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改革创新开放 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浙江省2014年经济运行分析与2015年经济工作建议

2014-02-04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综合经济部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4年24期
关键词:经济带浙江经济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综合经济部课题组

强化改革创新开放 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浙江省2014年经济运行分析与2015年经济工作建议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综合经济部课题组

2014年,面对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国内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环境,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突出抓好“五水共治”、“四换三名”、科技创新和浙商回归,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运行总体比较平稳,经济增速仍在合理区间。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之年,是为建设“两美”现代化浙江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本报告分析2014年浙江经济运行态势,预测2015年经济环境、经济走势和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关于2015年全省经济工作基本思路和工作建议。

2014年经济运行态势和主要问题

201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浙江经济运行比较艰难,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较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省委、省政府坚持抓改革、治环境、促转型、惠民生,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结构调整出现新进展,增长动力转换出现积极变化,改善民生继续稳步推进。

(一)经济增速稳中有升。自二季度起,浙江经济增速止住了2013年以来连续下滑的趋势,开始步入缓慢回升的轨道。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呈“稳中有升”的特征。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27822亿元,增长7.4%,增速比上半年回升0.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8841.9亿元,增长5.1%,增速比上半年的提高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基本保持在16%左右,与江苏、山东持平。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20.4亿元,增长6.7%,增速比上半年回升0.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2255.3亿美元,增长11.2%,比上半年回升2个百分点。

(二)动力结构转换出现积极变化。创新驱动作用增强。前三季度,地方财政科技支出120.7亿元,同比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30.8亿元,增长7.8%;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增长18.3%和10.3%。1-10月,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5128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15.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8.2%,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投资和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转降为升。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数达21823个,增速从一季度的下降5.9%转为增长6.6%;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从一季度的2.2%回升到10.5%,其中工业投资占55.7%,增长8.9%。1-10月,全省工业技改投资4412亿元,增长15.2%,占工业投资的67.3%,比前三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新设企业16.9万户,同比增长10.9%;新设个体工商户38.4万户。在册企业已达121.3万户,同比增长16.1%。财政支出开始向民生型转变。1-10月,财政总收入6642亿元,同比增长8.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735亿元,增长11.5%,住房保障、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卫生计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文体传媒等支出分别增长43.2%、24.6%、26%、22.8%、13.3%、11.1%、9.5%。居民收入增加促进了消费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864和15523元,增长9.2%和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和8.1%。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有新进展。服务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8.4%,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1.2%。其中,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业、金融、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3%、8%、7.7%、7.1%和11.5%。国内旅游收入4140亿元,增长14%;国际旅游收入42.8亿美元,增长5.6%。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1-10月,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72、3412和2474亿元,分别增长9.2%、8.6%和8.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5、1.9和2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分别为34.3%、33.7%和24.4%,同比分别提高0.7、0.5和0.4个百分点。信息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5%;实现网络零售3796亿元,增长53.9%,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2%。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比重降低。1-10月,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为3633亿元,增长3.8%,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低2.9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高耗能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5.8%,比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

(四)改善民生继续稳步推进。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基本与同期GDP增速同步。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864和15523元,增长9.2%和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和8.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民生投入部分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全省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尽管自一季度以来浙江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和向好势头,经济企稳回升的支撑有所增强,但是在浙江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不能盲目乐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方面以投资、出口带动高增长的“旧动力”已经衰退;另一方面以消费、创新带动高增长的“新动力”尚未壮大,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回升动力不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6%,比一季度仅回升0.4个百分点,与全年增长8%左右的指标相比差距仍较大。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仍然不高,特别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12.9%和19.5%,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二是企业经营环境依然严峻。政府性税费、融资成本和工资成本增加,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经济效益大幅下滑,部分行业大面积亏损、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有6193家企业亏损,亏损面为16.1%,亏损额增长13.7%,亏损企业的应收账款增长22.2%。规模以上服务业亏损面达1/3以上。38个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利润比上半年回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已连续2个月回落,9月份为53.4%,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三是体制障碍约束依然突出。新动力的形成必须破除现有的体制性约束,从根本上改变难以满足新动力成长的经济运行模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总体上还没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市场化金融改革滞后严重抑制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制约了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新激励;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严重挤压了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向上游升级的通道等等。

四是区域金融和房地产风险仍在增大。前三季度,不良贷款“双升”,9月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76亿元,比年初增加176亿元;不良贷款率1.97%,比年初上升0.13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65.6亿元。部分地方逃废债现象频发,据省银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今年7月末,省内(不含宁波)发生涉逃废金融债务案件755起,涉及金额67亿元。房地产市场波动,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和管理风险加大。前三季度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42.7%,待售面积增长44.1%。商品房销售面积3429万平方米,下降9%,商品房销售额3589亿元,同比下降15%。同时,由于地方政府1/3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房地产相关的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到期还兑压力凸现。

2015年经济运行环境预测

(一)国际形势。IMF、OECD和世界银行对2015年全球经济的预测增速谨慎乐观,表明世界经济仍在复苏,但随着美英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缓慢,存在二次衰退的风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从而增加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印度和东盟经济增长仍维持相对高速,但是巴西和俄罗斯则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之中。

(二)国内形势。2015年我国经济基本面改善趋势初露端倪,但仍存在诸多的发展困难。“一带一路”跨区域合作战略构想的实施,将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改革全面推进,将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房地产限购政策陆续退出,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调整。但是,明年我国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凸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产能过剩尚未化解,财政金融领域隐患依然较多等问题。预计我国明年经济发展总体趋稳,经济运行将呈现低开稳走的态势。

(三)省内形势。一方面,随着深化改革、促进转型、优化结构等重大部署的推进,城镇化红利、体制改革红利和技术创新红利有望逐渐释放,从而推进浙江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2015年浙江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能进一步凸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部分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负责人心态不稳定,经济增长新动力生成的体制性约束问题突出,区域金融和房地产风险增大,甚至有可能出现更多企业倒闭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是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的。

2015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

谋划2015年经济工作应该树立新常态下的新思维,我们认为基本思路可以表述为:继续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围绕建设“两美浙江”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以改革、创新、开放统领全局,全力以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在创新驱动上下功夫,在转型升级上见成效,在改善民生上出实招。统筹抓好强改革、促开放、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浙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情况下,各级领导要树立稳增长必须稳心态,摒弃过时的传统思维,确立起“新常态”下的新理念,谋划新方法新举措。一是对经济下行压力问题的认识。浙江经济增速的换挡是必然的,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发展模式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决定了增速下行。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旧动力衰退与新动力成长的交替转换关系,不让经济减速过大,而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动力的培育和更快成长上。二是对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问题的认识。“新常态”意味着需求引领和创造供给,低成本和数量型扩张的市场背景将不复存在,企业不走创新和转型升级路子将被市场淘汰是非常正常的事。三是对投资意愿不足问题的认识。在经济转型期和增长速度换档期,大规模的基建、生产等有形投资速度下降,投资意愿减少本就是一种“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关键要看创新、技术改造等构筑新动力的无形投资意愿和激励是否足够。

面对今年经济增速的放缓,浙江究竟应该追求眼前的短期增速,还是应该追求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我们认为应该树立新常态下的新思维,现阶段要少关注点速度,多关注点转型。在经济增速换挡过程中,浙江能够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就是正常的、合理的,不必继续追求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制定增长速度目标主要应依据浙江未来的新增长动力及相应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据中国社科院等机构测算,中国未来5年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位于6%左右。对于浙江又需要考虑两大特殊因素:一是除广东省外,浙江是全国最大的净资本输出区域,每年的区际投资在1万亿元以上,这就拉低了浙江潜在经济增长率;二是由于浙江省市场化程度高、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据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测算,全国消除所有的资源错置,全要素生产率(也可以称为改革红利)可以提高124%-146%,而浙江只能提高80%-114%。在浙江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全国持平的情况下,第一个因素对浙江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会更大。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建议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定为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左右,出口增长1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为预期性的指标,可不列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要鼓励地方政府集中精力抓创新驱动、抓转型升级、抓民生改善。

2015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谋划2015年浙江经济工作,要以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为导向,全力以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扎扎实实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突出“强改革、调结构、促开放、优环境、惠民生”,加快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改革,努力增强新的增长动力。改革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也是推进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强改革,就是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加快具有“浙江特色”的民营企业产权和治理结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补齐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改革不到位等“短板”,使浙江经济登上新的增长平台。

——浙江不仅要进一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政府改革,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的改革,还要加快具有“浙江特色”的改革。例如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环杭州湾地区探索省管市财政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等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重点,以破解“四不”问题为突破口,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创新引领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加快实施“十百千万”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城、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和开发区推动创新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引领,鼓励和推动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健全网上技术市场体系。

——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培育新增长动力的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市化,重在建设精品城市、发展精细制造业和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既要着力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区发展,加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又要着力推进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协调都市区范围内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城镇新区的建设。把县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有机结合的载体。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城市软环境建设,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进科学建城、依法治城。

(二)调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结构,就是要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组合拳,坚持大企业、大项目引领,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是优先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和高端制造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借“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浙江省乌镇的东风,推动互联网应用和信息消费,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软件开发,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继续支持阿里巴巴等龙头智慧企业,巩固和提升在全国以至全球智慧产业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要继续大力发展旅游、金融、物流、房地产、商贸等传统支柱性产业,以电商换市为抓手,大力推进这些传统服务业的规模集聚和转型升级,支持中国(杭州)网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要重点发展优质医疗、优质教育和优质法律咨询三大服务业;要重点扶持养老、健康、体育产业;继续鼓励增设服务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

——积极发展高品质制造业。要以“四换三名”工程为抓手,继续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走高端化路子,支持大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发展生产基地和外包、开展品牌、网络和企业并购等,培育一批国际级的跨国公司;要继续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建设一批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努力发展海洋经济和高效生态农业。要依托海洋资源优势,认真实施“海洋两区”国家战略举措,以大型现代绿色石化基地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优化服务支撑为主抓手,继续抓好农业“两区”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向品质化、品牌化发展。

(三)促开放,融入新时期国家大开放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世界大局而提出的我国新时期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构想,为浙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浙江应尽快制订行动计划,积极融入新时期国家大开放战略,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枢纽区和先行区,不断提升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

——加快定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枢纽区和先行区;进一步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宁波、舟山、嘉兴地处“长江经济带”与大陆沿海东部海岸线的交汇优势,加强海陆通道的互联互通,通过“长江经济带”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中西部地区,促进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宁波-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宁波-舟山港建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大宗商品的集散、交易中心和国家战略物资的仓储中心。积极推进杭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

——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构架,大力推进浙江产业转移和生产外包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阿里巴巴等龙头电商的跨境贸易“中枢”作用,把义乌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把浙江建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合作开放的先行区。

(四)优环境,进一步营造创业创新大环境。优环境,就是要进一步鼓励创新创业,完善政务服务和金融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和平台支撑,给企业营造一个调整转型、又好又快发展的大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强调精准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对企业的审批服务,抓紧出台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审批便利化。严格实施工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削减资质认定项目;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等执法力度。大力强化企业品牌、研发等创新激励。妥善解决“中梗阻”“不作为”等问题,“一张蓝图画到底”,全力以赴抓落实。

——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各项企业减税减负政策,严格规范各类收费行为,减轻企业直接或隐性的税费负担。探索实施相对灵活的社会保险费政策。积极探索企业担保制度的改革。对符合产业导向、发展潜力好的中小微困难企业,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有利于合法诚信、公平竞争的网络营商规则,维护网络交易安全,保障互联网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网络诈骗、侵犯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政策措施,继续开展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排查,多方化解企业资金链风险。对负债大、生产困难的企业要重点跟踪,制定应急预案。引导和支持企业开辟和提高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重,多种途径化解融资难和贵的问题。做好房地产风险防范应对工作。

——优化创业创新的平台环境。坚定不移地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平台,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核心区块;要坚持在核心区块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集创业孵化和加速、研发设计、产业化于一体、服务大企业、大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完善与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城、未来城的作用,支持杭州申请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加快企业研究院建设,推进企业自建或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共建研发平台。

(五)惠民生,继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惠民生,就是要按照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围绕增加收入、扩大就业、缩小地区城乡差距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

——按照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大力推动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要采取积极措施继续落实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和社会建设倾斜的政策;着力健全收入分配体系,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保障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坚持以“提低”“扩中”“控高”并举的办法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积极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服务“三农”的各类服务业,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以绿色跨越、生态富民为主抓手,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民全面小康步伐。

——努力扩大就业。各级政府要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扩大就业,努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大力促进创业就业。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协调性、科学性,加快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协调与衔接。

猜你喜欢

经济带浙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