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浙江经济形势与下阶段经济工作建议
2014-02-04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
一季度浙江经济形势与下阶段经济工作建议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
一季度浙江经济运行开局平稳,就业、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浙江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经济运行中积极变化明显增多,浙江经济运行有望呈现“缓升稳走”态势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以改革统领全局,坚持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着力抓改革、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加快推进深化改革、“五水共治”等各项工作。一季度浙江经济运行开局平稳,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质量效益继续提升,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但经济增速回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困难挑战增多,下行压力加大。下阶段必须扎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工作,努力在加快转型升级中确保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质量效益、转型升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重大改革”稳中有进
——经济运行稳中趋缓。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农业基本稳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3%。春耕生产形势较好,春粮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5%。工业企稳缓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工业用电量由去年同期下降2.2%转为增长3.9%。投资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1%。其中,“411”重大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18亿元和648亿元,分别为年度目标的20.9%和23%。消费稳中有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2.8和1.9个百分点。出口小幅增长。按美元计价出口增长2.3%,增幅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
——质量效益稳中有进。创新驱动不断加强。一季度,公共财政科技支出28.5亿元,同比增长13.1%;新产品产值增长19.5%。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企业登记数量快速增长,共新设企业4.5万多户,同比增长47.1%;新设个体工商户11.3万多户,同比增长13.2%。浙商回归到位资金545亿元,增长29%。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速。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7元,同比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高于生产总值增速。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6%;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长6.7%,贷款余额增长9.6%,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15.2%。企业效益继续增长。1-2月,规上工业实现利润在去年同期增长20.4%的基础上继续增长3.8%。
——产业升级稳中提质。工业结构趋于优化。一季度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8.5%和6.8%,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3.3、2.3和0.6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3.5%,增速比规上工业低2.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势较好。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9%。1-2月,1.4万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利润总额增长19.2%。产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86.6亿元,完成产业项目投资449.4亿元,分别增长16.7%和6.9%。利用外资和“走出去”境外投资步伐加快。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27家,投资总额114亿美元。合同外资53.3亿美元,实际外资45.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32.3%;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10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2亿美元,同比增长70.9%。
——民生保障稳中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加强。新增城镇就业26.3万人,同比增长0.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4%;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较快。财政对民生支出保障有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增长13.2%、20.3%和25.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步伐加快。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4万套,竣工3.35万套,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2.6%、29.1%。物价涨幅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低于年初控制目标。
——生态环境稳中趋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全面展开。一季度完成垃圾河、黑臭河清理4165公里、1228公里,分别占年度任务的64.3%、81.9%;125个“五水共治”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36亿元,为年度计划的21%。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制定加大雾霾治理工作年度实施方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月通报制度。一季度全省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均值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大幅下降7.3%。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完成情况均达到时间进度要求。“三改一拆”继续推进。一季度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850万平方米,“三改”建筑面积2475万平方米。
——重大改革稳步推进。成立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7个改革专项小组,全面启动年度改革各项工作。政府自身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网加快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深入实施。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方案、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等加快编制;编制义乌综改试点新一轮三年实施计划,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设立,市场采购联网信息平台试运行;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出台实施。各类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海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平湖产业结构调整、德清统筹城乡发展、富阳权力清单、开化等县生态功能区建设等改革试点启动实施。
(二)工业、投资、出口增速回落,金融潜在风险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压力加大,尤需高度关注
——工业增长仍显乏力。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回落1.9和2.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31个制造行业中有21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回落,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回落明显,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5.3、10.9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疲软和企业盈利空间缩小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普遍不足。据我委1000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一季度仅有40.9%的企业表示未来3个月有投资计划,同比回落8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一季度,投资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回落6.7和2个百分点。从去年开始,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低于面上投资,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长15.5%,增速仍低于面上投资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5.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同比增长6.6%,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回落15.8和9.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同比增长16.2%,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回落1.7和2.7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和计划总投资双双下滑,新开工项目数同比下降5.9%,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4.5%。
——出口不确定性较大。今年以来浙江出口增长继续呈现“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总体看,当前国际市场需求偏弱的状况没有明显改观,一季度全省出口仅增长2.3%,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回落9.4和8.5个百分点。对欧盟、美国出口增长4.7%、1.8%,对日本出口下降3.6%,对俄罗斯出口下降3.1%。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对浙江出口拉动力有所减弱。在产品附加值低、成本比较优势弱化等叠加影响下,部分出口企业反映订单转移已呈现趋势化特征,我委1000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一季度有22.7%的企业遭遇订单转移,转移目的地主要为东南亚国家、我国中西部省份。
——金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今年以来,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延续去年的“双升”趋势。不良贷款的形成大都由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问题所引发,具有明显的企业、行业特征。从企业看,盲目扩张、对外担保、跨业投资,特别是参与房地产等投机行为的企业风险较大。从行业看,风险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光伏、船舶、钢铁等行业。与此同时,存款增长乏力。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效应加大。一季度银行业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较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突出。生产成本上升仍是最现实的问题。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企业应付职工人均薪酬在2012年增长14.6%和2013年增长12.2%的基础上,今年1-2月又增长9.9%。融资成本居高不下。1-2月,规上工业财务费用增长5.1%,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1.7和7.6个百分点,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不足仍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各地普遍反映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如宁波重点企业监测显示:工业企业中反映订单增长或持平的占比较上季下降了12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中反映业务量下降的占33.8%,比上季增加14.2个百分点;据省商务厅5000家出口企业调查,3个月以内短期订单为主(占比超过一半)的企业比重为55.5%。企业转型升级突破“天花板”仍是最艰难的问题。当前转型升级已成为我省企业的广泛共识,但受人才、技术及配套支撑不足等制约,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具体可行的项目,也难以找准“突破口”,转型发展难度依然较大。
对当前及下阶段经济走势的研判
(一)当前浙江经济增速的回落,既受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与浙江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相关,也有我们主动调整加快转型的因素。具体表现为“三个更加”:一是世界经济低速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叠加影响更加明显。从国际看,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欧元区经济依然脆弱、日本消费税提高,发达经济体复苏程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国内看,受“三期叠加”、总需求收缩和产能过剩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季度国内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等指标增速同比普遍回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仅为7.4%。二是民营经济为主、外向度高的经济结构使得浙江经济受外部冲击更加直接。民营经济自发性、市场性强,在市场需求不足、预期不明朗等情况下,浙江民营企业主动采取收缩生产、压缩库存、暂停投资等措施,不少企业处于蛰伏状态,恰逢年初春节则更为明显。加上浙江出口依存度高,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带动性好、支撑性强的大产业发展不快,受外部市场影响往往首当其冲,浙江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三是全省上下主动减少粗放增长、聚焦提质增效的理念和行动更加坚定。各地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乃至消费者个人行为趋向理性,坚持以直面阵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来换取长远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了“五水共治”、“四换三名”、有效投资、淘汰落后产能等重点工作。如在去年淘汰1029家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和上万家小作坊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又淘汰300多家企业和6000多家小作坊。
(二)在经济增速稳中趋缓的同时,有利于浙江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孕育形成。总体看,一季度浙江就业、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浙江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具有中长期意义的积极变化。表现为“四个领先”:一是GDP含金量领先全国,增长质量持续改善。《中国经济周刊》最新发布的2013年全国GDP含金量排名中,浙江省位居各省区市第4位(列上海、北京、广东之后),已连续3年处于第1方阵。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13年和2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二是内需增长领先外需,增长模式逐步转变。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近几年扩大有效投资成效明显,2011年以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4个百分点,高出浙江省“十一五”年均增速8.1个百分点;新兴消费业态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网络零售额突破3800亿元,今年一季度又增长67.1%,已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内销明显快于外销,规上工业企业内销产值增速快于外销2.8个百分点。三是三产增长领先二产,产业结构趋于优化。2013年三产增加值增幅分别高于GDP和规上工业0.5和0.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到46.1%,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长继续快于工业增长;工业结构趋于优化,装备和高新产业发展较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13%)、新能源产业(13.8%)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四是创新驱动领先资源消耗,发展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近年来浙江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稳步提高,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稳居全国前五。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13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0.53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仅次于北京和广东,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三)今年3月份以来积极变化明显增多,浙江经济运行有望呈现“缓升稳走”态势。3月份浙江经济运行出现小幅回暖迹象,工业、出口、投资、消费、财政等指标增速比1-2月均有所提高。先行指标也出现趋好走势,3月份浙江省制造业PMI为51.6%,比2月上升1.2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回落走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信心指数逐月回升,3月份达到67.3%。下阶段随着经济步入开工和生产旺季、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大、改革红利逐渐释放,以及国家和省里各项政策效应的显现,经济增长动力有望逐步增强,二季度经济运行或将呈现“缓升稳走”态势。
下阶段工作建议
做好下阶段的经济工作,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强化“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的各项工作,做到“一个确保、三个更加”:即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增长、更加突出改革攻坚、更加突出产业升级、更加突出风险防范。建议近期要重点加大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全力以赴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一是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分析,加强财税、外贸、消费、投资、金融、房地产等方面的政策储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预案,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二是加大促进工业回升力度。以促进工业稳步回升为目标,突出抓好工业大市大县。深化20个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推动设区市开展工业强市、强镇建设试点,培育区域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三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住施工黄金季节,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抢时间、抢进度,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进一步加大浙商回归、央企对接、外资引进等工作力度,继续在城建、教育、卫生、交通等领域推出一批面向民间资本招商推介重大项目。四是推动外贸稳定增长。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的展会。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完善海关监管、退税、检验等相关政策。推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总结义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绍兴轻纺城、海宁皮革城进行试点。五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制定出台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深化落实节能家电销售等扩大消费政策,加快培育健康服务业等消费热点。组织好“消费促进月”等大型消费促进活动。推进国家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
攻坚克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加快推进以“三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对目录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不再核准。全面推行“政府及工作部门权力清单”,省级部门不迟于6月、县(市、区)不迟于10月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研究制定“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的具体办法。积极推进全省网上政务大厅建设,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行政审批“一张网”,形成“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效能监督。二是加快推进海宁等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总结推广海宁等地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经验,建立健全存量土地盘活、土地产出效益和新增建设用地挂钩制度,推进工业用地弹性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市场化退出机制。三是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等重大改革试点。抓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做好建立健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配套监管办法的衔接争取工作。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三区一园”发展。四是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制”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凝心聚力狠抓“五水共治”。一是围绕“五水共治”强力推进黑河、臭河、垃圾河“三河”治理。健全省、市、县、乡(镇)四级“河长制”体系,盯紧年内消灭垃圾河以及确保完成黑河、臭河整治1500公里、力争完成2500公里的目标。二是围绕“五水共治”加快推进一批项目建设。在防洪方面,加快推进永嘉南岸等7座防洪水库、余姚姚江扩大北排等32个扩排项目前期和建设。在排涝方面,加快编制城市排(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推进雨水管网建设和提标改造、管网清淤、改造易涝积水点。在供水方面,要加快台州朱溪等19座水库、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等7个引调工程前期和建设。三是围绕“五水共治”倒逼重污染行业整治。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要求,加大电镀、印染、造纸、涉汞等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整治力度,开展制革行业“零点行动”。
持之以恒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企业继续加强创新投入,推进实施重点企业研究院、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创新团队“三位一体”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宁波科技城、嘉兴科技城。同时,加大新产业、大产业谋划力度,加快培育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二是全力推动“四换三名”工程。完善“腾笼换鸟”体制机制,开展低端落后块状行业整治专项行动。实施“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推进“空间换地”,通过产业用地供应分类管理、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等方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进“电商换市”,加快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开展“三名”培育试点,建立省市县分级培育机制。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编制省级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方案,强化核心区块建设。继续抓好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工作,研究建立省级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数据库。四是抓好服务业发展提速。突出抓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在重点行业发展、政策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扎实推进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出一批专项性创新改革试点。制定开展省级服务业创新改革试点方案。五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种粮大户信用贷款贴息试点;加快落实新增7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加快农业“两区”建设,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科技和经营体制创新。六是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年度计划,完成海洋经济重大项目投资2200亿元左右。
毫不松懈防范各类风险隐患。一是强化企业担保链资金链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健全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强化日常风险监测,突出重点环节、重点企业监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优质企业对出险企业的兼并重组。二是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安全防范。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加快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管和可追溯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推动所有县市区建立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建设“放心市场”。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大安全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
常抓不懈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梳理解决企业集中反映的问题。二季度,各市县要开展重点企业调研服务活动,对企业反映的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努力解决。加快实施劳动力省内余缺调剂工程;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三严格、五禁止”、“七不准、四公开”规定。二是努力减轻企业负担。深入开展以“惠企减负政策阳光透明、涉企收费阳光公开、涉企不合理负担阳光监督”为重点的企业减负“阳光行动”。治理和规范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涉企收费行为,着力抓好政府性基金、消防、环保系统涉企收费问题专项治理。三是引导企业苦练内功。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重点产业技术联盟。推进百家创业孵化器竞争性择优扶持试点,建立完善科研经费竞争性配置制度,支持科技型创业。
扎实有效改善社会民生。一是突出抓好治霾治气等重大民生问题。开展火电、钢铁、水泥等企业脱硫脱硝及烟粉尘改造,加快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创建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实现PM2.5浓度下降5%的年度目标。二是认真抓好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展就业服务专项行动,推进就业服务村村通、户户通、人人通“三通”试点,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完善困难群众大病救助机制。三是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年度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就业增收、教育均衡、食品药品安全及治堵、治水等“十大工程”。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两下沉、双提升”工程,开展分级医疗试点,大力发展民办医疗机构。积极推进标准化中小学建设,实施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加快民办教育发展。与此同时,认真落实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切实统筹做好各项民生改善托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