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式养老的几点思考

2014-02-03张玉梅

中国民政 2014年6期
关键词:养老家庭生活

张玉梅

关于中国式养老的几点思考

张玉梅

一、老有所养乃“中国梦”题中应有之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对“中国梦”的阐释。强国梦是世世代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梦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国家富强了,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人民的幸福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理想。从这个角度讲,“以人为本”是中国梦的核心,中国梦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目的,没有人民幸福,也就无所谓中国梦的实现。

让人民幸福,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实践。中国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十八大讲话立足当代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描绘,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切实可实现的理想,指出了社会发展前进的方向。

在老龄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老有所养”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话题。在未富先老的中国,面对庞大的老龄队伍,养老问题已经不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必须面对的难题。

老人是这个社会中真正的困难群体,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甚至自理能力,需要家人、社会、国家的关爱和照顾才能生活下去。他们的未来就是变

老,再变老,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快乐度过剩下的每一天。同时他们也是一个我们必须敬之爱之的群体,因为他们曾经是这个社会的建设者,是财富的创造者,理应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感恩。随着时间流逝,人人都会变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每一位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使老人幸福生活,安度晚年,是老人们的权利,也是一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老有所养,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发挥“孝”文化在中国特色养老模式中的作用

老龄化的到来是一种现实,客观规律不可抗拒,我们必须面对。滚滚大潮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是踉跄跟进、仓促应付,还是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必然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所以,积极行动,寻找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是当务之急。

中国传统上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成员之间的扶养帮助是养老的主要方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对家庭成员责任义务的规范,调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关系。“孝”是反映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关系的范畴,指晚辈对长辈的侍奉。孟子言:“孝之至,莫大于尊亲。”侍奉老人不仅要生活上赡养,更要给予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中国养老体系中,孝敬、孝顺是极其重要的概念。

基于“家天下”统治模式的需要,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极力倡导以孝治天下。“孝”和“忠”在古代文化中是可以并列提起的两个概念,相比于“忠”而言,“孝”是更为根本的东西,在统治者看来,所谓“忠”其实是“孝”的推而广之,孝亲与忠君在文化取向和功能上是一脉相承的。 “百善孝为先”,“孝”成为压倒一切的伦理规范,甚至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性标准,所谓“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而唯一能与“孝”抗衡并令其权变的是“忠”,所谓“忠孝不能两全”等,便是对古代人们在忠、孝二者之间选择取舍的描述。

由于统治者极力倡导,孝道在中国得到了系统完善的发展,不仅具有道德伦理意义,更具有了政治上的强制规范作用。关于孝,在人的生老病死各个阶段都有着太多的规范和内容,丰富到繁琐的繁文缛节约束着人们的言与行,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孝文化为依托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剔除愚孝愚忠、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孝文化成为中国式养老独具特色的内容。

今天,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了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家庭结构由大家庭向小家庭的演变,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加大带来的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等等。这些变化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是极大的。人们赫然发现,原来备受推崇的孝道似乎已风光不再,家庭也无能力再承担起养老的重担。养老不再是个人的、家庭的私事,更是国家、社会的责任,“老有所养”是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重任。

新的养老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现实中,养老模式多种多样,总起来说无非离家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

离家养老主要指社会养老,即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的模式。这种方式的优势明显:有专门的场所和专门的服务人员,老人能得到全面的专门的医疗和照护服务;老人们集中在一起,具有人际交往上的便利等。其最大的缺点是远离家庭和亲人,老人感情慰藉方面的需要往往难以满足。不得不提的是,专业养老机构资源短缺,供不应求,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老人群体的需要,所以多数老人无法选择社会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区支持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是近年兴起且在实验中的新型养老方式。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常照护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种方式不离开家庭和亲人,老人可以在接受社会化服务的同时享受亲情,深得老人认可。但居家养老是一种尚在探索中的养老方式,缺乏规范指导,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管哪一种养老方式,都离不开国家、社会、家庭的共同支持,尤其是家庭、亲人的关爱,是老人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源泉。社会化的家政服务人员可以帮助儿女照顾老人,却不能代替儿女尽孝。家庭和亲人的情感支持,是任何其他人和机构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发挥孝文化在养老中的积极作用,是构建中国式养老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现代社会弘扬孝道,有必要关注以下几个关系:

其一,“大家”与“小家”的关系。传统的孝道以孝亲为核心内容,基本局限于小家庭范围内晚辈对长辈的奉养。在社会化养老模式代替家庭养老模式成为主流的形势下,“孝”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培育尊老爱老的道德风范。如此,则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成员各有权利和义务,每个人都恪守本分尽职尽责,从而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老有所养也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变成了社会现实。由小爱到大爱,由孝亲到尊老爱老,这是对传统孝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

其二,道德与法律、情与法的关系。孝敬老人,既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仅就物质层面的赡养而言,法律的功能是明确的。然而,养老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供养,数量众多的空巢老人最缺乏的往往不是物质满足,而是日常照料的缺失和情感精神上的无所寄托。就孝敬老人而言,道德的功能远远大于法律,法律所维护的只是道德底线。就拿“常回家看看”被写进法律来说吧,法律只能起到监督和威慑的作用,却无法填补情感的缺失,当需要动用法律武器解决亲人之间的纷争时,亲情也就所剩无几了,老人幸福更是无从谈起,即使儿女的行为达到了法律的要求,离真正“孝敬”恐怕还有一段距离。“常回家看看”,对老人来说是一种福利,是儿女给老人的福利。

“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已经远去了,集生活照料与精神奉养于一体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复存在。但一定会有更好的养老模式可以兼顾亲情与发展需要。建立更多的养老机构,完善养老设施,创新发展多种养老模式等,是民生建设的刚性需要。老人问题解决好了,国家才能轻装上阵,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三、积极养老 幸福生活

老有所养的最高境界是让老人精神愉悦,生活幸福。老有所养总的来说包含三个层次的需求:一是经济上的保障,二是生活上的照料,三是感情上的慰藉。要达到使老人精神愉悦、生活幸福,必须三个需求同时满足。相对于前两个需求而言,第三个需求即情感上的慰藉最不容易满足,也最能影响老人的幸福感。

老人要想有一个幸福的晚年,除了获得社会的帮助和来自家庭的关爱以外,很大程度上还仰仗于老人的自我调整,包括观念的调整,感情的调整,生活态度的调整等。

一是观念认识上的改变。老人一般对孝道具有较为传统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不自觉拿过去“孝”的标准来要求子女,当期望和现实不一致时,便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影响幸福感的提升。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人的观念也要变化,不然既苦了自己,又苦了亲人。从“养儿防老”到“生儿不能养老”,这个变化是客观的,也是残酷的。从社会发展来说,由家庭养老到社会化养老是大势所趋,是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对个体成员来说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于老人而言,这种无奈几近残酷。家庭、社会要积极帮助老人改变观念,让老人对养老生活有一个清醒认识,进而主动接受养老安排,自主规划养老生活。

二是摆脱情感依赖。老人一般都会对家人产生依赖,不仅在生活上依赖,更在情感上依赖,有些老人对孩子的依赖甚至达到了不可理喻的“粘人”程度,这对老人自己和子女都是一种负担。究其原因,是由于老人对自己不能掌控命运心存恐惧,缺乏安全感,害怕被遗弃,害怕孤单寂寞。因此他们愿意待在熟悉的环境里,希望亲人能常伴左右。然而社会化的养老方式使这种希望变成空想。于是养老院里的老人、独居的老人,想家想亲人成为常态。那些居家养老的人,白天也往往是保姆相伴。老人情感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无快乐和幸福可言,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所以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离家养老,老人精神上的自理自立是必需的,期望儿女日夜相伴、事必躬亲也是不现实的。社会变化了,儿女的尽孝方式也在改变。学会适应养老生活,摆脱情感依赖,是幸福生活的开始。

三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养老生活。变老是一种现实,与其被动应付不如积极应对,积极地活,认真地活,有品质地活,主动安排自己的养老岁月,提高养老水平和生活质量。被动与主动是两种态度,更是两种状态,现实中的景象恐怕会有天壤之别。在物质水平相近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或许会产生两种不同景象:一方或是笙歌燕舞、鸟语花香,另一方则是满腹惆怅、凄风苦雨。老人要有自己的追求,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生活充实了方能精神愉悦,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人人会变老,家家有老人,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建设大事。老人幸福了,家人安心了,社会和谐了,国家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也就为时不远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猜你喜欢

养老家庭生活
养老生活
家庭“煮”夫
养老更无忧了
恋练有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养老之要在于“安”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