文版《运筹学学报》的基础上,2013年期刊社与中国运筹学会合作创办新刊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中国运筹学会会志》),创刊当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
根据编辑工作的客观要求,期刊社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集约化管理制度。其中,在管理决策方面有“上海大学期刊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度”、“主编联席会议制度”、“社务会周例会”与“编辑部主任月例会制度”、“评刊会制度”、“期刊编校质量审读制度”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新职工上岗培训及带教制度”、“学者型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定期组织编辑业务竞赛制度”等。
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使期刊社在对外交往中能够步调一致,从而占据一定优势,例如在为各刊建设信息化采编系统,与期刊发行方和网络数据库等合作方谈判、签约过程中,由于期刊社可以同时代表多种杂志与对方商谈,因而在价格上可以获得较多优惠。在对外宣传方面,期刊社也可以将11种期刊作为整体加以推广,既节约了推广成本,又扩大了宣传效应[5]。
2.2 资源整合实现专业化定位
现在的上海大学是1994年5月由原上海工业大学等四校合并组建的,期刊社下属期刊多是在新上大成立之前由各个学校分别创办的,当初既没有统一规划,也不会考虑彼此关系,归口到期刊社之后,难免交叉重叠、缺乏特色。因此,一些期刊就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2008年,《应用科学学报》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内容范围收缩到与信息科学和工程有关的领域。《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经过长期调研和审慎研究,决定由综合性期刊改为专业性期刊《先进制造进展》。《社会》原是大众普及型读物,新的上海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社会学更是作为本校的特色专业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适应这一形势《社会》于2005年转型为纯学术期刊。上述期刊的转型,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各刊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在本专业领域卓有影响的重要期刊。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建设形势的发展变化,期刊社不断调整办刊思路,实行差别化定位,专业化办刊,打造刊物的特色和风格。在期刊出版的“上游”端,由主编率领下的编委会负责,专心致志做内容,期刊社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在“下游”端通过集约化的管理和运行,社科类与科技类编辑部之间取长补短,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和成长,这是上海大学期刊社在拥有一个期刊群的情况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2.3 开阔视野培育创新型国际化团队
上海大学期刊社在建设国际化编辑人才队伍方面有着良好基础,在职编辑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都较具优势。年龄结构方面,全社员工大部分为“70后”或“80后”,具有奋发向上的活力和深厚的发展潜质。为了进一步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学术修养,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上海大学期刊社从多方面着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受到业内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期刊社始终坚持开拓进取,开门办刊。注重与同行交流,要求11个编辑部每年调研1-2家同类型的期刊,了解同行的发展状况和工作方法,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积极参加期刊工作讲座,培养编辑国际化眼光。例如,应上海大学期刊社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院士、国际知名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亚洲地区副主编倪亦靖教授曾来上海大学访问,并就上海大学主办期刊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AiM)的办刊事宜进行指导。近年来,已经选派了若干名优秀青年编辑和管理人员出国留学深造和挂职锻炼,推荐了多名业务骨干参加党校等培训班,加速培养了一批青年编辑领军人才。通过调研与培训学习,期刊社领导、员工的视野更加开阔、目标更加高远,因而大大加快了创新型国际化团队发展的步伐。
另外,期刊社严格执行国际标准、使用国家标准和法定的计量单位,适应科技期刊的法制化趋势,与国外出版发行商磋商海外发行代理业务等。从而促进期刊出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这是期刊社领导带领编辑同仁群策群力推动国际化团队运作的结果。目前期刊社已尝试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寻求新的突破。除了让更多期刊进入国际著名数据库以外,多数期刊已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编委或审稿专家,使编委覆盖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影响编委所在地区的作者和读者。例如,上海大学期刊社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于1980年创刊时就有8名国际编委,编委组成包括来自美国、乌克兰、瑞典等多个国家,编委的国际化促进了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广泛开拓了国外稿源。2013年新创办的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先进制造进展》)、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中国运筹学会会志》)国际编委人数达到编委总人数的50%以上。
2.4 信息化门户网站建设顺应数字化创新趋势
上海大学期刊社网站作为一个集11种学术期刊管理、编辑出版和研究的重要高校学术性期刊群网站,自2007年3月开通以来,一直对外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服务作用。它全面折射期刊社的编辑出版、期刊管理和读者服务水平,综合体现上海大学学术性期刊的科研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文化形象和办刊理念[6]。
2007年5月,期刊社统一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采用北京玛格泰克公司“杂志社稿件采编系统”,试运行信息化采编系统,各刊网站实现了在线投稿、在线编辑和在线审稿,全面实现办公出版信息化。同时,期刊社通过举行“信息化采编系统流程操作”竞赛活动,以竞赛促业务,使全体编辑成员熟练掌握信息化采编系统流程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各刊网站主页功能完备,涵盖期刊介绍、编委会、投稿指南、期刊订阅、下载中心、留言板、联系我们、编辑部公告等内容,作者通过各期刊网站主页可以整体了解期刊特色,及时了解期刊发展动态;投稿时了解投稿、审稿、过刊检索、资料下载等信息,这些信息会为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做好反馈查询,遵循期刊投稿规范,从而有效降低修改、退稿的频率。
近年来,上海大学期刊社不断对期刊群网站的内涵、板式、特色进行研究,使板块内容重组、整合、增加,体现期刊群数字化出版信息管理能力;导航栏设置更加简明体现各期刊特色与成果;各期刊特色介绍与学科特色突出;新闻公告促进上海大学学术性期刊群与国内外交流。界面布局结构服务于校内外;界面配色方案按需体现上海大学的文化建设;界面动画提升上海大学期刊群网站的识别性。以浏览者为中心,提高远程交互性;界面更美化,充分渲染期刊群网站的主题氛围,以提升浏览者阅读兴趣;完善数据库链接体系,提高期刊知名度与口碑、吸引高质量稿件投稿。力争实现上海大学期刊群网站与各期刊学科特色的融合,以人为本,满足浏览者信息需求;提高期刊群网站服务学校的能力,推进高校与国内外信息交流,建设学习型高校期刊群网站。
随着数字化出版的迅猛发展,刊网融合,为顺应数字化创新趋势,更大程度满足浏览者数字化需求,发挥更大功效。期刊社组织对数字化出版功能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承担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课题“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和规范化智能辅助平台”研究已接近尾声;《自然杂志》2013年起全新改版,改为图文混排、全彩印刷,同时实现纸质版与数字版(在App Store上同步出版)双模式出版。截至2014年3月17日,《自然杂志》的下载装机量已达22 377台,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普及效果。在全球免费科学杂志中排名第3,成为开展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研究的一个样本。这些尝试集全社之智、谋开拓创新,以期能进一步推进上海大学学术性期刊群网站的内涵建设、数字化出版研究,上海大学先进文化建设及终身学习进程[7]。
3 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首先,从上海大学期刊社目前发展状况看,如何登高望远,进一步增强沟通,提升编辑团队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稳固和推进学术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强期刊社班子建设,通过完善集约化管理制度和建立有效工作机制,上通下达,了解全社员工的诉求,充分发掘潜力,提高编辑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力争使办刊质量更上一层楼。
其次,正视当下学术期刊要摆脱传统出版的路径依赖与新技术进行结合问题,在先行先试《自然杂志》双模式出版的基础上,以差异化、品牌化、国际化为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全社信息化系统的升级版建设,勇于开拓创新,寻找传统出版与新技术结合的新的突破口。
其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好三支队伍。即:主编队伍、学者型编辑队伍、期刊管理队伍,推出青年编辑职业生涯规划,打造一支稳定的适应出版新业态的学术期刊编辑与管理人才队伍,为办好上海大学每一本刊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在探索和建构期刊集约化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后,下一步上海大学期刊社制定了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路线图,整合资源,突破重点,均衡推进,力争使每一种刊物都成为展示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培育中青年学术人才的摇篮,积极打造国内一流高校学术期刊社。为实现出版业转型发展而不懈努力,做出“期刊人”应有的贡献。
1 高翔.学术期刊如何实现集约化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05(8)
2 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传媒,2011,(10):2-3
3 秦钠.上海大学期刊社打造学者型编辑队伍.传媒,2012,(12):43-45
4 陈和,柴建民.上海期刊集群化发展的调研报告,2013,3-5
5 秦钠.e时代:学术性期刊路在何方?攻错集.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6 秦钠.迈出信息化运行坚实的一步.编辑学刊,2008,(6):15-16
7 上海期刊创新实践调研课题组.创新: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期刊创新实践案例汇编,201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