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斗争时期历史人物研究述评

2014-02-03□孙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朱德井冈山斗争

□孙 伟

(1.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343600;2.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井冈山根据地是由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井冈山斗争时期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有近450人,其中除了主要从事军事斗争的红军将士外,还包括同时期活动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范围内的县、区、乡各级党、政、群、团组织及地方武装的主要领导,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国民党军事将领和地方反动士绅。经过对中国知网数据总库的跨库检索,与井冈山斗争有关的历史人物的论文共有560余篇,占研究井冈山斗争论文总数的五分之一,集中出现在1987、1997、2007年,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七十、八十周年纪念期间。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历史人物的研究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有: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罗荣桓、谭震林、杜修经等,对他们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人物经历研究

对于历史人物在井冈山的革命实践,论文数量最多的当属研究毛泽东的,占了近一半的份量。

周声柱(2003)对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革命实践进行了综合分析,全面阐述了毛泽东革命实践与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关系。他在领导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高瞻远瞩地解决了当时中国革命许多根本性问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诸如,坚持从国情出发,首先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独创性地开辟了中国式民主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坚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为党建立了第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1]

夏道汉(1993)等则专门对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毛泽东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开拓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道路的开拓必须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地分析基本国情,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新道路的开拓必须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开拓创新,正确地解决党的工作中心和制定新的方针政策,决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新道路的开拓必须具有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决不能照搬“本本”和教条。[2]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说起到了奠基作用。都培炎(2008)总结道,毛泽东开辟的井冈山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大众化三个方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即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路线与工作方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学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农民运动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3]

当然,学者们还对其他主要领导进行了研究。如庹平(2014)通过分析朱德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期间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得出结论:朱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杰出代表。他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保存和发展上万人的新生人民军队;他继毛泽东之后领导新生人民军队从进攻大城市转向进军农村;他与毛泽东分别探索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游击战战术;他为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提供鲜活的经验。[4]

(二)人物思想研究

这类研究也基本上集中在毛泽东身上,几乎涵盖各个方面。研究主题如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创新思想、艰苦奋斗思想、反腐倡廉思想、干部教育思想、上山思想、下山思想、大本营思想、民本思想、民主思想等。

有的学者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与井冈山斗争的实践密不可分的。梅黎明(2013)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井冈山斗争时期无疑是它的奠基阶段。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孕育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政权建设、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土地革命等问题的一系列光辉思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构架。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5]

不少人还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比较关注。如肖子华、陈钢(2008)考察了秋收起义前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变化。该文强调,“马日事变”后,毛泽东从注重农民运动逐渐转向了注重军事运动,并逐渐产生了他这一时期的军事战略思想。湘赣边秋收起义为毛泽东提供了第一次军事实践,在组织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毛泽东的这一最初军事战略思想也不断变化。最后,在引兵井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工农武装割据”军事战略思想。[6]

毛泽东的“上山”思想更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热议,大家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他在上井冈山之前就有了“上山”的思想,并不断成熟和完善。王玉顺(1997)对毛泽东的“上山”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为“上山”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革命失败前后,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首先提出了“上山”思想。毛泽东提出“上山”思想,并领导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很有秩序、减少损失的退却,但又是最强有力的进攻。因此,毛泽东率部“上山”是把战略退却与战略进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光辉典范,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7]

对毛泽东的“下山”思想归纳的文章很少,孙伟(2013)指出:毛泽东对下山的态度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非经济上到了绝路,决不下山;围魏救赵,被迫下山;相机寻找新的落脚点,暂不回山;开创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放弃回山。毛泽东的“下山”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最后形成一个决策,并确定了红四军主力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不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而开拓新的更大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8]

(三)人物的时空关系研究

学界还把历史人物在井冈山时期的某项革命活动或思想置于他的革命生涯去思考,从而得出更加宏观的评价。

曹英(2006)针对毛泽东从秋收暴动、井冈山斗争到长征会师军事领袖地位的确立过程进行了述论。他认为,毛泽东的军事统帅地位,源于后来成为工农红军主力的红四军。其军事统帅地位在古田会议召开后真正得以确立。在中央苏区,毛渐失军事控制权。经过遵义会议,他的军事领导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到洛川会议正式出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才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统帅。毛泽东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袖进而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在于他超群的智慧与高超的谋略、共产国际的支持和一批忠诚的共产党人的帮助。[9]

胡和勤(2007)介绍了朱德一生游击战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早在滇军时期,朱德就已经初步积累了用游击战术带兵同武装匪徒打仗的经验;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和毛泽东通力合作,促进了新的游击战原则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他又与毛泽东一起探索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朱德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的游击战战略战术的许多宝贵经验,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0]

(四)人物的相互关系研究

井冈山斗争时期主要历史人物之间如何相互协作、共同创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是值得好好总结的问题。

比如何小文(2012)就研究了井冈山时期周恩来是如何鼎力支持毛泽东的。尽管周恩来远在大上海“主政”,而毛泽东却“落草”井冈山,斗争方法不同但是目标相同,阵地不同而阵线相同。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周恩来不仅“发现”了毛泽东,而且还慧眼识才,全力举荐:通过各种渠道领导边界的斗争;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宣传、推广“朱毛”以及井冈山斗争经验;甚至还不遗余力地组织、输送人力物力以支援红军,为毛泽东“助战”。[11]

良驹(2009)指出,何长工在井冈山时期的特殊作用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他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经历了难忘的岁月。如第一次领受毛泽东寻找南昌起义部队任务,为朱毛井冈山会师打下了基础;第二次领受毛泽东作出的改造绿林农民武装任务,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贡献;第三次领受毛泽东率部转战迎接朱德上井冈任务,两位伟人会师井冈开创革命新纪元;第四次领受毛泽东改造起义部队和迎接起义部队任务,为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巩固壮大竭尽全力。[12]

二、人物群体的研究

(一)知识分子群体研究

朱荣兰(2009)还根据现有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大学生共有16人。如北京中法大学的陈毅,山东青岛大学及武昌中山大学的罗荣桓,北京大学的李却非、伍中豪、邝鄘、谭衷,北京师范大学的邓贞谦,上海复旦大学的游雪程等。井冈山时期这些人都曾担任过重要的领导职务,为井冈山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16人中,除陈毅、罗荣桓2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元帅军衔外,其余14人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3]

朱荣兰(2010)指出,参加井冈山斗争的人员数以万计,但起核心作用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精英群体。据现有资料考证,参加井冈山斗争的知识分子共有226人(不计重名),其中留学生7人,大学生17人,中专生78人,中学生70人,初小文化12人,军校毕业生99人。这些知识分子见多识广,既知晓革命理论,又有一定的革命斗争经验,因而他们在井冈山根据地党的建设、军事斗争、政权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贡献,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4]

(二)军校毕业生群体研究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队伍中活跃着一批军校毕业生,其中黄埔军校生最为引人注目,有人对这个群体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王旭宽(2008)根据现有史料进行考证,发现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官兵中,可以确定的黄埔军校生就有41人,他们是卢德铭、张子清、余洒度、苏先俊、伍中豪、徐彦刚、陈浩、陈毅安、张宗逊、谭希林、陈龙鹤(朝鲜人)、范树德等。其中: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共20人;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的部队,共19人;平江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转战到井冈山的红五军部队,有2人。他们中有半数以上血染沙场,也有不少叛逃的。解放后幸存的有8人,1955年,林彪、杨至成、张宗逊等人被授予了中将以上军衔。[15]

(三)绿林群体研究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绿林武装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他们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容忽视。当时比较重要的绿林好汉有:范山阳、朱孔阳、唐光耀、罗冬生、杨佐山、胡亚春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袁文才和王佐,而且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集中在这两人身上。

曾广炆(1997)认为袁王对井冈山斗争的贡献有四个方面:一、奔袭永新,粉碎“围剿”;二、喜迎红军,茅坪安家;三、驰骋井冈山,坚守根据地;四、坚持游击战,转战湘粤赣。[16]专家们基本达成共识,袁王事件是由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如胡龙生(2005)指出,土、客籍矛盾激化是袁、王被杀的最主要原因,中共六大《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为杀袁、王提供了政策依据,湘赣边界特委的错误认识和处理使袁、王被杀成为必然。同时,袁、王自身的缺点错误也是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红五军在处理袁、王问题上也负有一定的责任。[17]

(四)女性群体研究

近年来,井冈山时期的女性群体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她们的特殊作用正被更多的学者所关注。李蕊珍(1995)指出,井冈山的革命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同志,她们有的是妙龄少女,有的已是久经沙场的地方干部,也有的是来自师范学校的知识女性。她们舍弃温馨的家庭,跋山涉水,与男同志一样,叱咤风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奉献自己的青春、爱情、孩子甚至生命,为我们永远矗立起一座不可磨灭的历史丰碑。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无私奉献的贺子珍,把儿子寄托农家的曾志,双枪女将伍若兰,年轻红军宣传员彭儒等。[18]

林蓉(2008)还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女干部的特性进行了归纳,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道路转变的革命背景下,广大农村妇女尤其是妇女干部在党的动员和领导下,积极追求自身合法权益和自身解放,在革命中表现出了“坚强的革命性”、“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完备的人格独立性”三种显著特性,并贯穿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全过程,从而推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妇女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步伐。[19]

(五)工人群体研究

井冈山时期红军的一支重要的兵源就是工人,也有人关注到了这个群体。唐海英(2013)指出,水口山工人是井冈山时期的重要武装力量之一,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水口山武装起义是秋收暴动后我党发动的比较有影响的武装起义之一。这次起义策应了湘南暴动,而后起义部队800余人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时,这支武装被编为军部直属的特务营,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特务营,也是后来中央警备团的前身。水口山工人参加了井冈山多次知名的战斗,身怀技术的水口山工人还组建了军械所,修造武器,创办了我军最早的兵工厂,起义领导人宋乔生也成长为边界重要的领导人。[20]

(六)农民群体研究

井冈山的革命队伍中有一支万安农民武装。有学者(王阿寿,2007)进行了历史考证,江西万安县的革命斗争基础较好,活动很有特色,尤其是1927年底至1928年初的万安暴动震惊中外。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陈毅率领红四军第28团第3营于农历七月底来到万安县罗塘乡发动群众,为配合攻打万安县城做准备。后来跟随陈毅来到井冈山的有八十多个农民,其中包括康克清同志。在朱德同志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万安赤卫队,由游必安同志任队长。[21]

三、特殊人物的研究

(一)牺牲和被错杀的烈士

苗体君、窦春芳(2008)对王尔琢进行了研究,他是黄埔一期学生,毕业后留校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被周恩来视为最得意的学生。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后随朱德上井冈山,是朱、毛红军的参谋长兼28团团长,被称为“飞兵团长”,多次率部粉碎国民党军的军事“进剿”。一次,部下袁崇全叛逃,他在追击的途中,被袁枪杀,年仅25岁。后来毛泽东和陈毅为其撰写挽联,他的团长职务由林彪接任。[22]

宛希先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被称为毛泽东的左膀右臂,在政治上进行辅佐,后来被自己的同志错杀。肖小华(2010)对宛希先被错杀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永新县委妇女部长龙家衡之死是直接原因,他的工作方式方法不被群众接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卷入土客籍矛盾是他被错杀的根本原因。宛希先之死留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历史教训,同时也启迪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团结,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23]

(二)投靠革命队伍和脱离革命队伍的人物

经过革命的大浪淘沙,在困难面前有的人加入了革命队伍,比如毕占云(金青禾,2011)。1928年10月中旬,在湘敌驻桂东的阎仲儒部担任营长的毕占云,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带着126人投入红军,编为特务营,并担任营长。1928年10月,毕占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功勋卓著,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24]

同时,在革命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革命意志不坚定,对革命前途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贪生怕死,贪图享受,从而走上叛变投敌的道路,其中就包含15位曾经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高级指挥员,如龚楚、余洒度、苏先俊、袁崇全、杨岳彬、龙普霖、旷朱权、彭祜、郭炳生、陈宗实等(朱荣兰,2009)。这些叛变事件虽然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只是极个别现象,却使革命事业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过损失。[25]

(三)国民党军事将领和地方反动士绅

国民党军事将领中,范石生的作用比较特殊,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郭军宁(2012)经过研究发现,国民党上将范石生对共产党有着深厚感情,在大革命失败后与朱德建立起来了武装反抗蒋介石的统一战线,朱德的部队也得到了军事物资给养。范石生还做了三件对共产党有益的事情,任由朱德在当地联络和发展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暴动的准备;任由朱德在仁化、曲江等县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任由朱德率部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甚至准备和朱德公开树起反对蒋介石的大旗。最后在蒋介石发觉后,他甘冒风险让朱德的部队安全离开。之后,他还信守承诺继续与朱德领导的红军保持统一战线。[26]

1949年8月,毛泽东给在吉安剿匪的部队下令,一定要活捉肖家壁。经过专家(左家法,2007)研究,发现他是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遭遇的第一只拦路虎。此人罪行滔天,罄竹难书。1927年10月,毛泽东遂川大汾劫难就是遭到了他为团首的靖卫团的突袭,结果7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他之后曾疯狂地四处袭扰红军和游击队,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他对井冈山群众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烧杀和掠夺。肖家壁为害一方达20多年,终于在1949年9月28日拂晓被解放军活捉,受到人民的公审后予以枪毙。[27]

四、人物的其他相关问题

(一)井冈山籍的开国将军

从1955年到1965年,在全国被授予将帅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有56人,约占总人数的3%,然而只有一位井冈山籍的开国将军。孙伟(2011)指出了背后的原因所在,即与井冈山的地理位置有关,地处偏隅、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农业经济相对落后,难以产生大量的兵源和有文化的高级将领;与当时的《井冈山土地法》有一些关系,规定没收地主的田地后归公,属于苏维埃政府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导致当地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并不太高;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井冈山人民一段时间都被蒙蔽了,不再相信红军了,此后也没有什么人参加过共产党的队伍了。作为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沦入敌手达19年之久,直到1949年8月才由前身为朱毛红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八军的部队收复。[28]

(二)从井冈山走出的高级领导

据统计,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在建国后担任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共计22位,其中有三位省委第一书记,而且还来自井冈山脚下的同一个县,即被称为将军县的“永新县”(尹纬斌,2005)。他们分别是: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王恩茂,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张国华,中共浙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在同一时期,同一个县走出三个省委第一书记,可谓史无前例。[29]

(三)魂归井冈山的革命英烈

肖小华(2010)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满足一些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老战士的遗愿,井冈山人民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原宁冈县砻市镇)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茨坪镇)专门安放他们的骨灰。安息于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有:宋任穷、何长工(夫人尹清平)、王辉球、陈云中、张令彬、欧阳毅、贺敏学、温玉成、段子英等。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现已安放了20人的骨灰(遗骨),迁葬了4位革命英烈。他们是陈毅、谭震林、滕代远、杨得志、朱良才(夫人李开芬)、陈士榘、谭甫仁、杨梅生、陈正人、刘型、谢中光(夫人杨俐)、龙振彪、左叶、江燮元、肖元礼、赖春风、刘子云(夫人潘家珍)、匡斌、陈毅安(夫人李志强)、宛希先、袁文才、王尔琢等。曾志的骨灰也埋葬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旁。[30]

五、研究不足及有待拓展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总体来看,井冈山斗争时期历史人物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毛泽东、朱德等主要领导人,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随着近年来研究氛围的宽松,新档案史料的不断挖掘和披露,加上其他学科对党史的冲击和融通,研究的禁区越来越少,研究的视野也越来越开放,这为学者们继续在这个领域耕耘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对主要人物的研究。除了对毛泽东的研究比较成熟外,其他主要人物都还有继续挖掘的空间。如陈毅在井冈山时期的政治工作,滕代远对井冈山斗争的贡献等。

二是人物的拓展。除了主要历史人物外,一些次要人物也应逐渐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以了解他们对六县一山根据地的创建贡献,对井冈山斗争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如陈正人、刘仁堪、龙超清等。

三是加强对各类人物群体的研究。通过对包括下层民众在内的人物群体而不仅是个体的研究,透视当年井冈山的社会转型与变迁,总结革命发展的群体效应。

四是注重对国民党重要人物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国民党高层对井冈山的态度变化及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影响,如蒋介石、朱培德、何键等。

五是应引入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运用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知识,对人物及群体进行全方位研究,对人物的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研究等。

[1]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2).

[2]夏道汉等.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开拓井冈山道路的启示[J].求实,1993(1).

[3]都培炎.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4).

[4]庹平.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朱德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J].党的文献,2014(1).

[5]梅黎明.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J].中共党史研究,2013(12).

[6]肖子华,陈钢.试论秋收起义前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变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

[7]王玉顺.毛泽东“上山”思想探析[J].中共党史研究,1997(3).

[8]孙伟.试析毛泽东的下山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

[9]曹英.从秋收暴动到长征会师——毛泽东军事领袖地位的确立述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1).

[10]胡和勤.试论朱德的游击战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

[11]何小文.井冈山时期周恩来鼎力支持毛泽东[J].党史博采(纪实),2012(10).

[12]良驹.何长工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难忘岁月[J].党史纵横,2009(3).

[13]朱荣兰.为革命献身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学生们[J].党史纵览,2009(11).

[14]朱荣兰.试析知识分子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5).

[15]王旭宽.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黄埔军校生[J].党史博览,2008(6).

[16]曾广炆.袁文才、王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贡献[J].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3).

[17]胡龙生.对错杀袁文才、王佐事件的再评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3).

[18]李蕊珍.井冈山上的著名红军女战士[J].上海党史研究,1995(2).

[19]林蓉,韩巍巍.浅析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女干部的特性[J].党史文苑,2008(14).

[20]唐海英.水口山工人与井冈山斗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2).

[21]王阿寿.“万安八十个农民上井冈”始末[J].党史文苑,2007(19).

[22]苗体君,窦春芳.红军参谋长王尔琢的悲壮人生[J].党史纵横,2008(4).

[23]肖小华.宛希先被错杀的原因及历史教训[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4]金青禾.毕占云起义上井冈[J].四川统一战线,2011(11).

[25]朱荣兰.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叛徒[J].中学历史教学,2009(9).

[26]郭军宁.范石生与朱德的统一战线[J].军事历史研究,2012(3).

[27]左家法.毛泽东指示:一定要活捉肖家璧[J].广东党史,2007(1).

[28]孙伟.为什么只有一位井冈山籍的开国将军?[J].炎黄春秋,2011(9).

[29]尹纬斌.从井冈山走出来的三位省委第一书记[J].党史文苑,2005(5).

[30]肖小华.魂归井冈的英烈们[J].世纪桥,2010(24).

猜你喜欢

朱德井冈山斗争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井冈山抒怀
七绝 井冈山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