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分析

2014-02-04徐洪军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厌氧菌内毒素双歧

徐洪军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分析

徐洪军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内各类菌群及其消长状况,探讨血浆内的毒素水平和肠道细菌的关联。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正常健康者60例,将其粪便中的常见菌群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偶氮显色基质法进行外周血内毒素水平的检测,并观察其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患者粪便菌群中的厌氧菌数明显高于肝硬化组,且肝硬化组患者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真杆菌和拟杆菌的检出率也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肝硬化患者的血内毒素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大肠杆菌在各组数量越大,则其血内毒素水平越高,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肝硬化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需氧菌的增多和厌氧菌的减少。患者大肠杆菌量和内毒素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影响因子。

肠道菌群;肝硬化;厌氧菌

通常,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都比较稳定。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尤其是厌氧双歧杆菌和拟杆菌以及真杆菌等的数量会产生明显改变[1]。本文针对肝硬化患者对肠道内厌氧菌和需氧菌比较常见的菌种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为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内各类菌群及其消长状况,以便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在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肝病中心收治的住院患者共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3.2±1.8)岁。依据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肝硬化,均经B超和核素扫描而确诊。入选患者在采集粪便、血液标本时,前30 d内均未使用过抗生素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本研究另选取同一时期的正常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平均年龄(39.7±1.5)岁,排除患有胃肠道和肝胆疾病以及半年内发生腹泻的患者。

1.2 检测方法 标本收集:取受检者的新鲜粪便3~5 g,放置在无菌小瓶中,立即封入厌氧袋,送检时间为30~60 min内。然后称取0.5 g粪便通过连续稀释法进行稀释,并用滴注法从高稀释度到低稀释度,接种于选择性的培养基上。选取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2种需氧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6种厌氧菌(总厌氧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拟杆菌和真杆菌)。需氧菌放置于37 ℃温箱内培养24 h后进行计数,厌氧菌放置于37 ℃温箱在培养48 h后进行计数。血浆内毒素使用改良偶测定,并使用Gaspak厌氧盒(由日本株氏会社提供)法合并偶氮显色基质法,鲎试剂盒(Ⅱ)对微量内毒素进行定量检测,由上海医学化验所提供试剂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运用±s表示,组间数据运直线相关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粪便菌群中的厌氧菌为(13.4±0.9)Ign/g,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组的(10.1±1.1)Ign/g;肝硬化组患者厌氧菌中双歧杆菌、真杆菌和拟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7例(78.3%)、45例(75.0%)和28例(46.7%),而对照组受检者三种细菌的检出率均为10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肝硬化组患者的血内毒素和大肠杆菌水平分别为(11.2±4.7)pg/ml和(7.1±0.8)lgn/g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6±1.5)pg/m和(5.9± 0.5)Ign/g,且大肠杆菌在各组数量越大,则其血内毒素的水平越高,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367,P<0.01)。

3 讨论

在相关研究中,对健康者肠道菌群的分析,拟杆菌、双歧杆菌各约占总菌量的50%,而大肠杆菌、肠球菌总量小于1%。成年人的肠菌群型态在正常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2]。有研究证明,通常人们患病后或用药后才会被干扰而发生紊乱,最终造成菌群的失调。而肝硬化患者常会伴随着厌氧菌的明显减少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以所占比例的明显下降,造成拟杆菌的比例快速上升,且成为优势菌[3]。本文分析发现,导致肝硬化患者黏膜定植抗力出现了下降,大肠杆菌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其原因是肠内双歧杆菌数量有明显减少,同时,拟杆菌在肝硬化组患者的检出率为46.7%,原因可能与患者肝功能的损害程度紧密相关。为此,拟杆菌的变化情况可作为预示肝硬化症状发展的重要指标。

费中明等[4]研究认为,肝硬化患者的血内毒素水平会出现升高,其升高和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结论与其基本相符。这也证明,肝硬化患者体内大肠杆菌会有明显增加,不仅与血内毒素水平的快速升高有关,也间接说明大肠杆菌的过度繁殖,影响着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进展,并且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影响因子。

[1] 刘肄辉,张永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8):528-528.

[2] Jan Winberg,Maria Herthelius-Elman,Roland MÖllby,et al.Pathogenesis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vaginal resistance to colonization[J].Pediatric Nephrology,1993,7(5):509-514.

[3] 吴仲文,李兰娟.肝硬化并发症与肠道菌群[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1):34-37.

[4] 费中明,郑兰.肝硬化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C].杭州:2010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1272-1273.

R575.2

A

1673-5846(2014)08-0117-02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吉林 130000

猜你喜欢

厌氧菌内毒素双歧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9年河北省血流感染厌氧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您想了解厌氧菌吗
Gas from human waste
上海地区厌氧菌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栀子苷拮抗内毒素的实验研究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分泌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