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2014-02-04
▶邵海鹏:吴敬琏——改革阻力来自三个方面
(《一财网》2014年06月12日)
改革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的阻碍。主要由于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由此所带来的意识形态是有深远影响的。由于这套意识形态有延续性,所以很容易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妨碍改革。二是来自既得利益者。这也是最主要的阻力。改革三十多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得到了利益。但是,那种利用体制缺陷,依靠权力获得利益的特殊既得利益者,会变成进一步改革的阻碍。三是实际的矛盾和困难。这是在带病的体制下运作多年后积累下来的。在新的征程上,面对这些阻碍,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需要攻坚克难。
▶自贸区莫走“开发区”老路
(《新京报》2014年06月05日)
在各地准备申报自由贸易区之前,能够进行理论创新才是首要的工作。自由贸易区不是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的堆积,而是与国际对接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创新。有志于申报自由贸易区的地方,需要对于本地的禀赋和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能够对外对接的情况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如何结合本地的条件运作自由贸易区,有可靠的理论指导,并且能够对于实施路径有明晰的论证。所以,各地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不能走过去建设开发区竞赛的老路上去,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条件,先进行理论创新,并且进行可靠的实施路径的论证,依靠国际惯例,对接国际社会,为改革开放带来政策上的创新与突破。
▶祝乃娟:国际形象需内外兼修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06月06日)
中国正在转型,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一个良性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密切,与市场相关的各项规制需要不断明确化与规范化,市场成熟度与透明度不断加大。这种国内改革的进程与结果,当然会影响其他国家中的民众尤其是与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不同的国家各自有着特定的国情,但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良性化、对环境的保护、对教育与创新的支持、对医疗系统的不断优化、对住房市场的不断理顺等等都是相通的。良好、有序推进的国内改革将是外交的坚强后盾,一国的外交政策也是其内政的延续。不断的内外兼修,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形象必定会赢得更多的好评。
▶简政放权须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06月26日)
简政放权是政府行政和财政资源的一种并购重组,其核心目的是真正有效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并实行政府职能由管控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型。唯有清晰地厘清这一根本思路,才能从改革主导思维上确定一个有效的改革博弈框架,提供有效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性方案,避免因技术性分歧而陷入最后一公里阻塞,出现明放实收、变相转移等问题。当前简政放权行政体制改革,既旨在摆正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做到权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降低经济社会交易成本,激活经济内生活力,又有助于缓解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毕竟,目前政府债务负担日重,经济减速又影响政府即期财政收入,通过简政放权有助于缓解政府财政支出负担,降低政府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风险。
▶伍鲲鹏:行政自由裁量权:瘦身之后还得透明公开
(《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06月06日)
在多地公布的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措施中,公众依然鲜有看到明确的公开透明运行准则在其中出现。缩小了空间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依旧大量在“暗箱”与“抽屉”中运行。缺乏公开,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管始终是雾里看花;缺乏公开,质疑政府公信力的行为也将继续存在;缺乏公开,再多防止权力滥用机制的有效性也都将值得怀疑。公开是沟通与信任的基础,是恣意与专横的天敌,是与权力滥用战斗的天然盟友,公开更是改革进程中无法拒绝的程序要求。只有给瘦身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戴上公开透明的枷锁,才能确保公众参与监督,遏制权力失控。也只有给行政自由裁量权戴上公开透明的枷锁,才能让积极的改革措施获得公众的认同,让制度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