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热点

2014-02-03

中国民政 2014年2期
关键词:灾情养老

媒体热点

★ 89岁老母雨夜被儿子赶出家门

★ 雾霾首次纳入自然灾情 道理通过辩论而清晰

“雾霾”在2013年成为年度关键词,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2013年自然灾情,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这则消息马上引发了媒体和网友的热议。

争论最激烈的莫过于雾霾到底算“天灾”还是“人祸”。不少媒体、网友甚至环保工作者对这次“将雾霾天气纳入自然灾情”产生了质疑和担忧。《法制日报》刊登了一位环保工作者的文章“没有责任的认同治理只能是空谈”。文章认为“信号传递出的是对雾霾形成原因的彻底颠覆。这次对雾霾的归属界定,有关部门有避重就轻之嫌,虽然肯定了其危害性,但只侧重于‘雾’的‘自然不可逆性’,而忽视‘霾’的‘人为污染成因’,会对公众产生误导—雾霾是‘天灾’。既是天灾,还可能导致有的地方政府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对治霾责任推诿扯皮。”《南方都市报》也发表评论文章《雾霾纳入“自然灾情”缘何惹忧虑》称,“自然灾情”这一认定在客观上恐怕不利于预防,因为它不利于界定责任,从语义上看,“自然灾情”意味着太多不确定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看天说话,人力的影响有限。这显然与客观事实相背离,当前的雾霾天气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能源结构不合理,官员的政绩冲动,“唯GDP”的发展观等,向来被视为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自然灾情”不能反映上述客观事实,相反它颠覆了这一认知,甚至可能为卸责提供便利。可以想象,一旦“自然灾情”这一说法反复出现在雾霾的公共话语中,雾霾常态化将被视为理所当然。

以上两篇文章颇具代表性,所担忧的也不无道理,但都存在一个相同的误区,即对“自然灾害”的概念没有全面的认识。有学者评论认为,许多人认为雾霾就是人祸,而非自然界的灾害,这种认识有些片面。实际上,自然灾害的定义是:“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可见雾霾天气像洪涝、酸雨、沙尘暴一样,应该属于一种自然灾害。

通过这次舆论辩论,如果我们可以清晰而完整地统一对“自然灾害”的理解,那么任何以“自然灾难”为借口的推诿责任将不再成立。这样既可以消除很多人的质疑和顾虑,也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争论自然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争论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目光放到归类后的价值上。有不少网友认为,雾霾问题上升到国家高度,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得为这一问题买单。环境是大家的环境,谁都逃不了干系。中国质量监控网评论认为,是谁打开了雾霾肆虐的潘多拉盒子?答案是我们自己。我们在抱怨自己是污染受害者的同时,也要明白每个人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对于普通人来说,少扔些垃圾少放爆竹;有车族少开几次车;老板管好企业的烟囱;官员则要看淡点“雾霾”相伴的GDP。东方网认为,把雾霾天气纳入自然灾情,与汛情、旱情甚至台风地震一样,同监测、同预报,从而提高人们对雾霾危害的认识,有利于防控雾霾和减少损失。对于治理雾霾不力的,可作为救灾不力论处。

★ 养老地产成考核指标 养老地产爆发式增长存疑

2013年,养老事业牵动全体国民的心,从延迟退休到以房养老,凡是与养老相关的政策或举措都会引起舆论的热议。2014年1月初,《证券日报》报道“多地政府直接将养老地产招商作为今年考核地方政府引资部门政绩的一项指标”,消息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以《2014年养老政策着重落地 养老地产或爆发式增长》为题发表观点认为,2013年是养老地产利好政策频出、产业市场迅速崛起的一年。随着各项养老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新项目的不断投入市场,2014年将成为整个行业爆发式生长的一年。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也在《中华工商时报》上发表观点认为,2013年已成为养老地产的元年。2014—2016年将成为中国养老地产的重要发展时机,在市场机会与房企转型的推动下,预计2014—2016年将成为中国养老地产的“爆发期”。

虽然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养老地产的招商工作被纳入考核体系表明了各地政府对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视并对养老地产的前景表示乐观,但是养老地产发展工作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实际问题。

首当其冲的还是招商的难度。据《证券日报》记者分析,地方政府偏好大型险企的参与但靠养老招牌引资并不容易。以北京为例,早在2013年4月初,北京市政府就已将事先设定的100公顷、共计7块养老设施用地指标下放给了北京市各区县,并由各区县自行推动。然而该100公顷养老设施用地指标最终未能落地,而是仅仅出让了1块(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每平方米800多元的楼面价获得了首块养老用地),余下6块养老综合用地并未出让。某险企人士就表示,保险机构找地通常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行考核,对人口的购买力、消费能力、老龄化程度等各个因素进行考核,尤为关键的是当地政府的补贴力度,以及后续的床位补贴扶持力度等。由此可见,政府虽然伸出了橄榄枝,大型险企参与养老地产的态度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让大型险企犹豫不前的主要因素还是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房企难抵养老地产诱人前景盈利模式仍待解”表示了担忧,文章认为,经过5年探索,养老地产如何盈利还是让涉足者们困惑不已。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洲联集团总裁赵云伟认为,当前的养老地产是“丛林中的探索”,呼声高亢,但对养老地产的清晰定位远未完成,先行者只能慢慢摸索。汉嘉地产顾问董笑虎认为,养老地产如果要实现盈利,就必须提高管理档次,面向“生活独立、财务独立、新消费理念”的老人客户,否则长期运营必然会遇到困难。

“盈利模式”面临最大的难题还不是资金的问题。保利、万科相关项目负责人均曾经向媒体表示,养老地产项目在关于适老化的设计建设方面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后期的医疗、护理等服务配套还跟不上,这已成为众多养老地产的一大软肋。养老产业既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也不是纯粹的医疗保健,而是整合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医疗、保险、服务等各个层面资源的系统工程。新华网评论认为,不管是住宅地产还是商业地产,销售之后的物业运营都是开发商的短板。而养老地产跟医疗有关,其服务水平要求更高更专业。养老地产如果不能从后期服务上体现出独特之处,那么跟普通的机构养老没有区别,雷同化的服务势必会让养老地产难养老。

分析表明,养老地产想要爆发式增长还需要在关键问题上创新思路、寻找对策。当然,将养老地产纳入考核指标已经表明了政府想要解决一切难题的决心和态度。

★ 89岁老母雨夜被儿子赶出家门中国式养老需要新思维

中国式离婚、中国式过马路……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中国式问题不断的引发全社会讨论。中国式养老可能是2013年最能引起人关注的话题之一。一月初,《华西都市报》一则“89岁老人大雨夜被儿子赶出家门 摸黑躲废屋哭到天亮”的新闻再次刺痛了读者的心。从舆论的反映来看,各大主流媒体均全文转载了这条消息,但是评论很少。网友评论相对激烈,在凤凰网,短短几天就有2万多人参与并有1万余条的评论。舆论的主流还是对老人的同情、对子女不孝的谴责以及对法律介入的呼吁。这些舆论无疑都有正确性,但作为民政工作者,我们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

仔细阅读《华西都市报》的原文,我们可以知道政府相关部门做过如下工作:10多年前房子被征用时有赔偿款;现在住的房子是政府在10多年前通过资助2000元修建的;村委会“破例”为老人办了低保;民政部门也曾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了赡养问题。整体上看民政等相关部门从住房、赔偿款、低保、法律援助等方面已经做得很到位了,已经尽到了“兜底”的责任。那么为什么还是发生不赡养老人的悲剧呢?从事件本身,我们可以看出老人放弃了住房、经济的权利和子女对赡养义务的漠视是主要因素。因此,近期有专家学者开始呼吁,不能把养老问题先推给政府、全推给社会。

赡养老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赡养老人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近些年来,随着民政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对养老问题的讨论多集中在政府职能上,因此人们遇到问题往往先想到政府的职责,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主体—老人自身及子女。以本事件为例,老人住房政府是帮助资助修建的,因此产权是明确的,老人住房是有保障的;老人有拆迁补偿款以及低保,经济上是有一定保障的;前期已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了赡养问题,所以法律上也有保障的。如果当事人不维护好自己的居住权、财产权,法律不能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有威慑或约束力量,民政工作法规再完备,政策再完善,措施再细致,老有所养还是不能实现。

因此,中国式养老需要新思维,即应该如何加强老年人的财产管理能力和借助法律维权的意识,司法系统如何加大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的教育和处罚等,从而减少不赡养老人事件的发生。

★ 雾霾首次纳入自然灾情

★ 养老地产成考核指标

猜你喜欢

灾情养老
盐城市夯实灾害灾情管理基础
养老生活
A dataset of Ya’an Earthquake based on social media
“灾情”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基于移动终端的12322地震灾情上报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