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 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新变化

2014-02-03黄凤志孙国强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国崛起东北亚战略

黄凤志 孙国强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一、中国崛起态势与美中关系新变化

21 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出现了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崛起,其对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中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960 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国家,人口位居世界第1 位,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2 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2 位,领土面积居世界第3 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1 位,具有发展成为大国、强国的国土、资源与人口基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三十余年的持续高速发展,2012 年GDP 达到519 322 亿元人民币,约合8.358万亿美元,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呈现崛起之势。世界银行1981 -2010 年中国GDP 增长的统计显示了中国的发展:1981 年为1 941亿美元,1991 年为3 794亿美元,2001 年为1.324 万亿美元,2010 年为5.949 万亿美元,2012 年达到8.358 万亿美元[1]。

2011 年5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6 年中国经济总量将上升至19 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总量将从现在的15.2 万亿美元增至18.8 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滑落至17.7%。[2]中国崛起于21 世纪单极主导、多强并存的国际体系中,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战略应对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系统环境,中国崛起与美国的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必然要产生强化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体系中的地位的权力政治效应,引起周边国家的疑虑。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为维护其既得利益,纷纷采取依赖美国制衡中国的战略应对,美国则顺势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奥巴马政府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领导地位的战略目标,高度关注中国崛起对美国的影响,中国遂成为国际体系主导国家美国战略关注的重点,当代国际体系中霸权国与崛起国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东北亚。美中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复杂的国家间关系,也是东北亚政治与安全问题的核心。2013 年美中两国领导人各自己完成权力交接,两国关系发展举世瞩目,主线仍然是竞争共存。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新国际环境的磨合与调整,奥巴马政府正在进行着应对中国崛起的设计与抉择,推行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模式,平衡美中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国政府则在努力探索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打破霸权国与崛起国冲突、战争不可避免的历史定律。中国践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益于减弱双方战略互疑,但无法改变美国为维护霸权地位在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阻遏的战略布局。2013 年美国继续推行强化美日同盟、鼓励日本强硬抗衡中国的政策。

其次,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实力的上升加剧了东北亚地缘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与竞争效应。东北亚地缘政治发展历史及现实积淀的矛盾与国际体系演进产生的矛盾相互交织,建构了东北亚地区难以化解的政治与安全困境。

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特征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岁月里日本、韩国、中国、俄罗斯群体性崛起,呈现了美国超主导、中日俄三强并立、美国统领日本与韩国建构海洋力量对东北亚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力量的岛链锁遏。奥巴马政府对华奉行接触加遏制双轨政策的动机在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趋势正在改变着东北亚格局的力量平衡关系,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增长的外溢效应是美国面临一个强大竞争对手,中国未来能否长期接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遵守美国设定的“国际规则”并承担“国际责任”,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美日将中国崛起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举措视为最大的战略威胁。

最后,美国是冷战后世界唯一有能力在欧亚大陆推行霸权政策的国家,美国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目标是要保持美国对欧亚大陆的全面主导、控制,防止任何大国崛起并挑战美国的欧亚霸权。[3]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霸权国和崛起国的矛盾继续深化。中国崛起的步伐与美国受到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困扰、经济实力发生相对衰落形成鲜明比照,美国朝野普遍存在着将中国崛起与19 世纪德国崛起、20 世纪美国崛起相提并论的看法,认为中国崛起对美国的世纪领导地位形成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应准备迎接中国的挑战。2013 年3 月福克斯新闻网(Fox News)的一项全国性民意调查显示,“有1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另外3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敌人’;而同时有3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某种程度上是盟友’,7%的人则视中国为‘坚定的盟国’”。2013 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对于中国日益崛起的经济实力,52%的美国人感到构成严重的威胁,39%的人认为构成重要威胁,只有极少数人(8%)认为不是威胁[4]。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和美国对于彼此的认知受到了国内政治斗争的很大歪曲,两国之中都有一些人想要将另一国视为敌手。”[5]2013 年美国亚洲事务专家苏珊·V·劳伦斯在给国会的报告中指出:30 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中国现在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成功,中国已经发展了强大的全球战略势力,并且也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包括发展大范围的力量影射能力。[6]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效应和深刻蕴含不断触动着美国敏感的神经,致使奥巴马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态决心维护和保持美国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中关系举世瞩目,已陷入霸权国与崛起国博弈的困境。美国的霸权国地位决定了其接纳和容忍中国崛起时表现出无奈、防范和遏制交织的霸权国心态,美国担心中国经济崛起会带来军事崛起和政治崛起,从而在亚太地区取代美国的主导地位。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

奥巴马政府强化亚太主导地位,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聚焦于在东北亚地区应对中国崛起。美国的战略意图是维护其在亚太的主导地位遏制中国发展,限制中国海洋权益空间。美国借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海主权纠纷,强化亚太军事同盟关系,拓展新伙伴关系,将中国周边国际环境推向险恶之地,中国的和平发展受到各种冲击。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新亚太战略的核心内容。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中就曾将其战略目标表述为坚持领导、维护利益和提升价值,实现方法和途径是加强双边安全联盟;深化我们与新兴大国的工作关系,其中包括中国;参与区域性多边机构;扩大贸易和投资;打造一种有广泛基础的军事存在;促进民主和人权。[7]

美国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名为促进21 世纪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8],实则是维护和保持21世纪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和战略利益,是一种维持霸权的战略,既有分享亚太地区新兴国家经济崛起的成果的用意,更有防范中国崛起势力坐大、封堵中国崛起地缘政治空间的意图。其方法和手段包括调整军事部署、巩固盟友关系、扩大“伙伴”队伍、推行价值观外交、设立经济合作与国家行为的“美国标准”与规则等。美国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凸显了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平衡手”的地位与作用,在发展变化的亚太地区按照美国利益与意志塑造新亚太地缘政治秩序,得到了一些国家的呼应,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2013 年以来,美国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首先,奥巴马政府在亚太军事安全战略部署方面继续凸显美国的主导地位,威慑竞争对手。奥巴马政府不断强化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的盟国关系,在中国东海和南海争端问题上偏袒日本和菲律宾,暗中支持两国抗衡中国,制造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美国还加强了与东盟伙伴国和印度等国的关系,深化了在军事基地、联合军演、武器出口等问题上美国主导的安全合作。在多边合作方面,继续寻求强化美日印、美澳印、美日印越之间的合作关系,意在对中国崛起形成战略压力,规制中国对美国领导地位的冲击,构建规制中国的亚太地缘政治空间环境。优势军事力量是奥巴马政府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依托,2013 年美国军方继续落实在2020 年前将美国海军舰只60%(6 个航母舰队)、空军力量(美国本土以外)60%和大量地面部队部署到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在美国存在巨额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承诺在缩减美国国防预算时会优先考虑亚太再平衡战略。

其次,美国继续强化与亚太地区盟友的关系,刻意支持日本和菲律宾抗衡中国,导演了日、菲前台挑衅中国、美国后台撑腰、陷中国于崛起困境的格局。从地缘战略的视角看,日本是美国东北亚安全战略的支柱和重要盟友,菲律宾是美国在南海(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的重要盟友,强化正在与中国进行领土争端的日本和菲律宾的盟友关系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环节。美国在亚太地区缔结军事同盟条约的国家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和澳大利亚,新加坡也是与美国有密切军事合作的国家,有人将这些国家称为美国的“5 个半盟友”,其中日本和菲律宾与美国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都与中国存在岛屿争端,日、菲渴望美国在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中选边站队,力图借助美国抗衡中国。奥巴马政府在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进程中,利用日、菲与中国的冲突,公开承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多次与日本进行联合“夺岛”军演;对菲律宾则报以军援和“守卫疆土”的承诺,增加美军在菲律宾的轮换部署和联合军演,深化美菲军事安全合作。关于在日、菲与中国的岛屿争端中,美国力挺日、菲的动机,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霍华德·麦基翁表述得非常清楚,“我们应该加强亚洲盟友的力量,让他们在应对中国的强硬行为时扮演更加积极活跃的角色”[9]。2013 年美、日、菲三边外交与军事关系凸显,美国高层多次表态力挺日、菲抗衡中国。2013 年11 月23 日,中国从平等竞争的立场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后,日本激烈反对,认为其中蕴含了中国与美日军事“碰撞”的风险。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指责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是“企图破坏该地区稳定现状的行为”。11 月26 日,美军两架B-52 轰炸机擅闯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意在试探与挑战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举措。东海地区中日之间的战略博弈初显战争“边缘政策”与国家“意志较量”的色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幽灵处处闪现。

最后,在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进程中“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具有重要地位。2013 年奥巴马政府连任后为充分分享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的红利,强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力图通过主导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来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经贸、投资、金融和货币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掌控21 世纪亚太地区经济贸易规则制定权,防范东亚区域形成统一的经济贸易集团,减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2013 年日本谈判加入TPP,韩国政府在11 月29 日表示关注这一问题,日韩加入TPP 的举措将在东北亚地区对中国形成压力。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是奥巴马政府振兴美国经济、重塑全球经济领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淡化全球自由贸易的多边主义、强化美国主导的少边主义、激活美国经济贸易活力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奥巴马政府重振经济的重要举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是否存在遏制中国崛起的动机和指向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中国经济规模超赶美国的前景和中国国力增强对美国霸权的潜在挑战,使美中之间霸权国与崛起国的矛盾关系应运而生。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方法是接触与对冲。接触旨在要求中国接受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遵守国际规则与机制;对冲则在于通过各种打压弱化中国,平衡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强美弱中,全面强化美国与盟友间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制造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安全困境牵制中国崛起,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继续维持美国的霸主地位。当前,美欧建构以少边主义为特征的新全球贸易体系凸显了对中国的排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正在夯实美国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融合,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协议正在为美欧关系注入聚合力,欧盟则正在与印度和日本谈判双边协定。“梳理这些线条,就能看出它们传递的信号:西方已经放弃界定战后时期的大多边主义。更引人注目的是,每一项拟议中的新协定都把中国撇在一边。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排除在外显然不是巧合。”[10]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美国与欧盟和日本等48 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启动的“服务贸易协定”谈判、日本与欧盟启动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等表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另起炉灶“抱团取暖”,力图超越世贸组织建构新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体系,形成美国主导的、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区域乃至全球经济贸易集团,重塑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牢牢把握全球经济的“规则主导权”,中国崛起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出现了新的挑战。

美中关系在当代国际体系中虽然存在着霸权国与崛起国的矛盾,但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目标决定了中国不会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的主导权。美中关系的恶性竞争与对抗带来两败俱伤前景也将制约双方进行零和博弈的政策选择。两国具有通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维护中美关系总体稳定的空间,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11]。中国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地位和发展潜能(英国智库预测2022 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可能增至美国GDP 的83%[12]),中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地位,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缘优势,中国多年来与亚太国家形成的贸易关系,中国通过与亚太国家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和平发展效应惠及周边国家,改善周边关系,化解崛起危机,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围堵中国的意图将形成有力掣肘。中国应以自信心态欢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繁荣发挥作用,敦促美国尊重亚太各国国家利益与安全关切,改变以实力平衡美国刻意加强军事部署、强化军事同盟的不良用意。

三、中日战略抗衡关系的浮现

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后,不仅在钓鱼岛争端中坚持对华强硬立场,导致钓鱼岛争端持续、深度发酵,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已不仅限于借助炒作“中国威胁论”来实现政治军事大国抱负,而且倾向于视中国为战略敌手。2013 年12 月17 日,日本通过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视中国为主要威胁和战争对象。2013 年12 月26日,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欲将日本变为军事强国和“能够进行战争的国家”。国务委员杨洁篪发表谈话指出:“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日本政府能否正确认识和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安倍身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绝不是日本的内政,更不是什么个人问题,而是关乎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大是大非问题,是关乎日本领导人是否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问题,是关乎日本同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13]安倍政府对中国在战略层面上的对抗与制衡态势日益凸显,正在把中日关系推向战略对抗。

第一,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安倍政府始终拒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声称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谈判余地,完全违背了当年与中国达成的搁置争议这一重要共识和谅解默契,直接导致中日双方政府高层的交往陷入中断,两国民间对立情绪持续升温,日本的购岛行径打开了中日关系走向恶化与抗衡的“潘多拉魔盒”。

第二,在钓鱼岛危机的处理方式上,中国坚持派遣公务船和公务飞机在钓鱼岛海域和空域进行“常态化”维权巡航执法行动,日本在应对中方的维权反制行动时,刻意突出军事色彩,制造紧张气氛,推动危机不断升级。从2013 年初宣称对进入钓鱼岛空域的中国飞机使用曳光弹进行警告射击,到炒作所谓的“火控雷达照射”和海监船机枪“瞄准”日方船只事件,再从日本首相批准对侵犯其领空的无人机采取包括击落方式在内的强制措施,到日本舰机强行闯入中国军事演习区事件,日本上述行为导致中日摩擦升级为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变得愈发现实。日本还大力发展军备,强化军事部署,以增强对钓鱼岛的控制和防卫能力以及情报收集能力;筹建海军陆战队,研发射程在400 -500 公里的短程弹道导弹用于钓鱼岛防卫,以提高快速部署能力;通过装备的更新升级,提升防空能力,并动员陆海空自卫队实施联合演习,以增强“夺岛”和“守岛”的实战能力。

第三,中日在钓鱼岛危机中的分歧面继续扩大,已从海域拓展至空域,衍生出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符合中国《国防法》《民用航空法》《飞行基本规则》等国内法,也符合《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而日本则借题发挥,制造事端,挑衅中国。安倍就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涵盖钓鱼岛表示,“这如同宣示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领空就是中国领空,完全不能接受”,并称“正在要求中国撤销一切措施”。日本参众两院也通过决议对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表示严正抗议。中日两国防空识别区存在重叠,对于重叠空域内的飞行安全问题,中国表示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有关技术问题与日方进行沟通,共同维护有关空域的飞行秩序和安全,而日本外相则称,中国划设涵盖钓鱼岛的东海防空识别区“是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做法,是对飞行自由的侵害。日本不会考虑开展以此为前提的对话”。防空识别区问题上的争议导致中日间的紧张氛围继续升温。

第四,日本为谋求其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战略优势,在地区和国际层面对中国开展制衡,以争取在钓鱼岛争端中对中国形成牵制。日本希望借助美日同盟的力量,利用美国对其在钓鱼岛行政管辖权的支持,以及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承诺,积极拉拢美国共同对中国施压。安倍政府还在地区和国际上针对中国拉帮结派,挑衅滋事。就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安倍在东盟特别峰会上公开表示,中国欲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动以及限制国际航空秩序的行为十分令人担忧,呼吁东盟各国对日本立场给予认同和理解,甚至提议在联合声明中将其写为安保上的“威胁”。

第五,在外交方面,安倍提出开展“战略性外交”、“重视普遍价值的外交”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的“主张型外交”,“战略”、“价值观”及“维护国家利益”这三个关键词透露出其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具体来讲,就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拓展美日印、美日澳及美日澳印的多边安全合作,试图构建由美日澳印组成的遏制中国的“民主安全菱形”。安倍认为“世界最大的海洋国家美国与亚洲最大的海洋民主主义国家日本成为伙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的基轴,这应在日本的外交安全保障政策中最为优先”。为此,安倍政府着力修复美日同盟关系,推进普天间机场的迁移及嘉手纳以南土地的归还计划,为驻日美军重组扫清障碍,同时还加入了美国主导的TPP 谈判。在巩固日美同盟的基础上,安倍试图推进与印度、澳大利亚的战略关系,加强在海洋安全问题上的合作,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

2013 年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局势的显著特点是中日关系困境,随着安倍政府推行日益强硬的对华政策和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应对政策,两国战略互惠日益消亡,战略抗衡关系逐渐浮现,东北亚地缘政治困境举世瞩目,管控中日关系危机成为当务之急。

四、朝核危机与东北亚安全困境

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带,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三足鼎立环绕在朝鲜半岛周边,东北亚地区海洋势力与大陆势力抗衡的前沿地带在朝鲜半岛朝韩边界对接,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美国对东北亚的强磁场辐射截止在朝鲜半岛的北纬三十八度线。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国战略与利益的博弈之地建构了朝鲜半岛问题,使其始终是东北亚地缘政治与安全困境的发酵场。朝鲜半岛是大国战略与利益的博弈场、平衡点,必然催生出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集中表现为朝鲜时局问题(朝鲜对外政策走向)、朝核问题和朝韩对峙问题等。

朝鲜半岛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军事、政治弱势方朝鲜地处东北亚地缘政治博弈点,敌强友寡,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平与发展时代主旋律中落伍于全球政治思潮与政治实践变革的浪潮,国际政治处境孤立。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家族世袭的领导体制使其内以先军政治、外以拥核战略立威强国。家族世袭统治和拥核战略是朝鲜问题的主要特征。家族世袭统治使朝鲜无法走向改革开放道路,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融入国际社会,成为现代化国家;拥核战略加剧了东北亚安全困境。2013 年朝鲜半岛问题集中表现为朝核问题。

2013 年2 月12 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宣布朝鲜当天成功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随后,朝鲜采取了一系列危机边缘政策,美韩两国也因此强化了安全合作,提升了对朝威慑力,导致朝鲜半岛局势不断升级,新一轮朝核危机再次爆发。朝鲜拥核战略的意图主要来自于朝鲜“主体思想”、“先军政治”,也源于对现实区域环境的认知所产生的对国家安全上的疑虑,冷战后,萨达姆政权和卡扎菲政权的覆没及其悲惨结局进一步坚定了朝鲜拥核的决心。朝鲜拥核战略是实现国家政治与安全战略的一种手段,旨在通过拥核实现保障朝鲜的政治体制和国家安全,以拥核事实胁迫国际社会接受现实,最终达到解除制裁、实现“强盛大国”的战略目标。然而,朝鲜坚持拥核战略恶化了自身生存环境,加深了在国际社会的孤立处境,加剧了东北亚安全困境,催生了周边各国对拥核朝鲜的反对举措。

朝鲜拥核战略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环境提出了重大挑战。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场距中国边界仅98 公里,新投入使用的导弹发射基地距我国丹东市48 公里。一旦朝鲜核试验或导弹发射出现事故,地下水、地面土壤、空气都将被污染,我国邻近地区也会受到严重污染。朝核危机的长期‘僵持’已经使‘朝鲜弃核’丧失了最佳谈判时机,大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让朝鲜承担其无核化的承诺,而这些政策努力似乎都已经失败了。[14]中国始终坚持使用和平方式处理朝核问题,以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朝鲜高调拥核打破了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局面,势必会带来拥核的“多米诺”效应,引起东北亚其他国家以安全为借口开发核武器。新一轮军备竞赛将会在中国周边展开,为紧张的东北亚局势雪上加霜。朝核危机加剧了半岛紧张局势,直接威胁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迫使中国做出战略应对。

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新变化是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出现的地缘政治均势效应作祟。非西方国家——中国——的崛起无论是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还是对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1 世纪初的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聚光灯”下,成为国际体系结构演进和东北亚格局结构变迁的推动力量,中国崛起催生了他国联美抑华平衡中国的战略诉求,塑造了中国崛起背景下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与困境。东北亚地区各种力量都在对地缘政治环境与力量结构的变化做出反应: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美国对中国和亚太地区新兴国家崛起的应对战略,奥巴马政府强化美日、美韩同盟则直接剑指中国崛起,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强化有防御美国“东方版北约”的意蕴,中日战略互惠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两国战略抗衡。

安全困境的魔魇仍然在政治与安全方面困扰着东北亚国家,中国和平发展的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受到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日中战略抗衡关系和朝核新危机等问题的困扰,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期面临各种挑战。在东北亚政治与安全环境的变化中,中国坚定推行和平发展战略,奉行以实力求和平,公开申明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政策,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努力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环境。同时,向世界坚定表明维护中国在东亚国家利益决心的坚定性与手段的多样性。“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5]随着中国崛起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拥有与日俱增的实力和手段,中国有决心运用多种手段坚定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为了在东北亚地区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把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中俄关系和平友好是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稳定的基石。深化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稳定的保障,通过提升中美战略对话、增加中美战略互信、减少中美战略互疑、发展中美战略互惠的途径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是两国“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我们应将中美关系建立在务实合作和利益纽带的坚实基础上,超越两国间存在的分歧,实现相互尊重与包容。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求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中韩、中朝友好关系,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与无核,对于东北亚地区各国和平、繁荣、共赢意义重大,朝鲜无核化是东北亚地区和平的需要,拥核朝鲜不符合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安全利益,深化中朝友好合作关系的前提是朝鲜弃核。中韩经济合作基础坚实,发展中韩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节制日本安倍政府的右翼化和军事化走向。中日关系危机和战略抗衡关系的发展要求两国强化危机管控能力,把握中日关系大局走向,避免对抗局势失控引发战争风险。

[1]Worldbank,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 MKTP. CD?order =wbapi_data_value_2010%20wbapi_data_value%20wbapi_data_value-last&sort=desc

[2]《IMF 最 新 预 测:2016 年 中 国 超 美 国 成 世 界 最 大 经 济 体》,http://news. xinhuanet. com/world/2011 - 04/27/c_121352047.htm

[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亚太战略场——世界主要力量的发展与角逐》,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年版,第368 页。

[4]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3》,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年版,第55 -58 页。

[5]约瑟夫·奈:《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亚洲与美国》,载《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年版,第14 页。

[6]Susan V. Lawrence,U.S. -China Relations:An Overview of Policy Issues,August 1,2013,http://assets.opencrs.com/rpts/R41108_20130801.pdf

[7]Hillary Rodham Clinton,America's Pacific Century,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1/10/175215.htm.

[8]利昂·帕内塔:《美亚太再平衡战略非“针对中国”》,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 -01/09/c_124205112.htm

[9]《美国议员:美国应加强亚洲盟友力量 遏制中国》,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10 -31/5445589.shtml

[10]菲利普·斯蒂芬斯:《拼军备不如拼经济》,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601?full=y

[11]习近平:《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 -02/14/content_4344884.htm

[12]《外交学者杂志:英智库预测中国GDP 十年内难超美国》,http://www.scio.gov.cn/zhzc/2/2/201301/t1266935.htm

[13]《杨洁篪就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谈话:必须纠正错误》,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2 -28/5674774.shtml

[14]Evans J.R. Revere,“Facing the Facts:Towards a New U.S. North Korea Policy”,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October 2013.

[15]习近平:《坚持走和平道路 但决不放弃正当权益》,http://www. dzwww. com/xinwen/guoneixinwen/201301/t20130129_7961273.htm

猜你喜欢

中国崛起东北亚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GAME OF DRONES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女真从兴起到脱离明朝东北亚封贡体系的策略选择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周边是中国崛起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