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精要
2014-02-03
观点精要
民政工作改革创新要坚持三个原则
江苏省民政厅赵凯 杨建东认为,民政号称小政府,其本质就是通过政府财政收入的二次分配,来保障我们社会中最可爱的人、最可怜的人和最困难的人基本生活水平,减少社会贫富差距,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民政工作的方式和保障的思路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的模式,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保障能力与保障对象的需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民政工作转型升级也势在必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民政工作的改革创新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化原则。新时期民政工作改革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树立市场意识,能交给市场管理社会福利保障职能就回归市场。如养老保障问题,民政养老工作不能再延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各级敬老院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上,而要从根本上转变工作思路,主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加强养老行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养老行业市场活动监管,推动和培养养老市场,一个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和严格管理的养老市场才是未来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之路。二是坚持社会化原则。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以社会保障为核心,以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对所有的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实行保障的各项措施及制度安排的总和。民政所涉及的社会保障仅仅是整个社会保障的一小部分,即特殊的社会保障,未来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险体系,民政所涉及的社会保障发展的方向不是与整个社会保险争夺份额,而是缩小保障范围,实施“小而精”的战略。因此,坚持社会化保障原则就是梳理民政业务,剥离非核心业务,保留核心业务,突出民政特色,即将民政业务中专业性较强自己不好管而其他政府部门可以管好的业务交给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管理,自己只负责最基础部门的工作。比如,前边提到儿童大病救助问题,以及优抚工作中优抚对象的医疗、住房保障工作,完全可以由教育和住房保障部门专业化管理,优抚对象的精神抚慰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由各类社会组织专业化实施。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优抚对象身份的确定、基本情况的掌握和参与优待优惠标准的制定上。三是坚持专业化原则。民政改革不是简单的业务重组和机构的增减,也不是简单粗放地建立几个保障体系,而是要走专业化道路,实现核心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彻底改变人们心目中民政工作就是发发钱的印象,不仅要保障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怜的人、最困难的人的基本生存权,更要重视他们的发展权,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规制职业乞讨应引入社会工作方法
山东省嘉祥县民政局李春杰认为,职业乞讨行为给社会造成很大伤害,特别是对流浪儿童的伤害更大,应该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规制职业乞讨,保护流浪儿童。(一)设立救助站社工岗位,实施预防性早起干预。在救助站内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和外展工作岗位,运用社工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接待咨询、管理服务、甄别核对和转介服务,对问题家庭潜在的问题人员积极进行早期预防干预,源头遏制职业乞讨群体增加的可能性。(二)借助人本主义互动模式,解救被胁迫流浪乞讨者。通过同感、真诚、尊重、无条件接纳等社工价值与流浪被胁迫儿童取得信任关系,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深度追溯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感受,用表情、语气、目光关爱等深层次交流,通过物质帮助、法律援助和心理辅导等帮助受胁迫流浪者走出困境。可通过个案与小组工作方法,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相信他们自身的能力,相信他们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三)利用理性情绪、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矫治职业乞讨行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和认知行为治疗都是个案工作方法,理性情绪治疗以人本主义为基础,运用非理性信念检查技巧,让职业乞讨者认识到自己不理性的生活方法,学会理性的生活方式,帮助适应社会生活;运用认知重塑帮助职业乞讨者辨认错误的认知,帮助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对于已经得到救助的被拐儿童,处理他们所遭遇的愤怒或压力情境,通过引发动机的技术、示范学习、操作与刺激控制、认知重组与自我教导训练、社会支持网络及社交训练等帮助走出阴影,适应社会生活。(四)通过优势视角、增强权能理论,帮助职业乞讨者。帮助职业乞讨者认识到自身还有很多其他的潜力和技能,协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权利和能力,帮助引导正规需求申诉渠道,帮助提高自身尊严与价值,提高社会认同。(五)社区协作,提供支持性救助。发挥社区连接政府、市场、市民等各种资源的功能,形成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救助网络。例如,社区劝导系统、流浪乞讨者档案管理系统及流浪信用评估系统等,通过社工介入达到唤起职业乞讨者的社会情感、自我认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协作宣传职业乞讨危害,保护弱势群体利益,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的着力点
景宁县老龄办刘少林认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需要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养老服务网点社会信誉星级评定机制;建立服务质量跟踪和服务效应评估机制;各级通过培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逐步改善硬件设施,为居家养老人员重点是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开辟 “一键通”老年紧急援助呼叫系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接到呼叫后,即可委派服务人员及时为其提供服务。三是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根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需求设立助餐、助洁、助医、助行、代购代办、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健身运动等服务。根据老年人或家属委托,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织医生上门,为服务对象提供按摩、测血压、测体温、提醒吃药、肢体康复服务,有条件的社区或乡镇还集中老人在固定场所进行康复护理。四是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学习如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养老设施的经营与管理、护理专业等课程,增长居家养老知识和才能;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和督查约束机制。五是建立居家养老老人档案,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形成服务层次不同、服务内容有别、服务形式多样的因人而需的服务工作机制。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照料,更要在精神上给予慰藉;不仅要重视政府埋单对象的无偿服务,也要重视为老年人提供低偿、有偿服务,还要依托现代信息平台,建立数据库及紧急救助等体系。
对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更多的是责任
江西省铜鼓县烈士陵园王金 胡平认为,对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更多的是责任。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已经实施了十多年,民政及相关实施救助的单位依据《救助管理办法》在工作的开展中摸索出了一些可贵的经验,救助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仍需要多方强化措施继续完善:其一,各级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在资金、人力等方面解决救助管理工作部门和人员遇到的困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得以高效、有序地开展救助工作。其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涉及到民政、医疗、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缺少任一部门的配合,都将给救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民政出钱出力,公安涉及户籍信息及引导护送等方面工作,新闻媒体的正面报道能传递救助管理工作正能量,公安与新闻媒体的合作还能对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思想工作,从源头上对救助管理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其余的部门也能或多或少为救助管理工作的完善发挥作用。部门联动协作顺畅,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才能顺畅。其三,出台相应的问责制。对在开展救助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不作为的现象,因工作疏忽造成事故发生的,一定要进行问责,并加大惩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震慑那些玩忽职守、在工作中三心二意的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才能防止因怕担责而把患有重病的救助对象遣送等事件发生,才能促使救助单位对待被救助对象持有一种高度负责之心,才能不但能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更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救助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地得到完善。
深化改革应从基层做起
云南省施甸县民政局尹志鹏认为,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县级民政部门处于政策贯彻落实的第一线,改革绝不意味着可以开政策的口子,而是要准确把握和严格执行中央以及省、市规定,在民政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做出有益探索,创新工作方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一是规范婚姻登记,鉴于县乡之间道路交通网络逐步完善,群众出行更加快捷便利,将乡镇民政办的婚姻登记业务全部集中在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大厅办理,在提高婚姻登记服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减轻乡镇民政部门的工作负担,全力投入到业务更为繁重、矛盾最为突出的社会救助、优抚安置、老龄等工作中去;二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除对群众来信及时入户回复外,由分管领导和业务股室利用贫困走访、灾情调查、挂钩帮扶等机会深入民政服务对象家中进行走访,详细了解家庭情况,根据相关政策予以答复和解决,如根据政策规定确实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三是探索建立民政局低保审核中心,对各乡镇上报的低保人员资格进行集中审核,避免少数村组违规操作、乡镇民政办出于长期业务合作考虑不能管也不敢管的局面发生,坚决遏制人情保、关系保、抓阄保的不正之风,实现“应保尽保”;四是以养老服务中心、县中心敬老院为主体,建立健全集生活照料、健康护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老年人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籍、临终关怀等多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