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和成因分析——以6 个典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访谈为例
2014-02-03罗自文
罗自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9)
进入21 世纪,我国网民总数和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截至2013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仅20 -29 岁的青年网民占比就达31.2%[1]。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拓展使青年群体的形式和属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线下他组织逐步发展到线上自组织,由政治性群体转型为趣缘性群体。由于网络趣缘群体满足了青年网民的信息、休闲、交往和娱乐需求,在青年群体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研究新媒体状况下的青年组织形态,分析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和成因,有助于对这种新形态的青年群体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是指一群对某一特定的人、事或者物有持续兴趣爱好的青年,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情感分享和身份认同而构建的“趣缘”共同体。考虑到研究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操作的便利性,本研究在论坛、即时通讯和博客圈型趣缘群体中分别选择3 个、2 个、1 个案例,其中两个即时通讯型案例的趣缘核心分别是“人”和“活动”,其他群体案例的趣缘核心则统一为“媒体文本”,最后确定博客型的178·尾巴动漫趣缘群体、论坛型的糗事百科群体、豆瓣电影群、百度DOTA 贴吧群,以及即时通讯型的北京德迷联盟和E 族唯庚QQ 群等6 个群体为研究案例。在访谈实施过程中,访问员主要采用滚雪球的方法联系访谈对象,每个群体分别访谈5 名成员,其中包括管理者和精英各1 名,共计30 人。
二、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划分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类型和成因,为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提供借鉴。因此,研究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对其进行分类,需要充分考虑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沟通平台特征和传播内容亦即趣缘核心特征。
从沟通平台标准来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可以分为论坛型、即时通讯型、博客圈型和游戏型四大类。所谓论坛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是指离散的粉丝、着迷个体,通过发帖、阅贴、评贴这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方式,建立网络人际关系,进而形成群体认同的一种网络社会群体形式。论坛型根据网络界面以及信息传播的范围可以进一步分为BBS 型、贴吧型和SNS 型。
即时通讯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是基于IM 即时通讯工具建立的群体形态。最早的影响较大的即时通讯工具当属国外的MSN、国内的QQ,这类通讯工具早期类似于手机短信,主要以文本的形式进行即时沟通。所不同的是,IM 一般具有群聊的功能,即通过组建群的形式,一个人发帖,其他所有的人都可以看见,当然在群内也可以两两窃窃私语,这种沟通形式有点类似于现实的群体沟通方式,因此,相比论坛型平台,即时通讯型平台可以营造更为紧密的社会关系。随着网络带宽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大幅提高,现在的IM 平台一般具有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即时通讯方式,只是相比较而言,文本通讯方式更为普遍。
博客圈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是借助博客的传播作用,通过共同关注同一主题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群体。博主们在博客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共同的兴趣点或者关注点逐步积聚在一起,形成具有聚合效应的所谓“博客圈”,也就是具有共同趣缘并借助博客TAG 和关注功能联系起来的网络社会群体。例如,摄影发烧友可以加入“摄影博客圈子”,汽车发烧友可以加入“汽车博客圈子”,郊游爱好者可以加入“郊游博客圈子”等等,“圈子”里的人可以介绍还没有进入圈子但却具有圈子成员特性的人加入到圈子,这就是一个不断串联的过程,也是一个圈子不断壮大的过程。
游戏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特指借助网络在线游戏平台,出于游戏沟通的目的而建立起的相对稳定持续的网络互动人群。游戏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又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游戏公会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一种是虚拟现实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由于游戏的需要和平时的交流,玩家三五成群地走在了一起,形成最初的小帮会。网络游戏的发展会促使公会规模不断扩大,迫使公会出台一些规章制度,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游戏公会。”[2]可以说,在大型网络游戏中,公会是具有相似特征的游戏迷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游戏迷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的重要手段。虚拟现实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是指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自己的网络化身在虚拟网络世界建立的社会群体,这是现实社会群体在虚拟世界的数字投射,如“第二人生”中的绿色环保组织。
从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结缘“核心”来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可以分为恋“人”型、恋“物”型、恋“活动”型和恋“媒体文本”型四大类。所谓恋“人”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是指该群体的着迷对象是人,这类人既可以是体育、演艺、音乐明星,也可以是文化名人、政治权威,甚至可以是一般民众,只要他或她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就可能形成以这个人为趣缘核心的青年网络趣缘群体。这种群体最为典型的就是超女们的粉丝吧,而文化名人又以青年偶像最为火爆,比如韩庚吧。恋“物”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顾名思义粉丝着迷的对象是“物体”,汽车发烧友着迷的就是汽车,苹果控或者“果粉”就是对苹果系列数码产品产生依赖的人。恋“活动”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就是指一些人出于共同的对某一活动特别感兴趣,通过网络建立社会关系的群体,比如说驴友群就是对自由行着迷的网络社会群体,而某网络滑雪团就是由对滑雪特别感兴趣的一群人在网络上建立起来的活动群体。恋“媒体文本”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就是对某种图书、报纸、电视、电影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基于网络建立起持续和频繁的互动关系,进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群体,如各种国别的电视剧迷,各种节目类型的电视迷,各种类型的书籍迷等。
三、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兴起的原因
在当下网络信息时代,借由趣缘主题形成的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是网络社会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且随着网络沟通形式的日益丰富,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快速增长,甚至有消解、取代现实社会群体的趋势。社会学认为,社会群体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方面诸如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方面诸如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的冲突,科技方面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方面诸如意识形态的改变等。通过访谈与体验观察,本研究发现,对于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兴起的原因,除网络传播范围大、匿名互动没有压力、网络传播方便快捷、网络传播信息丰富等媒介方面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个体原因和社会原因。
1.个人的兴趣爱好
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兴起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结果[3],其重要原因在于个人兴趣的粘性、培育和发展。首先,兴趣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的分化以及个体独立性的增强,人的兴趣和爱好也逐步分化,那种“全国衣服一个颜色”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从理论上讲,只要兴趣触及到的地方就有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存在的可能。其次,网络使特殊兴趣聚集成为可能。在网络信息时代,由于网络传播的便利和范围广泛,青年能更方便地满足自己千奇百怪的爱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某些兴趣爱好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归属的群体,网络正好提供了可能和便捷。例如,同性恋青年个体,网络趣缘群体让他们彼此认识、交流,更重要的是,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4]。最后,凭借兴趣聚集的青年网民持续互动,形成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群体最为重要的3 个特征是互动、共同目标和群体意识。针对涉及趣缘的话题进行交流是所有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个人的兴趣促使网民在网上进行持续的互动,持续的互动形成认同和群体意识。有研究表明,Usenet 中的新闻组是成员们用来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的[5]。在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在谈及加入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原因时,说得最多的是涉及兴趣以及与兴趣相关的话题:
访谈5①这里的数字表示访谈对象的序号,本文共访谈了30 位不同的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成员,每一位访谈对象的所有访谈内容对应于一个访谈序号。:参加豆瓣电影小组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认识志趣相投的朋友,希望看到更多优秀电影,希望通过大家的分享和交流提高自己对电影的欣赏能力,并从中满足兴趣,得到快乐,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
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其实是趣缘群体在网络上的一种表现形式。青年网民的兴趣爱好促使他利用网络和别的有相同兴趣的青年网民进行互动交流,一旦这种交流稳定化、常态化,就逐步形成共同目标和共同意识,网络趣缘群体也就随之形成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兴趣是形成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最原始动力。
2.不尽人意的个人现实表现
现代青年在享受更完备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比前人更多更大更新更无从逃避的压力——竞争的压力、都市快节奏的压力、思维需要急速转弯的压力、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越虚假的压力……所有这些,都使现代青年心理适应脱节,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6]。这样的心理障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在现实中取得满意的表现。但是,一个社会人在其意识或是潜意识中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有地位有影响的人。一旦现实中不能实现这个愿望,那么就只能通过网络来实现了,这是很多青年网民参与网络趣缘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30 个受访对象中,有8 个受访者明确表示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不满意,占全部受访者比例的26.67%,这8 个人中大都表示自己性格内向。内向性格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很少主动与人交流;作为替代,他们加入网络趣缘群体,在网络上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个体表达自我、显示自我、收获成就感的社会化需求。
访谈18:当初开始玩尾巴就是觉得新鲜,因为刚出嘛,而且也是想越早地受到别人的关注,因为你活动得越早,关注的人就越多,我算是“老资格”了。活动得越晚,就越少人关注,趁着刚新出的那个年代,大家关注的比较多,然后就想多说话,多受关注那样的。
访谈19:加入这里,首先是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确实了解到了很多动漫信息,而且认识了很多人,还可以跟大家一起聊动漫,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分享动漫的乐趣,而且还会有一种成就感,在这里,被尾随的人多了,自己就会觉得很自豪,尾随的人多了就说明很有人气。
3.社会压力大,需要转换心绪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我国处在一个比较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先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难以在短期解决。在转型期生活的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
从积极意义上讲,适当的社会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社会个体的潜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但是,如果压力超过一定的阈值,过大的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社会个体的工作潜力,导致工作能力和社会创造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社会个体也不能长期处在一个压力状态下学习、工作或生活,而是需要进行心绪转换,有张有弛,才能长期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
在访谈过程中,不少访谈对象表示,加入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工作压力大,想通过参与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活动,缓解压力,转换环境,获得一定的兴奋或快乐感。
访谈1:我觉得我在现实中有的时候比较颓废,可能是因为处在大城市中,生活节奏太快了,压得自己有点喘不过气来,只有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有动力。但是在豆瓣电影群上我会比较随性,可以宣泄一下工作上的不满情绪,化压力为动力,然后就很大胆地跟其他的豆友交流。
访谈11:没太多的期望,就是有时觉得压力大、很无聊,想找些东西打发时间,好让自己开心一些,换一个氛围嘛!上糗事百科能给我带来很多欢乐,那里人多,比较开心,氛围也不错。希望这种氛围一直延续下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
4.现实社会群体归属感弱,网络趣缘群体可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弥补
当下社会变动大,社会流动加速,人际关系相对较为离散,群体归属感下降,这不仅增加了社会个体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社会稳定。作为替代,网民开始在网络上寻找群体归属感。所谓网络群体归属感,是指游离在网络中的网民依据自身对某些信息的需求或对自身网络身份认证的价值需求而参与到一个或多个网络群体中,并赋予自身身份属性的一种行为。青年网民之所以加入网络趣缘群体,一方面是因为可以满足诸如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等工具性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交流和认同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表意性需求。其中后者促进了群体认同和群体归属。
访谈22:加入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主要目的是找组织啊,有组织就会感觉很踏实。比如我喜欢足球,可是现实中喜欢足球的女孩儿却不多,在不是球迷的人眼里我显得有些疯疯癫癫。但是自从加入北京德国足球联盟这个QQ 群体,我就在很大程度上寻求到了认同感,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资讯,还可以交很多的朋友,然后是一起看球的时候人多(支持本方球队的人多),这样就可以不被打。
趣缘是认同的基础,认同反过来强化了着迷的程度,加深了群体成员的关系强度。有了身份认同或者强烈的群体归属感,群体成员就会更加频繁地参加群体活动,比如在一些贴吧或者论坛上,一些精英级别的群体成员为了保持自己在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会经常持续地发起话题、参与讨论,这势必强化该精英成员对趣缘主题的着迷程度,也加强了他和其他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关系密度和强度得以提升。
访谈9:我觉得每个玩DOTA 的人,他们在友情这方面都很看重,我认识很多DOTA 男生都是这样的。大家经常在一起玩,在一起交流,慢慢地彼此熟悉了,有很好的感情了,甚至会产生依恋的感觉。我们这个群体中的男孩都会因为DOTA 而建立一种很好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还会超越自己的男朋友,特别好,我觉得这个是网络群体最大的特点。
认同是群体得以延续的保障,没有认同和归属感,网络社群的运行和发展势必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群体的认同具体体现在群体成员的活动上,以贴吧型青年网络趣缘群体为例,日ID 平均上线率、日均主题帖数、主题帖的回复平均数以及每个ID 的平均发帖数等指标是衡量一个贴吧是否兴盛的标志,同时也关乎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在百度围棋吧中,这些指标一般在整个百度贴吧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就说明“百度围棋吧”网络趣缘群体具有较高的群体认同度和群体归属感。相反,在一些综合性网络社区或广场型网络社群中,这些对应指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群体成员缺乏共同、集中的志趣,沟通和交流更多出于工具性的目的,一旦工具性需求得到了满足,成员个体就会退出社区或社群,这样就很难形成群体认同和群体归属感。这也是为什么一般网络社群不及网络趣缘群体持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语:青年网络趣缘群体是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群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基于访谈的实证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一新型青年群体形态的类型和兴起成因。在青年网络趣缘群体中,创建者和管理者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正是来源于他们对于网络物理层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为此,社会和国家要实现对网络物理层的战略控制,就必须为青年网民提供必备的网络硬件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骨干通讯网络、大型服务器以及足够的“赛博空间”。对于学校,则可以开设论坛空间、建立内部微群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让网络信息员深入论坛、QQ 群、博客等网络平台,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让网络评论员针对网络热点,及时发帖跟帖,加强选题策划,主动设置议题,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引导青年网络趣缘群体健康发展。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 cnnic. cn/hlwfzyj/hlwxzbg/hlwtijbg/201403/t20140305 -46240.htm
[2]绾 绾:《游戏公会:玩家的乐园》,载《互联网天地》,2005 年第11 期。
[3]卫甜甜:《浅谈趣缘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引导措施》,载《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 年第3 期。
[4]曹健敏:《网络小群体传播流行之原因分析》,载《新闻传播》,2009 年第7 期。
[5]刘 瑛、杨伯溆:《互联网与虚拟社区》,载《社会学研究》,2003 年第5 期。
[6]刁生富:《论网瘾的成因与对策》,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