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大学社会责任探析

2014-02-04张海英

中国发展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术责任大学

◎张海英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大学的目的和社会责任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随着大规模武力战争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政治的变革、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为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给予越来越多的期待,各级政府对大学的投入明显增加。大学如何处理与外部社会的关系,是以牺牲专业教育质量、应用性研究、社会性批评和专家建议为代价,继续与世隔绝,完全维持传统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价值观,还是主动把握社会需求和对社会需求做出积极的反应与应对?如做出反应和应对,那么,大学如何在为政府、经济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保持基本原则和基本的学术价值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由此,大学社会责任问题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关于大学社会责任的探究从未间断。

在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大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大学自身的关注与重视。但人们往往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通过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共建”的形式去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往往忽视了社会问题的复杂与深刻和现代化大学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坚持的基本学术原则。

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何谓大学社会责任?自上世纪80年代前后这一问题受到普遍重视以来,关于大学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一直存在多歧性。对其进行归纳,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或从伦理的视角定义大学社会责任,强调其道德内涵;或将大学社会责任视为大学社会功能的实际发挥,强调大学的行为方式。以下关于大学社会责任的阐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社会责任是组织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对于大学的社会责任,罗宾斯认为大学首先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因履行社会义务而在对变化着的社会状况的适应能力中体现其对社会的责任。

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有限而独特的社会责任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独立、深入地思考社会发展中令人困惑、费解的重大问题;其二,揭示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弊端或行将到来危险;其三,对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建议甚至批评。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认为,大学将成为未来个体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它具有促进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责任,促进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及普及化教育的协调发展的责任,重塑学者道德与新型学术文化的责任、促进个体能力和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责任。

Babich,LaurenP,Bicknell,WilliamJ等人提出大学的社会责任在于促进国际发展、加强服务使命、丰富教育和提供科研的新机会。

近年来,大学社会责任亦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有学者将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质量、适切性,探索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社会的责任,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由于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和动态变化的,导致了人们对大学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识有所不同,从而履行大学社会责任的途径和目标也出现不同。这就使围绕大学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对大学社会责任基本原则加以明确成为必要。

为了明确现代大学的基本特质和应当实现的目标所在,德里克·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围绕大学的基本学术原则对美国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梳理。根据博克的阐述,笔者认为,围绕大学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社会责任的基本学术原则,美国的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大学社会责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年以前至19世纪末。大学由教会与神职人员主宰。适龄青年入学率不到5%。大学封闭而清高,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相脱节,主要关注社会精英的信仰、戒律和规范。大学是“无声无息的土地”,处于与现实社会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

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学在规模上和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大有提高。进入由“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其特征在于:第一,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艰难地调整大学目标上的分歧:(1)作为职业和实用的保证是大学的使命;(2)大学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从事研究和获得知识的一种场所;(3)大学应是自由文化的载体,“在工业和商品经济社会大潮里起到协调、缓和社会冲突的作用”;第二,在规模扩大过程中,大学面临资金短缺,“商人和金融家为了体现其重要作用,取代了神职人员成为一流大学董事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主要捐赠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对学校的运作拥有发言权,应对教师就社会问题发表各种意见和观点具有一定的控制权”;第三,这一阶段始终存在资金提供者对大学的控制与大学坚持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博弈。大学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其教学、研究和教育政策免受外界干扰,努力坚持对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遵循严格的中立立场。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规模急剧扩大,大学凭借其庞大的学生人数、众多的教职员工和掌握的大量股票,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第二,学校研究经费在政府预算中的份额稳步增长,使大学规避其他社会势力的干扰成为可能,但难以避免政府的介入;第三,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教师作为社会重要的智力资源受到政府、企业、基金会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的中坚与主导力量。特别是,随着大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他对资金和空间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已经不同于二战前仅依靠工业家的支持就足以维持自身的运营。于是,向基金会、公司企业、各个领域的校友寻求资助已成普遍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学在开展研究、添置新的设备及设立学生资助金等方面越来越注意寻求政府的拨款。总之,由此时开始,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越来越依赖大学,大学也越来越依靠社会的资助和政府的拨款来支持其日益增多的活动经费开支。大学在“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中,传统的学术保护含义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但由于战后初期冷战阶段,美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国家发展研究和大学入学规模的扩大成为大学、政府和社会的一致目标。

第四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二战后大学由象牙塔走入社会,一方面,美国大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拨款和社会资助、捐赠对大学维持科研、教学的重要性的增加,大学应对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诉求与期待的必要性日益增加。同时,作为股票的持有者,大学维持“中立立场”更加困难。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当中,大学明显处于寻求社会公平和维护自身利益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在设法调和公众迫切的实际要求与大学的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时,各种问题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评价社会好坏的观点不一致,造成了大学如何为社会做贡献方面出现意见分歧。”于是,面对政府的介入、市场的诱惑、社会的实际需要,重新审视和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与社会责任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大学核心而艰难的工作。总体而论,大学本着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社会责任的基本学术原则,根据自身的传统与特色,为知识经济、国际化,以及区域社会和个人发展做贡献成为这一时期大学的基本目标。

通过对美国大学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大学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随之而来的是,面对政府、企业、市场的介入和无法回避的社会影响,如何在坚持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基本学术价值前提下,更好地呈现自身社会责任,成为现代大学不可回避的挑战与考验。

博克认为,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社会责任是大学必须坚守的基本学术原则,“是大学对社会需求如何做出集体相反应的限制性条件”。他明确指出,大学要基于以上原则,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或者说在“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应对外界社会问题,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同时,从与大学密切相关的重要学术功能——招生、教师聘用、课程设置、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性建议等方面和非学术性角度——投票表决股东决议、联合抵制供应商、对有争议的公共问题表明立场等方面阐述了现代大学应对社会需要和面对外界社会问题发挥各种不同功能时具备何种力量、方法和受到何种限制。表明了大学中激进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大学管理者们之间博弈的存在,及其对大学发挥社会责任的意义与限制。特别强调:“大学在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中,必须不断地面对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责任。”“大学必须履行文明社会任何一名成员都应承担的基本义务。大学必须履行合同义务,必须杜绝一切欺诈行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更广义地说,大学还应竭力避免给他人带来无端的伤害。”博克关于大学在与社会的关系中必须坚持的社会义务和学术价值观的论述为我们明确大学社会责任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与思维范式,也为我们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去寻求大学与社会新的契合点提供了努力的空间和方向。

毋庸置疑,现代大学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面临种种社会问题,无时无刻不能回避自身的社会责任。但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大学所面临的问题、需求与挑战是不尽相同的。就中国社会而言,诚然在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已经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但在对我国现代大学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时,以下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区域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与差异的存在;第二,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中衍生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社会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日益尖锐;第三,无论从认识层面看,还是从实践层面看,在我国,大学对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主要局限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的实际需要,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应当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对我国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反思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被等同于社会服务功能,并基本局限于政府规定的范畴和领域,体现出服从与局限的特征。加之教育资源的有限,难以对社会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凡涉及大学的利益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则疏于哲学层面的探究与思考。正如一些分析家指出的那样,“亚太的教育系统主要以应付‘当时当地’的问题以及目前难题为导向”。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以急功近利的心态选择新建和扩建学校,改善设施设备与充实图书资料,培训教师与引进人才等关乎自身眼前利益的问题作为与社会之间的接点。固然,这一切对于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大学在以开放的姿态服务社会,体现自身社会责任方面却存在严重缺失。其主要表现在于,第一,大学的社会服务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按照政府计划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核心;第二,强调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大学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转移知识”方面。“其主要途径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乃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大学在转移知识方面做得更好的话,可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即把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局限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第三,大学一直沿用已有的思维定式与运营模式,把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全面负责校园“小社会”内师生员工的衣食住行和提供文化、教育资源。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局限于“围墙文化”(单位文化)当中。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把大学作为产业成为一种潮流,大学的运营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成为一种现象。虽然,信息技术和网络服务的发达,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可以保证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但是,大学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狭隘的社会服务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下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式的大学社会服务之间,出现严重的偏差和空白。

面对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推进,大学如何保持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大学在为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教育、研究和服务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运作方式与路径还有待进一步加以清晰与明确。

社会责任是现代大学应承担的独特使命

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这一关系的维系应以现代大学义无反顾地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前提。因为,这种社会责任是现代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能承担的独特使命,也是现代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现代大学作为重要的社会存在,决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与迎合社会某一方面的需求与需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固然非常重要,但它不能取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在关注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本着公平、公正、机会均等的原则,站在社会发展的先端,对社会现实进行反省与批判,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引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前行。也就是说,现代大学不仅要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和科学技术的支撑以体现自身社会责任,还要通过对提高民众素质与公众道德水准,提高社区文化水平,改善法制环境,改变人口知识结构,解决城市就业和延缓人口老化,促进社会公平与促进世界和平,发挥社会综合效益来体现自身社会责任。

总之,现代大学社会责任必须体现在对社会整体发展发挥引领与推动作用。它应当成为大学管理者、教师员工、学生的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博克对大学发挥“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社会责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途径、可能性与界限所做的阐述,对于我们厘清我国现代大学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把构建知识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知识产权为本的社会,以及谋求公平公正社会寄希望于大学的社会贡献。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已有丰富的积累可资借鉴与参考。我们应认真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密切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与大学的现状,在坚持大学基本学术原则的前提下,从把握政府导向、市场导向和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平衡中,明确大学的目标与社会义务,更好地体现大学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学术责任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大学求学的遗憾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