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中的全局意识
2014-02-03刘向平
□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刘向平
快速发展中的全局意识
□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刘向平
本期案例关注的是个热点话题。
自1959年我国第一条长输管道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至独山子炼油厂原油外输管道投产以来,管道运输业伴随着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经历了东北管网、华东管网、西北管网以及西气东输建设等几次阶段性的跨越式增长发展。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的油气管道总里程到达8.5万多公里。5年里,我国管线里程翻了一倍多,以每年接近1万公里的速度增长。可以说,我国油气管网建设经过55年的发展与积累,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繁荣时代。特别是伴随着东部的俄罗斯油气、西部的中亚油气、西南的中缅油气和东部的海上油气四大战略通道的规划实施,“十二五”末,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拟建的长输油气管道就达6.4万公里。
但是,就是这个速度,比较发达国家城市燃气使用人口平均水平79%的城市管道气化率,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管道气化率还是比较低,仅占城市燃气使用人口的42%。这个差距为我国城市管道气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如若将国内的城市天然气气化率提升到65%以上,综合地理、人口、工业经济的总量,以及与美国、俄罗斯国家的油气管道进行对比分析,到2020年前后,我国的油气管道总长度将达到20万—25万公里。
如此大的建设量,主要会源于天然气管道的增长。这个利好的市场和高速延伸的油气管道,让很多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看到了机会,跃跃欲试,甚至有的已经蜂拥而上。当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案例中提到的“现有的天然气管道建设重叠,造成资源浪费”,“管道建成之后,使用效率低,输气能力不足,造成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
笔者注意到原本1998年我国石油石化重组以地域长江南北为界的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地盘,如今已被打破。天然气管道建设无序的跑马圈地运动在全国已经白热化。以吉林省举例说明。吉林省在上游进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企业主要有两家: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和中国石化东北公司。在中游,吉林省开始天然气管道建设至今,由多家企业相继敷设了10余条自成系统的天然气长输管道,管道全长约1400公里,每年向长春、吉林、四平、松原等城市输送天然气总量约3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自建管道约占20%,中游输气企业建设的管道约占15%,下游企业建设的管道约占65%。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建设,这些长输管道大多属于多头、重复建设,输送能力低,管道材质老化腐蚀,缺乏科学的管理维护。现有长输管道彼此间不能够连通,发挥不了调剂功能,使得该省天然气整体系统缺乏统一调度功能,暴露出无法满足上下游协调发展和保证管道运营安全等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吉林省的天然气管道发展现状可以说就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因此,笔者在本期案例关注的话题基础上,建议在当前形势下,决策者应本着国家这个大局,在我国城市油气管网的布局和建设上做好顶层设计,树立全局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