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幸福实现方式转变的契合

2014-02-04毕朝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毕朝文

(本溪市社会主义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0)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幸福实现方式转变的契合

毕朝文

(本溪市社会主义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0)

幸福的实现方式就是需要的满足方式。目前,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中国人民的幸福实现方式正在经历着主要由物质产品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由生态文明满足安全需要和审美需要转变。实现人民幸福是党赋予自身的重要历史使命。适应人民幸福实现方式的转变,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重大部署,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生态文明;人民幸福;人民需要;实现方式

实现人民幸福是党赋予自身的重要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文明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突出需要和根本利益所在,中国人民的幸福实现方式也由此发生了转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及其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诠释了党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人民幸福方面的高度自觉。

一、幸福实现方式及其转变

2012年以来,“幸福感”、“幸福指数”、“你幸福吗”等有关幸福的话题持续升温、引人关注。幸福是在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的主观感受,是人的终极追求,幸福感的多少、强弱是衡量个体生命质量的重要尺度。在需要、需要的满足及幸福三者之间,需要是幸福得以产生的可能性,需要的满足是幸福实现的路径。

(一)幸福的实现方式就是需要的满足方式

幸福的实现方式就是需要的满足方式。具体包括:第一,通过哪些需要的满足达到幸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的各种具体需要中凝炼出五种人可能会产生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的需要。第二,以什么对象满足需要。即需要指向的对象是什么,一般可以分为物质类、环境类、情感类、精神类和活动类等。第三,主体如何获取对象。可以分为由他人给予及由自己努力获得。本文所探讨的幸福实现方式主要是指前两个方面。

(二)幸福实现方式转变的意义

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集体的幸福实现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人民幸福实现方式转变对社会成员、社会和领导者而言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幸福实现方式的转变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需要上就是人的需要全面展开,即人有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幸福实现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人的需要层次的递进,展示着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幸福实现方式的转变表明人性的发展。马克思曾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514他把人的需要与人性联系起来,即随着需要的丰富与提升,人的本性也表现出发展,并最终走向完善。可见,幸福实现方式的转变还关乎人性的进步。第三,幸福实现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从全人类及整个历史来看,旧的、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是新的、较高级的需要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而旧的、较低级的需要只有通过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得到有效满足,所以,幸福实现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第四,幸福实现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动力。人类实践可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人的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又是推动人类实践的原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514人的需要是人行动的内部动因。幸福实现方式转变是人的需要与现实之间的旧矛盾得到解决、新矛盾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会推动人们努力奋斗,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把满足人民需要作为实现人民幸福的基本途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满足了当时人民最紧迫的需要,为人民更加幸福创造了条件;在过渡时期,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充分满足人民需要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明确提出把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通过改革各方面体制,焕发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由此带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物质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直接满足了人民的部分基本需要。同时,改革开放塑造的制度、政策、文化环境,也为人民需要的满足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个人价值得以实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人民的幸福感。

当前,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生活水平已经从整体上跨越了温饱阶段,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温饱阶段的主要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促使中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发生了转变。

二、我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的生态文明转向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我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的生态文明转向是指我国人民主要由物质产品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由生态文明满足安全需要和审美需要转变。理解这一转向就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这一转向的具体表现是需要对象的转变,即我国人民需要对象的焦点已从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对象转移到生态文明,但是,这并不表示我国人民已经不需要物质对象了,物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人所有层次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物质;二是这一转向的实质是我国人民需要层次的整体提升,即我国人民的需要层次由生理需要递进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安全需要、审美需要尤为突出,但是,这并不否认个人还有其他需要,事实上,人在一定时期内总是多种需要并存的。

(一)我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的生态文明转向集中表现在人民对美丽中国的渴望上

当下根据对公民环保意识的各种调查显示,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从宏观到微观,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层面也越来越广,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国家能源安全等问题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由此各种末日传言借着公众的焦虑也兴风作浪。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需要,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目标的民心依据,也是“美丽中国”目标得到全民赞赏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的生态文明转向是在当代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第一,生态环境恶化是我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转向生态文明的现实原因。201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部分地、州、盟所在地和省辖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城市比例达11.0%,酸雨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有140个,占29.9%,在75%以上的城市有44个,占9.4%,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四大海区中,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渤海和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九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胶州湾和辽东湾水质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2]党的十八大更紧迫地指出,我们面对的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3],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们日益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直接导致人的安全需要和审美需要凸显。

安全需要凸显根源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物质依赖。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始终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阳光、空气、水分等人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要素都直接来自于自然,但是,它已经遭受并且还在继续遭受严重破坏和污染,由此导致了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问题频发,不同程度地危及到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健康;另一方面,人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也都是来自于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消耗,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的提高,物质生产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人类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审美需要凸显根源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精神依赖。自然是人类的诞生地,并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人从自然走向社会,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对自然的依恋就如同对家园的依恋,当人们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或回归自然的怀抱,人们就会暂时摆脱各种社会关系与规定性的束缚,产生美好的主观感受;当人们长期远离自然、身处恶化的环境之中时,就会感到浮躁、孤独、迷茫与彷徨。所以,人们总有一种与美丽的自然环境接触、相融的趋向,并且随着社会化程度越高,这种趋向就会越强烈,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也包含着人的这种要求。

第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中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转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温饱跨越到小康,现在正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广大人民的生理需要得到广泛、有效的满足,为安全需要与审美需要等更高层次需要的展开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产生了更丰富的需要。疲于应付温饱问题的人们很难去思考生理需要以外的事情,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谈到“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时所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5]这也是马斯洛通过自己的需要层次理论表达的一个重要规律,当然应该强调这是就人类整体和整个历史来看的。当前,我国人民已经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种社会进步表现在人的需要上就意味着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要已经从整体上得到普遍的有效满足,使人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有了转移到其他需要上来的可能性,生态文明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为我国人民最重要的需要对象。二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的素质得到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足可以给人更多机会接受思想教育,丰富人的主观世界,使人拥有反思精神和高远的视域,生态问题特别是那些作为人类整体、长远利益的生态问题才得以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三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马克思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6]“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连一个载重的牲口还不如。他身体疲惫,精神麻木,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7]由于生存所困,人们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劳动,没有休闲时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沦为“机器”的人不可能思考生态问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促进了我国人民的全面发展,美好的环境、自身的健康、安全、永续、全面发展等都成了普通中国人民的现实需要。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实现人民幸福的科学举措

我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的生态文明转向对党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的目标,并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重要部署,对人民幸福实现方式的生态文明转向给予清晰的回应。

(一)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紧张,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1994年3月,我国编制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人民逐步跨进小康社会,生态问题也更加受到关注,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适应我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的生态文明转向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使其地位提高到新的历史水平。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

理念是最高层次的意识,也是实践的最高指导。理念决定策略的方向。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化过程中,几乎所有国家的传统理念都把人定位为自然的征服者,结果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了对人类后代及未来的关怀,但是,人依然是自然的主宰者,承担着保护与修复自然的责任;新世纪,在反思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3],使人在理念中进一步回归自然,把人本身真正作为自然界天然的一部分,要求人对自然要持“尊重、顺应”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保护自然。在这一理念中,人类是自然的孩子,自然是人类的家园,这是目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科学也是最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定位。

(三)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3],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提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3]的生态构想,并为此提出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比较彻底地解决我国人民对环境安全带来的忧虑,使其安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依靠党来完成,而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同时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各单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行动。但是,恰恰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高度协同的整体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上,人们往往对自己纵容,而希望他人采取实际行动。面对这一难题,必须加大制度对个人和单位的约束力度,使其对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3]并作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建设安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五)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是全体成员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综合成就的一种文化环境,对社会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行为有非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中,对环境的负面行为都会受到鄙视,正面行为都会受到鼓励和认可,有利于人们将自己的生态文明需要有效转化为实际行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3]。其实,党的十八大本身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全体人民一种很好的教育,有利于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总之,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我国人民以生态文明为集中指向的安全需要及审美需要也将得到更好的满足,增进人民幸福;同时,由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契合了我国人民幸福实现方式的转向,因此,必将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与响应,促进“五位一体”现代化战略布局的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创造条件,并在新的基础上为我国人民需要的进一步展开、达到更高层次的幸福奠定条件。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形势依然严峻[EB/OL].(2013-06-04).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306/t20130604_253201.htm.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61.

责任编辑:张秀红

X24

A

1002-0519(2014)04-0118-04

2014-05-22

辽宁省社科联资助项目(2013Islktzimks-08)

毕朝文,男,内蒙古科右前期人,本溪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哲学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层统战理论和政党制度研究。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