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014-02-04王建均杜文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竞争力价值观

王建均,杜文雅

(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2.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 唐山 063000)

·非公有制经济研究·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王建均1,杜文雅2

(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2.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 唐山 063000)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建设、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深入揭示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客观分析非公有制经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进入新世纪,全球化深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深刻的资源环境约束、人力成本约束以及技术创新约束。要突破这些制约,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基于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共同合作和相互学习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1]6,是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约束、整合和辐射等功能。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体现在企业文化的精神、制度、物质、行为文化层次和企业文化的功能中,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创新的文化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1]6-14。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力量。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指出,未来十年,在决定企业的成败上,企业文化很可能是一项重要的因素[1]7。而爱德加·沙因与沃瑞·本尼斯强调,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这里从企业文化的层次和功能两个方面来揭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

(一)企业文化的不同层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不同层次的企业文化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它通过影响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通过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宗旨、企业使命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诸多方面。其中,企业价值观,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了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和根本目的,确定了企业努力的总体方向。由于企业所处内外环境及自身发展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不断探索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方式,调整经营范围、经营策略、管理方法,促进短期目标的实现,进而逐步实现长期目标。可见,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本质上都受到价值观的指导,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文化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并从深层次上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和具体内容。还要指出的是,企业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刚性,对于变化的外部环境具有一定的惰性。因此,需要在保持企业核心价值观稳定的基础上,因时而变,进行调整和创新。

第二,通过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决策方式、各项管理制度、企业结构特征以及不成文的行为规范等等。当今,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生产、资源以及管理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121。与之相应,决定生产的不是制造企业,而是分销商和零售商;知识者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发生改变,与其说劳动者需要企业,不如说企业需要劳动者。我们重视产品和服务,更应该重视雇员。企业必须吸引人、留住人、认可和奖励人、激励人、为人服务并满足人的需求[3]64;管理也更加扁平化,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平等的团队。管理者的工作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激励。[3]66-68因此,企业文化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创新发展战略、组织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营销体系等,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才能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通过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企业文化的行为层来看,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要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即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应当一致。这既有利于企业的凝聚力,也有利于个人愉悦地工作,激发自身的潜质和能力。[1]271这种效应能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企业更愿意招聘符合自己企业价值观的员工[1]251。当然,偏离或违背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将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通过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物质文化包括产品、技术、品牌、资源和企业形象等等。独特的、难以被人模仿的核心技术及核心产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的企业竞争,从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发展到品牌、价值、服务的竞争,满足的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新、奇、美的需求,其本质是文化的竞争。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产品。所以,张瑞敏说,他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海尔文化[4]。

(二)企业文化的不同功能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不同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内在关系,同时,企业文化也通过其不同的功能来帮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企业文化的本质而言,企业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应当是一致的[5]。基于此的企业目标和使命,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使其目的明确、协调一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使命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第二,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规定了做正确事及其成功的原则[1]19,为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提供长远意义和正确方向,为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有效节约信息费用和克服“搭便车”问题。另外,创新是企业文化导向功能最鲜明的特征,尤其是观念创新及其引领作用,能够形成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通过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作用,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以及体现这种价值观的企业公平、公正的管理、薪酬、升职等制度,能够发挥目标激励、行为激励、竞争激励等积极作用,能够发挥比物质激励更强、更持久的动力[6],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们的潜在智慧,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和企业忠诚度,降低员工流动和雇佣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通过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规定了什么可以做和不可以做什么的共同价值观,引领企业和员工正确的发展方向[1]24,发挥着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偏离价值观的“免疫”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降低监督和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五,通过企业文化的整合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整合功能表现为外部适应能力和内部结合能力两个方面。就外部适应能力而言,要求企业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行为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和谐一致,在满足顾客和社会的需求同时,树立了企业形象,也获取了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和支持,推动企业的发展。就内部结合能力而言,要求企业协调各分支机构、各部门关系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有效配置企业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本质上说,这种内、外整合功能的发挥,就是企业文化所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即“对组织影响到的雇员、环境、客户以及它影响到的、与之接触的任何人和事承担起全部责任”[3]62。这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使命。从长远看,这种互动功能将获得丰厚的回报,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1]13-15

第六,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发展成熟为一定模式后,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辐射开来,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有助于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忠诚度,极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企业文化之所以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企业文化能够节约信息费用,有效地克服“搭便车”问题,减少正式制度实施与执行的费用,降低员工的流动、雇佣成本和监督、管理成本,推动企业创新和进取精神,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角度看,具有强企业文化的非公有制企业,如华为、正泰、苏宁、新奥、新希望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走上了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成功者寥寥,平均生存不足三年。究其原因,弱的企业文化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关键,特别是在资源、环境和人工约束的新发展条件下,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形式,轻内涵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把企业文化简单化,或等同于文体活动,或等同于CI设计(企业形象塑造),或等同于宣传报道等。虽注重员工言谈举止、统一着装、佩戴胸牌、朝会例会、内部报刊、庆典活动等,但不注重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注意员工价值观的培养,不注重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整合员工个人的价值观,以致企业虽然花了很大气力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却不得要领。企业的价值观未能深入人心,不能内化为员工的思维、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神”(功能)与“形”(表层的文字、形象)不能统一,结果企业文化建设成了搞企业形象设计或者形象工程。这种舍本逐末、搞形式主义的做法,当然起不到什么效果。

(二)重引进,轻特色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引进、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非公有制的企业文化恰恰如此,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例如,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强调尊重人、信任人,英特尔公司强调永不停顿、不断创新。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立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三)重眼前,轻长远

有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企业文化可以迅速拥有,无须下什么功夫,以为企业文化无非就是提炼几种精神,列出几条宗旨,总结几条经验,编一编,写到纸上,贴到墙上,员工背诵一段时间,很快就有企业文化了。这是对企业文化的误解。企业文化建设既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也不是搞形象工程,更不能速成。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回报期长、见效慢但作用力持久的工作,需要做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需要企业主的倡导和引导,更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长期的培育和积累而成,而不是短期拼凑出来的。

三、制约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因

尽管很多非公有制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企业文化建设片面化的认识,致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疏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和核心,没有建立起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究其原因,包括内在、外在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内在制约

具体说,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内在制约因素有两点:

第一,认识问题。非公有制企业大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只关注企业的赢利能力。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战略决策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等。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更关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硬管理。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中,或认为,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是务虚的,没用;或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大企业的事,与小企业无关,小企业没有也不需要企业文化;或认为,搞企业文化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反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划算。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很注重“硬制度”的建设,但却不重视企业文化“软制度”的建设,不重视员工价值观培育与认同,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了“空白点”。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其投资收益具有长效性。同时,企业文化资本雄厚与否,要靠长期的积累,而不是等到企业做大了以后再进行企业文化资本投资。

第二,传统文化问题。这里指的是不利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传统文化。一是缺乏信任。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和泛血缘基础上的宗族社会,在此之外广泛地缺乏信任,这严重地限制了中国社会开展大规模合作的能力。福山认为,中国家庭之外缺乏信任使无关系的人很难组成社团或组织,包括经济企业[7]。正是这个原因,华人的企业都是一些小型的家族企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的远近来决定关系亲疏的“差序格局”,血缘越近,其信任程度越高。这种信任关系对创业初期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是,以血缘为主的信任关系,多为纵向,相对封闭,延伸的半径小,信任上通常限于自己人以及同姓、同乡、同学、战友中间,缺乏广泛的社会信任,难以形成血缘之外的认同、接纳与合作,导致家长制集权管理,常常是人情重于制度,有制度也难以执行,用人上任人唯亲、亲疏有别。员工只对家族企业忠诚,家族以外,缺乏对职业、事业的忠诚与执着。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超过家族、泛家族关系网络以后,这种关系网络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另外,重血缘、亲缘、泛血缘关系,导致中国社会法律意识淡漠,甚至情大于法,人治重于法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氛围影响下,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采取不道德甚至非法的手段,坑蒙拐骗、制假造假、假冒伪劣以赚取不义之财,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形象,使社会对其产生一种偏见,把非公有制企业与不讲信用划等号,社会对非公有制企业普遍缺乏信任。二是抑制创新。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尊卑、逆来顺受等观念抑制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创新精神。从企业发展角度看,等级、顺从意识有利于企业内部等级秩序的维护,有利于决策执行和制度的贯彻落实,进而形成一致的行动,但它却不利于个人个性的表现和个人能力的发挥,不利于新思想、新观点的产生,极易形成官僚作风、“一言堂”和长官意识,导致知足常乐的心理,窒息创新的火花。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外在制约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完善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制约因素。公平、法治和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但是,由于改革不到位,还没有形成以充分竞争和自动改进效率的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各种行政性垄断与自然性、经济性垄断相互强化,政企不分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各类企业发展的条件和规则不统一,国有企业的权责利不对称,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增长行为缺乏严格的“外部性约束”机制;金融资源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机制还不够完善,城乡、区域间仍然存在制度壁垒,严重影响要素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流动。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而言,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财政税收政策不公平、资源环境“外部性约束”机制缺乏,使得非公有制经济短期经营、违法经营、官商勾结,消磨了企业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公平意识和法治意识,难以形成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企业文化。

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努力的内在支撑,也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在支撑。

(一)重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

第一,整体性建设。强化精神、制度、行为与物质文化的整体性建设。其中,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保障,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整体性出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文化功能的充分体现,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不只是以某个或某一群体为本,而是以员工、顾客和社会公众为本,三者结合;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不同需求;重视关怀人,尊重人和发展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各个层次和企业发展战略之中。

第三,融汇西方优秀企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一方面,一个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是该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根本;另一方面,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必须是开放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因此,非公有制企业既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如仁者爱人、至诚守信、以利从义、兼顾义利、以和为贵、以家为归宿、注重亲情等,又要学习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如以人为本、顾客至上、以质取胜、鼓励创新、讲求诚信和团队协作等,建设富于时代性、民族性、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第四,建立长期发展战略。百年企业非一日之功,企业文化建设是长期战略。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投资,这种投资决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长期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育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投资的回报也不是短期内一次完成的,而是有滞后性、不断回收的特点。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长远,树立企业文化的战略意识,增强企业文化的战略观念,强调企业文化的战略决策,切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应当是规范和有效的市场体制,它包括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础五个方面。

第一,规范和有效的市场制度是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独立、自主、平等的市场主体的关键。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有效的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竞争必须公平;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

第三,规范的政府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二是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决策程序;三是政府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四是有效制止政府官员腐败。

第四,良好的社会信用主要包括市场主体的诚信和政府的诚信两个方面。与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相比,政府的诚信更为重要。政府政策的透明和可预见,政府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信用的状况,而且能够增强其他市场主体的信心,为良好社会信用的形成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健全的法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的内容符合基本的或公认的正义,特别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二是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法律得到公正执行。

简言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而言,法无禁止则行;对于政府而言,法无授权则止。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无疑,这需要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和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的法律,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文化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1]特伦斯·E·迪尔,埃伦·A·肯尼迪.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Edgar·H·Sehein,WarrenG.Bennis.The 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1999.

[3]德鲁克.巨变时代的管理[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许良.张瑞敏德时代[M].北京:红旗工业出版社,2011:132-133.

[5]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8.

[6]贾春峰.贾春峰说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63-65.

[7]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74.

责任编辑:王文京

F270

A

1002-0519(2014)04-0103-05

2014-04-21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3年度委托课题(WT1305)

王建均,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经济教研室副教授,博士;杜文雅,女,中共唐山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竞争力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转型期非公有制经济文化的偏离与矫正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