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新拓展

2014-02-02袁国立

科技致富向导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袁国立

【摘 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新拓展,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视域上生态思维路径的开启,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另一种诠释方式,并提供了立足现实的理论特质的指向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价值;新拓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要全面推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一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1.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视域上生态思维路径的开启

生态文明已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们自身都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作为反思物质文明并体现人们生产实践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的形态,必然是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动力来自于其内在的各个系统、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并促进三者之间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从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理论渊源来看,德国学者E?海克尔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其后,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人类新的价值指向不断得到发展、丰富与完善,逐渐从单一的生态环境领域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诸如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生态文化观、生态伦理观等。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一直就存在深刻、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念价值和思想,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时,他以人、社会、自然为内容,从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表述了人、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并且具有很大的前瞻性。

2.生态文明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另一诠释方式

2.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破坏生态文明、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这种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更甚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利己的国际秩序。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利用全球化加快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诸如通过资金技术援助、贸易义务、教育、债务削减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关键议题,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相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人、社会、自然以及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的观念,马克思主义给出着科学、全面的观点。自然是包括人的自然和人以外的自然的一切存在物的总和,自然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一切意识和意志而独自存在的,但是只有运用社会的范畴,涉及自然的陈述才能定型、才能适用,也就是说没有人为支配自然而努力奋斗就说不上自然规律的概念,自然的社会烙印和自然的独立性构成是统一的。换言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在于它跟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紧密相联系,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人、社会、自然的本身内涵作为逻辑起点,来研究生态系统、环境问题,以及科技负影响、现代理性主义問题,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2.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原则

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包含了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共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不断发展并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生态文明包含了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尊重和爱护自然,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在对待自然上,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这种社会生产实践“将合理地调解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它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人、社会、自然的命题归根结底都要从人的社会性来解决,这种社会性决定着社会的质量和方向;这样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良性循环的社会,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的局面。

3.生态文明提供了立足现实的理论特质的指向性

3.1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毛泽东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指出,“对客观必然规律不认识而受它支配,使自己成为客观外界的奴隶,直至现在以及将来,乃至无穷,都在所难免。”因此可以说“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注重利用自然资源,诸如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等等。邓小平在他的著述、谈话和实践中主要侧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思想。他认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要看到“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他认为“至于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江泽民认为,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同时,他指出经济发展,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满足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胡锦涛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探索奠定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

3.2是生态伦理价值观的转变

首先要扬弃西方传统哲学的那些观点。这种观点是从人统治自然的工业文明逻辑出发构建的哲学思想,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是理性存在物,因而才有内在价值,并作为主体可以获得伦理关怀;而生命和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是不能讲道德的,道德只能对人讲,它们没有资格去获得伦理关怀的。在这里,就要从观念上、价值上解决“人的物化与异化、技术世界对人的统治、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遗忘”等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3.3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和人类本身的和谐是理想社会的两大基本特征。在社会发展中,一方面,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差,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继续存在等,都给了我们社会发展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形势。那么要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既要发挥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下转第284页)(上接第279页)用,又要严格要求实践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规律;要以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价值导向,深刻认识并能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处理好以下关系: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物质财富和生活质量的关系,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等;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

4.结语

从人类文明發展阶段来看,文明的转型都关联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迎接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发展,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生态文明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对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注重经济人理性、技术理性,强调抽象理性和经验理性的反思。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王永章.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

[2]张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文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

[3]都培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视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