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财新网”特色频道的新闻整合
2014-02-03黄楚新
黄楚新 张 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100026;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9)
中国的互联网历经20 年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至2013 年年底,我国网民已达6.1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数量和速度都迎来了质的飞跃,从web1.0 到web2.0 到当下进入的即时网络时代,互联网成长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而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也引领我们进入了当今的“大数据”时代。
以信息海量为一大特征的信息爆炸社会在给我们提供更多可供选择、接触的信息的同时,也让我们淹没在其中无所适从,难以高效率地获取个人所希望得到的信息,信息搜索归类和信息加工增值(解决信息优劣、价值高低)成为当前信息社会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1],对应新闻媒体,需要进行新闻整合,把握好数据信息这个核心资源,深入进行挖掘和加工,在新闻报道上寻求新的突破,以满足受众有效获取资讯的需求。
伴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传统媒体为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进行转型、融合和创新的探索,“财新网”的发展为如何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过渡,如何利用海量的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新闻报道以抓取受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仅是财经媒体的一个发展方向,也可以为其他网络新闻媒体在信息的挖掘和整合上带来深刻启发。
一、新闻整合的概念和类型
“新闻整合”亦有“内容整合”、“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等说法,不少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表述内容大体一致。董天策在其主编的《网络新闻传播学》中将新闻资源整合表述为“通过分析媒体、组织及个人提供的新闻资源,运用筛选、集成、配置和深度加工等编辑手法,编辑出符合网络特点的新闻,进而增加其新闻价值,达到1 +1 大于2 的整合效果”[2]。
从目前来看,关于新闻整合的定义大都偏向将其视为一种编辑手段,归属于新闻编辑业务。它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的发掘,目的是为了促使网络新闻增值。笔者认为,当下的网络新闻对整合的运用还不成熟,同质化、质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若要进一步培育网络新闻消费市场,促使网络新闻步入高速成长期,首要的任务是破除新闻整合只在编辑阶段的思维,使整合从后期走向前台,融会贯通在整个新闻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并由初步整合向深度整合转变,从流于表面的铺陈、海量信息的简单聚合走向挖掘信息的关系,结构化、内化的整合,以实现对新闻的深层解读,满足受众需求。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新闻整合,其内涵和外延皆有所扩大,指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资源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挖掘、运用,创造出高价值的新闻产品。
网络新闻整合内涵丰富,对新闻整合的分类也因角度不同而多种多样。在下文对“财新网”特色频道的新闻整合的分析中,笔者尽可能从多维的视角对其频道的形成进行详细解构和定位,以期将其运用的新闻整合方式全面清晰地呈现出来。
二、“财新网”的新闻整合
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财新传媒选择了做特色内容与独特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模式,因而“财新网”的定位是原创财经媒体,生产自己的原创内容,通过自有的网络平台呈现出来。国外如《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都是这样的模式。
“财新网”的新闻整合可分为财新传媒内部的内容整合和源自外部的内容整合。内部的内容整合实际上是对财新传媒拥有的所有平台内容的整合,将其自有的杂志内容、视频内容、会议内容,还有各种图书的内容整合到“财新网”这个平台上。源自外部的内容整合是指“财新网”以来自微博、新华社等消息作为第一落点,由财新的资深记者对其进行第二落点报道,挖掘新闻内涵,从纵深上把握、分析。正是凭借着这样深入挖掘、专业解读的态度,“财新网”上的每一篇报道都是来源于“财新网”或者财新传媒旗下的其他产品,塑造了一个“原创财经新媒体”的形象。本文选取“财新网”的两个特色频道:“纪念日”和“数字说”,对其新闻整合手段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纪念日
纪念日是“财新网”的一个特殊频道,它创设的目的与意义在于“收拾新闻碎片,修复时代记忆”。它以日历为索引,通过选择一个具体日期转入当天或历史上其他年份的这一天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的专题页面。当然,到目前为止,并不是日历上的每一天都有对应的专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选题的逐渐完善、历史的正在发生,纪念日所呈现的专题会越来越丰富。截至2013年12 月13 日,它一共报道了85 个事件。
“纪念日”频道实际上是对重大事件专题进行组合的一种形式,它逃脱出了简单将所有专题汇总到“专题”频道的常规方法,也不采用“国内”、“国际”、“社会”、“体育”等类型的主题进行分类。它以事件纪念价值的高低为衡量,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最新进展,通过回访旧闻,矫“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之失,对众声喧哗之下新闻易碎和新闻烂尾予以反击,于事件反刍之中深究其背后的因果、蕴含的意义,推进制度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更好地发挥媒体社会公器的作用。这种栏目呈现、专题的组合,本身就是对新闻整合的纵深度上的一次探索,更深刻地开掘了新闻的价值。
1.多媒体的整合运用
“多媒体内容是对单媒体技术与资源的一种重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结合。它不仅有助于内容的丰富与深化,也有助于吸引电子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众。”[3]它丰富了一个专题所传达的信息,对事件的呈现更加立体而富有弹性,衍生出一个更为完整的新闻图景。
“财新网”充分配合使用了多种媒体,以12 月17 日的纪念日新闻事件为例,其报道主题为金正日逝世,综合运用了文字、图片、照片、视频等媒体。
(1)文字+视频
在最首的事件介绍中,“纪念日”配发了简要的文字报道和“财新时讯”的消息报道视频,将新闻事实立体地勾勒出来。在“最新进展”部分,又配发了朝鲜纪念金正日逝世一周年的文字报道和视频。文字梳理新闻事实,现场的影像及图片资料珍贵而富有价值,二者动静结合、声像兼备,满足了受众了解朝鲜相关情况的需求。
(2)文字+照片
照片配合文字报道的方式在网络新闻编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配合程度越好,越能鲜活地体现报道主题,给予受众想象的空间,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以“金正日逝世”专题的“国民哀悼”部分为例,它一共有四篇简短消息,每篇消息都配发一幅新闻摄影作品,配发照片与新闻报道十分贴切,增强了新闻的表现力。
(3)信息图表
信息图表是将数值型和文本型的信息形象化、可视化的一种方式。根据Doug Newsom 的概括,作为视觉化工具的信息图表包括:图表(chart),图解(diagram),图形(graph),表格(table),地图(map)和列表(list)等。“纪念日”几乎在每一个专题都运用了这种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对数据的有效收集和数据关系的解读对新闻信息予以清晰而生动的呈现。例如,在“金正日逝世”的专题中,“纪念日”以表格的形式列出金正日的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哀悼期信息、遗体告别信息、追悼会信息、遗体存放地点;而在“张春江被查引爆中移动窝案”专题中,记者通过对主要涉案人物关系的梳理绘出了人物关系图,使复杂的关系和交易一目了然;在“河南宋基会建巨型宋庆龄雕像”的报道中,则配发了中国慈善捐赠总额的统计图表和财新漫画“假面排队”,用数据说明问题,以漫画针砭时弊。
(4)互动整合
网络互动和公民新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程世来提到的两个网络互动整合方式:“信息参与方式”和“信息推广方式”恰好与彭兰提出的公民新闻的“资源性生产”和“增值性生产”相呼应。“纪念日”对这两种方式的互动都有应用,具体形式为调查和评论。
网民调查:“纪念日”设置了次月选题候选的小调查版块,请网民勾选出其认为下一个月份值得纪念的选题,如果网民有其他希望财新报道的选题还可以给“财新网”发送邮件。通过调查数据,“财新网”团队可以获知各选题受瞩目的程度,对团队选择哪个选题进行报道至关重要。于是,网民参与到议程设置的环节,成为生产“纪念日”专题的一分子。
网民评论和转发:网民既可以对“纪念日”的整个专题进行转发评论,也可以对其中某一篇报道发表看法。转发使新闻扩散,从而实现新闻的增值;发表与新闻有关的评论(尤其是评论的数量越多,或评论者越有影响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公众对事件或新闻的关注度,同样是对新闻价值的一种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财新网”创新技术,将转发与评论紧密地联系起来。当网民将“财新网”的文章转发到腾讯、新浪微博后,网民在转发时对这篇文章发表的观点和分析都会回到“财新网”,并且可以如此反复多次。“财新网”一方面可以集中获得网民对每篇新闻报道或者议题的反馈,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处理和统计分析,获得极具价值的信息或新的报道思路;另一方面还会对网民评论进行筛选,给其中优质的内容“加精”,形成再次互动。而网民也可以通过选择“精品评论”,直接看到精彩的观点,过滤掉杂乱的信息。“财新网”不但在新闻生产中运用到整合,对网民的反馈同样进行着整合,提升了受众反馈的价值。
2.内容的整合
(1)专题整体内容结构
“纪念日”的页面内容和版式设置成了类似杂志的形态,每个专题在事件概述部分之后都编排了一个“目录”,目录有比较固定的框架,由“最新进展”、“纪念理由”开始,然后是具体新闻事件具体设置的叙事板块,最后普遍以“评论与反思”、“记者点评”、“‘财新网’相关视频”和“‘财新网’相关文章”收尾。以“乔布斯逝世”这一纪念日为例,它在叙事版块的布局依次是“基本资料”、“设计怪才”、“职业生涯”、“八年抗癌史”、“接替者库克”、“各界悼念”、“后乔布斯时代”、“苹果市值”、“IT 英雄比拼”、“因胰腺癌去世的名人”,从个人的介绍开始,最后引申到同是因胰腺癌去世的名人,按内容的相关程度排序,在宽广度上铺展,其“最新进展”不断更新,跟进与之相关的事件,展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评论与反思”挑选了精英人士对事件的评论来呈现,相关视频板块和相关文章板块则对“财新网”的总体资源列表,让受众不再完全被动,可进行个性化的追踪阅读。
从这个内容设计可以看出,每个纪念日既有横向对事件全面的叙述,又有纵向报道事件的不断发展,还从深度上对事件进行评论与反思,是一个非常立体的整合。
(2)单篇稿件的新闻整合
综合媒体报道:“纪念日”在单篇稿件的制作中运用了以其他媒体的消息报道为基点,对事件进行深入独立分析的整合方式和对多个媒体报道重新集纳的方式。通过对各种来源、不同消息的配合可以弥补单个新闻稿可能的缺失,使新闻事件以新的面貌呈现,获得新闻增值。
超文本和超链接的运用:“纪念日”运用到超文本和超链接技术的报道数量非常可观,很多报道是由多篇稿件的内容整合而成的,不同于上述加工为一篇独立稿件的方式,这类报道既具有组合之后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又可以将不同部分独立出来,一篇报道的每个段落结尾都有“详细”的标识,点击即可链接到引用原文的页面。引用的原文多数来自《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和“财新网”自身。
单篇稿件对超链接的使用也有着多种形式,既有通过点击“详细”链接到视频的,也有直接链接到其他网站网页的。如“八二宪法颁布”专题的“现行宪法”板块只列出了现行宪法的目录,读者可通过点击“详细”链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的相关网页,阅读详细宪法章程。可供网民自由选择的延伸性阅读,既让网页清新简洁、不显冗杂,又可以满足部分网民获知详情的需求,是种两全其美的方式。
(二)数字说:数据新闻可视化
“数字说”栏目既是“财新网”对互动形式的探索,又是其对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尝试。它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新闻,进行深度解析,通过形象的方式展现,使看新闻轻松愉悦不再枯燥。在上文对“纪念日”栏目的分析中已经提到过信息图表的方式,“数字说”即是对信息图表更专项更深入整合的应用,其包含的信息量更丰富,元素更多样,形式更互动。
网络信息具有海量性,通过对信息碎片的筛选挖掘和整合可以制作出高价值的新闻产品,以信息图表的方式呈现则更能抓住受众眼球、引发受众兴趣。信息图表使媒体进入一个新的“读图时代”,与以新闻照片为主体的“读图时代”不同的是,这个读图时代更多的是通过信息的视觉化再加工来传达、解释甚至解读信息[4]。彭兰就将信息图表的主要作用表述为呈现数据、提示要点、图解过程、梳理进程、揭示关系、展现情状、阐释观点和分析解读[5]。
1.静态信息图表
以“关于养老空账:打哪来?如何补?”的报道为例,它将统计图表和形象化元素充分配合。第一部分:“目前中国每3 名在职者供养一名退休者”中采用了柱状图叠加折线图,反映连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和抚养比;图表上方配一幅小漫画,以一个做健身操姿势的人像代表退休者,配着3 个提着公文包的人像代表在职者,生动地表现出1∶3的比例。
在第三部分“全国养老金结余只够用一年半?”中,“数字说”设计了一位女教师手执教鞭指着黑板上解说的图,在“黑板”上以教师板书的格式写出了计算公式和算法,并进行解读,辨析了这个疑问。这种呈现避开了纯文字的连篇累牍,使受众思维清晰,更容易理解。
在第四部分解读“空账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数字说”运用了网络上热门的语句结构:“理想是这样的”,“现实是这样的”,在“理想”部分运用了太阳的形象,在“现实”部分则运用闪电、破碎的提示板、满头大汗而拎不稳公文包的员工等符号,所有人物图像旁边都配一朵信息解读的云,并以带有信息解说的箭头表现相互关系。符号形象的运用让受众能清楚明了其中的感情色彩,在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实现对专业财经知识的理解。
在最后一部分,为回答“养老缺口如何填补?”,“数字说”整理了六条建言。记者在这篇简短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中跳跃式地点清了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解析了受众最疑惑的问题,给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可谓切中要害,一目了然。
2.互动图
互动图相比静态图体现的互动性更强,受众的主动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例如对“中东地区的敌友关系”的报道,“数字说”选择了15 个主体,将关系用“支持”、“反对”和“未表态”来反映,受众可以将鼠标移到各色方块或关系色带上查看,既可以选择看这个国家或组织在这个区域中的所有关系,又可以选择查看它单独与另一国家的关系。色带两端粗细不均,粗的一端表示动作发出者,细的一端表示接受者。
中东地区有多种政治力量卷入,局势错综复杂,若用通常的静态信息图梳理,难以清晰地囊括如此多的信息,可能会让受众更加一头雾水。“数字说”选择以一个互动图来呈现埃及和叙利亚当前局势中各方的关系网络,让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来操作了解信息,既生动有趣又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再如“星空彩绘诺贝尔奖”的报道,“数字说”将其以动画的方式呈现,介绍“诺奖”,并梳理了每年的“诺奖”获奖情况,它以时间为横轴并在上方排列了获过奖的国家;以获奖者年龄为纵轴,各个奖项的图例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以红蓝两色区分获奖者性别,随着时间轴的移动变换,显示出当年“诺奖”在各国的分布,将鼠标移到图标上,即可看到其对应的获奖者的具体情况,受众还可以进行倒退、快进、播放暂停等操作。在每年的呈现上,受众都可以对奖项设定、获奖者的国家分布、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获得视觉上的享受。
在“百年诺奖”回顾动画过后,是“数字说”对数据进行整合和统计后的一个分析,高度抽象出了“百年诺奖”背后反映的世界变化,反思了我国获诺奖的情况,并总结了一些有趣的“诺奖之最”,既有趣味性又有深度的解析是对信息进行深度整合的有益探索。
三、“财新网”新闻整合的经验与启示
“财新网”对新闻整合的成功运用使其在国内各大财经网媒的竞争中拔得头筹,为专业财经新闻网站甚至普遍的传媒网站、门户网站的内容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启示。首先,可以建立以自己的专业团队为中心,聚集一批精英博主和专栏作家的内容生力军,打造优质权威的原创内容。一则充分利用了传统媒体所拥有的专业化新闻生产队伍的优势,二则通过为专业领域的精英搭建带有自媒体性质的平台吸引到更多受众。
其次,要盘活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互联网的精髓是自由、开放、合作,传媒网站对这个巨大的数据库的开发势在必行。利用的目的是获得信息增值,因此,对其他来源新闻信息的利用要尽量避免简单粗暴的移植,而是根据“我”的策划将材料组织架构起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除了对媒体、相关机构网站资源的整合,还要注意将用户的内容生产调动起来,交互与共享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网民既接收内容又创造内容。用户生产内容(UGC)这种众包方式既大幅提高了内容供应量,又有利于提高用户粘性和关注度。“财新网”吸纳了精英博主与专栏作家生产的内容,但对普通用户的内容生产力还没有深入开发,当然,这与其“输出高品质的原创内容”的定位不无关系。
再次,要创新栏目,在解读上下功夫。求新、求异、求精,为的是吸引受众并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纪念日”以新的思路组合专题,赋予其独特的意义,在专题呈现中也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模板,综合了地图、信息图表等多种新的表现形式,全方位解读,深入浅出;“数字说”则契合了新闻可视化的趋势,充分启动了记者编辑的信息挖掘、解读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专业财经新闻的可读性,在传播讯息的同时使信息背后的意义能有效地到达受众。
最后,要加入更多的互动元素,调动网民阅读新闻的积极性,提高网民的参与度,同时可以收集更多有效的反馈信息供分析观察,为内容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与网民的互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让网民参与到生产新闻、创造价值的过程当中,比如通过“网民调查”,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议程设置环节;通过网站采用用户生产的内容或网站直接提供平台让用户发表意见、文章,让用户也成为内容生产者;通过网民进行“评论和转发”以及网站对其评论内容的“加精”再利用,推动了新闻信息的增值。另一方面是指通过网络技术让新闻的表现形式更活泼,使网民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例如“纪念日”的嵌入地图和可折叠式阅读设置,“数字说”的种种新意迭出的互动图等,互动元素使新闻阅读也能妙趣横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上述的每一点都不孤立,它们紧密相连,相互渗透,都离不开新闻整合这个关键词。探索整合的方式方法,积极对信息进行挖掘与拓展、创新新闻的呈现与表达,对于提升新闻价值、实现受众对信息的有效接收至关重要。
内容表现的创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财新网”在技术的探索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需要不断投入。例如对谷歌地图的嵌入,虽然相比静态地图已经有了进步,但是利用地图对信息进行整合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新闻事件的发展具有很明显的空间变化线索时,可以将文本或图形信息与地图融合起来,动态呈现,增强网民阅读新闻的趣味性和能动性。
此外,作为财经媒体,除了“解读”,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在于预测,“财新网”若能在大数据技术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将新闻整合达到更高的层次,能有效进行重大趋势的预测与分析,将有利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树立稳固的业界权威,在公民新闻难以达到的高度上,实现媒体价值的重塑。
[1]刘 勇:《信息爆炸与信息加工增值》,载《青年记者》,2010 年第7 期。
[2]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234 页。
[3]彭 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载《中国记者》,2007 年第2 期。
[4]彭 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载《编辑之友》,2013 年第1 期。
[5]彭 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载《新闻界》,2012 年第1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