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而无奈的选择
2014-02-04刘亭
作为一种妥协和过渡,所谓的“三不变”,正是一种无奈的却又是现实的明智之举
8月28日下午,杭州市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调整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体制,正式设立大江东党工委、管委会,作为杭州市委、市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托管萧山区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5个街道的行政管辖区域,对大江东区域统一履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管理职能,负责域内各派出机构、分支机构的协调管理。即便是已经决定大江东的财政权、人事管理权独立于萧山区,但还是重申了萧山区对其原有的行政区划不变、司法管辖不变、汇总统计也不变(“三不变”)。这显然是一个带有渐进意义的体制变动,但也是一个现实而无奈的选择。
类似的体制变动,从历史和宏观的角度来看,其实无非为两种选择:一种是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上头一声令下,说变就变了,平调就平调了,“归大堆”也没啥了不起的。既没有这么多的利益考量,也没有那么多的讨价还价。既然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系,由得你来说三道四、推三阻四的吗?那个时代,也不是没有管理体制上的变动,但有的话,也是无条件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
一种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已转型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型的政府,抓经济建设特别是抓GDP,并不是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和政府官员的主要政绩所在。老百姓只要宜业宜居、生态良好、社会安全,其他的并不要求更多。官员在那种情况下,或许也会对由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产值、税收之类的排名下降,表现得坦然淡定。
但尴尬的是,我们正好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中,或谓搞了市场经济但还未建成现代市场经济。既然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又通行了物质利益原则,那行政管辖权和GDP就非同小可。经济总量大小多少,总是和一级组织的管辖权乃至官员的行政级别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调整体制和区划带来的影响,也就比较敏感。作为一种妥协和过渡,所谓的“三不变”,正是一种无奈的却又是现实的明智之举。
在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由此城市的面积增多、空间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从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也会带来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空气污浊、生态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对此也不可不察,更不可不防。因此,中央也提出来单个城市的发展要有边界,而城市群才是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这也就意味着,大城市可以是由多个大中小城市,类似葡萄串那样结合在一起的城市集合,而不一定都非要把传统主城区以外的其他卫星城市,统统一网打尽,划定为我的一个主城区。这种情况,就像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城市,其实就是由大大小小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市组成的城市群。只要你核心城市、首位城市有足够的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和凝聚力,人家照样会把自己荣幸地叫作大纽约、大巴黎。
一般意义上说,既然财权和人事权已经“独立”,所谓的“三不变”终归是要变的。尽管不能一蹴而就,“一锹挖成一口井”,但过渡的时间也不可拖得太久。早在上世纪末杭州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之际,我们就不但新设了滨江区,还同时将萧山和余杭由两市改成了杭州市的两区。结果十来年过去了,萧余两区还是和杭州市的老城区并非同一体制。这个过渡期,恐怕也就过长了。如果当初就想到消化不了这么大的一块总量(无论是国土空间还是经济社会),那就不要简单地把整个区域统统划入,需要多少就划定多少。而被调整的区域,也不必总是纠结于“吃肉要搭骨头”的心态,非要扳牢“一个都不能少”,不是整体进入就干脆“免谈”。
说一千道一万,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或许正是觉得大江东原有平台过多、主体过多,凭空生出来诸多无谓的同质竞争和过度竞争,领导层才下决心动体制以促成空间连片、产业相近的427平方公里一体化发展的。我们乐见“一个平台、一个主体”的新体制,能够充分展现出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格外的积极作用,从而促成有关各方的心悦诚服、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