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骑行“慢下来的自行车”
2014-02-04柳博隽
柳博隽
当前重要的是对增速放缓后的风险给予客观评估,并抢先从危机中寻得机遇
对于存在诸多内部失衡、又面临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李克强总理用“骑自行车”来比喻,强调我们求“稳”并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但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亦是不争事实。因此,如何骑稳一辆慢下来的自行车,就变成了执政者面临的极大考验。
一是理性容忍经济增速新常态。由于要素、产业的自由流动和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浙江经济增速与全国逐步收敛本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且因浙江企业外向度和市场敏感度高于全国,宏观形势恶化时增速回落更大,也是市场的自我调整。但因为浙江经济之前一直是高速领跑全国,且又是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其GDP增速变化往往被视作一种风向标,因此备受媒体瞩目,也容易被放大和误读。对此,作为浙江自身一定要保持理性、客观的头脑,对增速放缓持更大的容忍度,牢记现阶段浙江的历史性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精力放到坚定不移地转型升级上来。切不可为了GDP数字,不切实际地拉高预期、层层加码,让原本紧绷的高投资率和高负债率更加不堪。
二是谨慎控制政府性投资的规模及方向。凯恩斯提出过著名的“挖坑理论”,即在经济萧条、需求不振时,政府雇人挖坑再雇人填坑,也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有效刺激。但如今的浙江绝不能“挖坑”,因为“挖坑”浪费的劳动和物资需要政府“埋单”,而当前政府项目支出负担已很重,且我们在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人文精神等很多领域里还有很多欠账要补,也不容许我们如此糜费。因而浙江在今后要谨慎控制投资规模和方向。不要贪求投资上规模,更要注重投资增效益;不要眼中只有钢筋水泥硬基建,更要看到社会民生软投入。将五水共治、大气治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百姓真正迫切需要的民生工程,作为政府性投资的重点内容,且量力而行,才能既拉动需求,又补历史欠账,又保后续发展。
三是借机实施新的人才发展战略。经济放缓可能会引发失业问题,但对于人口净流入大省,且近年来正积极优化人口结构、减少外来低端劳动力的浙江而言,该问题应不是问题。当务之急,是积极利用经济放缓对就业、人口的影响,实施新的人才发展战略。一方面是乘当前省内低端制造业日子难过、减产关停较多,加快退二进三,淘汰落后产能,顺势将外来低端劳动力有序转移回去;另一方面是乘用工荒、人才荒有所缓解之机,加大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端人才和优秀技工等优质人力资源的“争夺”,并纳入市民化进程,使其永久地扎根浙江、建设浙江。
四是做好过几年财政紧日子的准备。接下来几年,将是财政收入最困难的时期,因为一是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二是浙江楼市持续低迷,土地出让金难以指望;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所累积的政府债务,将进入偿付高峰期。为此,着眼当前,要加强地方财政硬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大幅压缩“三公”经费的基础上,将更多支出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变以往的增量调整为积极的存量调整。着眼长远,要积极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做准备、埋伏笔,提前布局浙江经济的相关业态和基础工作。
五是以市场化手段消解企业债务危机。近两年较多浙江民企陷入债务危机,资金链、担保链断裂时有发生。作为地方政府,应担当起市场“守夜人”职责,借助市场化的机制和手段,分类帮助企业化解债务风险:如对经营良好且有市场前景,只因联保互保暂时陷入危机的企业,可主动出手给予金融扶持,鼓励银企共渡难关;对于资产尚佳,但因盲目扩张经营困难的企业,政府可牵线搭桥,在市场寻找并购重组资源并给予重组方信用支持;对于不符产业发展政策、属淘汰落后产能或挽救无望的企业,则要积极破产清算,妥善处理债权债务,维护社会稳定。
当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有勇气和智慧的骑手更应根据自己的路程(发展阶段)和路况(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稳且准的技战术以度难关,为后半程的发力疾驰积蓄能量,这才是不辜负历史和未来的职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