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镛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初探——以《四明丛书》为中心的考察
2014-02-04张文鸯
文/张文鸯
张寿镛(1876~1945),字伯颂,号约园,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著名财经专家、教育家、藏书家,光华大学创始人。在北洋军阀时期,张寿镛历任浙江、湖北财政厅厅长,有“善于理财”之誉。国民政府时期任江苏省政务委员、财政厅厅长、财政部次长、政务次长等职。任职期间,主张“藏富于民”,与民休息,废除苛捐杂税,量入为出,但终因时代局限,未能实现政治抱负而退出政坛,悉心投入到办学和编刊乡献、著书立说中。他的事功表现在创办光华大学和编刊《四明丛书》,晚年用著作和讲学教育青年学子。[1]
宁波是浙东望郡,因境内有四明山,故而泛称四明,到明朝洪武年间始称宁波。《四明丛书》是一部编集宁波乡邦文献的郡邑类丛书,它的编辑者便是张寿镛。
一、不遗余力辑刊《四明丛书》
张寿镛出生于书香门第,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其父嘉禄“搜罗宏富”,“为学贵实践,尤好宋儒书”,著有《困学纪闻补笺》等。受家庭熏陶,张寿镛虽从政多年,但不忘读书、爱书,尤其酷爱收藏典籍。1902年编辑《皇朝掌故汇编》,由求实书社排印出版;1915年主编《浙江最近财政说明书》,是第一部清末民初浙江财政史资料汇编,有很强的文献和史料价值;1919年出版《约园理财牍稿》,记录他任湖北财政厅厅长期间的公牍文115篇,集中反映了他的理财思想和履职期间的具体措施。后来,他创办光华大学后被推举为校长,在此期间更是求访到不少善本、珍本,很多珍本都是从北平图书馆、天一阁、文澜阁、刘氏嘉业堂等公私藏书中辗转采访抄得的。无论誊写、雕版、印刷都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资助,全靠个人心力。[2]如他从北平图书馆借抄17种稀有之本,从刘氏嘉业堂借抄15种,这为其后来编刊《四明丛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张寿镛藏书日益增多,甚至到了以“私人之功而欲与秘图抗衡”[3]的程度,但他同时感慨:“藏书不能读,读而不能用,何必藏书?”[4]刊刻四明文献之意日益强烈。他于民国19年(1930)开始编辑《四明丛书》,不遗余力收集乡贤遗典,“先取有关乡帮利弊,足资心身学问,而坊肆无传本,或传而未广者,若屡经刻印之书或卷帙过繁者,则皆从缓”,并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献的原貌,“凡有关乡帮文献,毫芒流落,仅存一二者,吉光片羽,为之编辑补缀,以资流传”。如他曾收集到惠江楼钞本《鄞志稿》20卷本,但缺其中列传卷六至卷十,寻寻觅觅,几经周折,后来终于求访到蒋学镛收录的卷六至卷十,完整地编辑在《四明丛书》第三集中。在冯贞群、陈汉章等好友的协助下,1933年2月刊出《四明丛书》第一集,使得浙东学术彪炳四海。张寿镛原本设计要编辑丛书十集,而且还设想了具体书目,但因抗战耽搁,第八集尚未成书便辞世了。虽然他未能完成夙愿,但其编刊的八集丛书,共收集文献184多种,1184多卷,在浙江丰富的郡邑丛书中,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了在四明这块土地上“采千载之遗韵,收百世之阙文”。[5]
二、引证史料,翔实可信
张寿镛是一名学者,他不同于一般的书商,他的治学严谨、校勘审慎的态度令后人敬仰。和其他地方丛书不同,张寿镛在《四明丛书》每一集前撰有总序,逐一介绍这一集所收录之书,每一篇末尾有跋,有序有跋,间有附录,体例可谓完备,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地方丛书的最显著的特点。序中介绍史料的来源出处,跋中简述考订该文的经文,足见张寿镛编辑《四明丛书》的态度严谨。遇见有多种版本的文章,则“必取诸善本参校互异之处,择善而从”,如第二集中收“《张苍水集》九卷,《附录》八卷,《序跋》二卷,明张煌言撰,《附录》《年谱》二种,清全祖望、赵之谦编,族裔张世伦藏海滨遗老高允权本,参校永历黄氏藏本,顺德邓氏活字版”,[6]张寿镛收集《张苍水集》时,先后获得8个版本,他先根据这些版本进行初校,最后采用族裔孙张世伦收藏的海滨遗老高允权本和顺德邓氏活字版本,可见其校勘的审慎严谨。《四明丛书》卷帙浩繁,数量极为丰富,第一集142卷,第二集178卷,第三集185卷,第四集213卷,第五集104卷,第六集129卷,第七集162卷,第八集96卷,共1209卷。[7]从这个角度去考量地方丛书,《四明丛书》对浙东文化的传播更是功不可没。
三、注重学术渊源,浙东文化脉络清晰
《四明丛书》第五集收录《宋元学案补遗》100卷,《别附》三卷,《序录》一卷,清王梓材、冯云濠辑,《序录》由张寿镛撰写。《宋元学案》原由黄宗义、全祖望、黄宗羲玄孙和王梓材等先后完成,共100卷,对宋元两代学术思想按照不同的流派进行系统总结。几番周折,《宋元学案》及后来的补遗原稿,被张寿镛收藏,并被编入《四明丛书》第五集,为《宋元学案补遗》,共104卷,100册。张寿镛历时5个春秋来校勘编撰这集学案,编写条件也非常艰苦,他在《校刊宋元学案补遗识略》中曾用“纸如蝉翼,字细如牛毛,而分条剪裁,往往阔不盈寸。当粘合处又欠牢固,一经手,翩然下坠”来形容原稿。学案属于学术史专著范畴,有特殊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它和一般的传记和谱录不同,更注重学术脉络及其沿革的记录和师承关系的延伸。浙东四明乃文物之邦,学派林立,文人辈出,理清这些学派的宗世及支系,有助于了解浙东学术思想之滥觞及其发展规律。补遗前后收有400余人,这都是研究浙东学术思想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6]张寿镛在《四明丛书》第五集序中更是洋洋一万多字,对宋元四明贤哲的著作与学术渊源进行系统梳理,让浙东学术在神州大地熠熠生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张寿镛在整理编选乡邦文献上的贡献要超过全祖望,全祖望虽也是倾毕生心血于此,但因其一介书生之力,终究是微弱的,尤其是在他作古后,许多珍本也随之失传。而张寿镛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让这些文献汇刊面世,不仅得以流传后世,还为后辈学人研究浙东学术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典籍资料。
四、兼容并蓄,体现浙东学派文化精髓
张寿镛曾经说过:“一生为人,不蹈小人一途者,皆阳明先生之学之赐也。”[7]在他创办光华大学的教育实践中也始终贯穿强烈的经世致用理念,倡导知行合一,足见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浙东学术对其的熏陶。浙东学术自汉唐时期开始初显端倪,历经宋元明各朝,最终在清代形成浙东学派。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为学精神,转移风气、领异立新的学术品格,并先后有王充、王应麟、王阳明、万斯同等鸿博硕儒照耀师乘,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区域性学术派别。[8]爱国是经世致用的最具体的表现,编写《四明丛书》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中华之际,张寿镛收集了大批节烈忠义之士的遗著,以鼓励中华儿女的抗日热情,尤其在第二集中收录的作者几乎都为流芳千古的斗士,如张苍水、陈良谟、万斯同等,使得这一集俨然成为抵抗外族入侵的战斗檄文。张寿镛在创办光华大学时,效仿北大蔡元培“兼容”方针,不拘一格罗致人才,在《四明丛书》编辑过程中,他也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体现了浙东学术的文化精髓。收集编著乡帮贤达文集,张寿镛敬恭桑梓诚意可见一斑,但是他并非没有选择标准,也并非仅仅固守四明遗著,冯贞群在《编辑四明丛书记闻》中记载:“先品其人,后品其学,审其所作,确乎可传,方为付刻。胡其所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奸佞,表章忠义,实有裨于世道人心,不独保存乡帮遗书也。”
我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百川学海》由古鄮山(今宁波)人宋朝左圭编写,因此浙东自古以来就有专辑四明掌故之作。但到了清末民初之际,浙江各郡邑的丛书如雨后春笋般见世,作为有刻印丛书传统的宁波反而落后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寿镛挺身而出选刊乡贤著作,对于抢救性地保存地方文献、弘扬浙东文化、推动浙东学术文化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广陵书社曾两度刊印《四明丛书》,掀开了这部编集宁波乡贤文献的历史面纱,以飨读者。
注释:
[1]俞信芳.张寿镛先生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周兴华.宁波帮志·文化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7
[3]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张寿镛.约园杂著:自序[M].民国三十年约园活字版
[5]张寿镛.四明丛书[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本.
[6]瞿嘉福.张寿镛及其《四明丛书》[J].东南文化,1992(1)
[7]张寿镛 约园著作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5:1
[8]李瑊 浙东学术与张寿镛的办学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