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考论(下)
2014-02-02李俨
李 俨
浅绛彩瓷考论(下)
李 俨
(续接上期)
五、同治:早期的雅瓷与作者
以现时所见资料来看,最早的具有确实纪年的作品,是同治四年程门所作的四件雅瓷,并且都是浅绛彩,而不是墨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乙丑(同治4年)暮春”程门(时年44岁)所作的浅绛彩仕女与花鸟瓷板(见《广州文物总店藏瓷板画》)。当时程门写这两件作品的动机,是应“小仙明府索写仕女”而作。其后按年可稽的是:同治6年,仅见胡夔(时年75岁)“画于昌江官廨”的墨彩尊,未见他人同年作品传世;同治7年,仅见“道诚敬赠”墨彩兰石花口茶盘(疑是程友石之作);同治8年,开始出现程友石、卅六峰人作品(皆为墨彩),以及“子和主人玩赏”墨梅瓷板(疑是张锡祜之作);同治9年,开始出现金品卿、李子商(时年53岁)、杨芝泉、汪介眉(时年28岁)、俞芝恬作品(皆为墨彩);同治10年,开始出现俞子明、黎碧珊作品;同治11年,开始出现小柳、程言、汪章作品;同治12年,开始出现王少维(时年56岁)、聖宇、程玉庭、谭寅阶、方作材、玉堂、荫堂作品;同治13年,开始出现少轩、任焕章、张锡祜、程南山、贾晋(月舫)作品。
以上同治时期的雅瓷,其绘画品种只有浅绛彩和墨彩两种,未见有青花、金彩、蓝彩等其它品种。器物种类多为瓷板、笔筒、帽筒、茶壶、温酒壶,罕见的则为方瓶、尊及鼻烟壶。根据上述史料加以考辨,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第一,同治时期的雅瓷,无论其绘画品种还是器物种类以及作者数量、作品数量,都远远不及光绪时期。其中,除了程门同治四年作品之外,任何其他人作品不但都出现于同治六年以后,而且连续四年都是墨彩,而未见浅绛彩,这无疑为雅瓷创制于程门提供了有力证据。而同时我们又看到,最初雅瓷应是民窑作品,直到同治六年以后,雅瓷才在官窑中出现——因为御窑厂毁于咸丰五年,重建于同治五年。值得注意的是,程门同治四年的作品绝非商品,纯是文友之间的酬唱之作;而同治六年或之后的作品,虽然也有不少酬唱与题赠之作,但绝大多数都是从官窑中定制而来的商品。
图4-1
图4-2
第二,其中可推知当时作者年龄的有:胡夔75岁、王少维56岁、李子商53岁、程门44岁、汪介眉28岁。可见他们的年龄差距很大,显然是老中青三代人。
另外,根据程言为程门之子,以及俞子明作品的起止年限为同治十年至民国六年,汪章则是同治十一年至光绪三十一年,可知程言、俞子明、汪章三人与汪介眉一样,都应该属于青年一代。
第三,其中金品卿、汪介眉、程言、俞子明、汪章、程南山诸人的早期雅瓷,其书画显而易见的都尚未完全成熟,可见他们尚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因此,他们此时可称之为雅瓷学生。其中成绩最好、进步最快的,唯独金品卿一人。例如金品卿同治九年的墨彩四爱图人物方瓶,他只是负责绘画,而题诗及落款均由他人代笔。这件作品的书法与绘画水平,有天壤之别,大概此时金品卿的书法并不好,所以连他本人的落款都由他人代劳。但是,金品卿真无愧是官窑中的魁首,经过三四年的雅瓷学习,我们再看他同治十三年的红梅镂空帽筒,可谓诗书画印绝佳,不但是雅瓷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文人画中的典范之作。可见几年之间,就成绩惊人。(从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年,曾有四件作品署有“品卿金诰学画”字样)
第四,其中唯有程门、胡夔二人见于县志记载。可见其在晚清画坛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皖南、景德镇一带,颇有名望;其他人,除了程门之子程言见于县志记载以外,都名不见经传。
胡夔,工画山水、人物、花鸟及牛,安徽歙县人。他是雅瓷中唯一辈分最高的新安著名画家,直到晚年75岁才开始绘瓷,因而雅瓷作品并不多,流传下来的也只有一件75岁的绘瓷作品。他的传世作品多见于国画,81岁和84岁时,还有国画作品传世。由他“画于昌江官廨南窗之下”的绘瓷作品来看,可断定他应是官窑当时特别延聘的文人画家,主要为官窑培养雅瓷画工。
图5-1
程门,字雪笠,号笠道人,安徽黟县人。他本是个“咸同时名噪大江南北”的新安画家,曾游艺于江浙之间的嘉定一带,以才气被张鸣柯赏识,写进他著的《寒松阁谈艺琐录》里。程门不仅“画尤精妙绝伦”,还能诗词。中年以后“又擅奇能为绘瓷”,从而名动京师,并且成为雅瓷的开创者和领袖人物。其瓷画作品年限为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五年。程门的学生很多,如他的哲嗣程言、程盈,以及云舫、程万年、汪友棠等人,影响所及,至为深远,后来的汪友棠学生马庆云、何明谷、钱仙槎、周筱松等,都是程门一派的传人。在早期三大家中,程门的伪作也很多,而金、王二人的伪作却十分罕见。由此可见,王少维、金品卿的名声和影响远远小于程门,甚至还远不如后起之秀周友松、任焕章、汪友棠、仙槎等人。
图5-2
第五,其中唯有金品卿、王少维可确定为真正的官窑画师。金品卿,名诰,号新安樵者、黟山樵子,又号松岩外史,安徽黟县人。工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其作品年限为同治九年至光绪十八年。金品卿为人博学多才,很得王凤池(江西地方官员)的赏识。然而奇怪的是,金品卿是“御厂两支笔”之首,也是早期雅瓷三大家之一,但《黟县四志》记载了程门父子及汪友棠、何明谷等人的绘瓷事迹,却没有金品卿的任何记载。这大概是金品卿原本官窑画师出身,并非真正的文人画家的缘故吧?因为旧时文人在提倡文人画方面,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在此背景下,民间艺人和官窑画工,在旧时都是一种贱业,故而被社会轻视。因此,他们几乎名不见经传,尽管雅瓷是文人画风格,名位仍旧卑微。
王少维,名廷佐,号画饼书生,安徽泾县人。工人物、山水、花鸟及猴。其作品年限为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十三年。王少维年轻时候,本是一介书生,后来进入官窑以绘瓷谋生,故号曰画饼书生。由其作品中的“吴人”、“如皋”(见《晚清民间浅绛彩瓷鉴赏》,第16页)等印来看,可知他的祖籍是江苏如皋。王少维与金品卿一样,很得王凤池的赏识,曾多次定制和品评他的雅瓷。今人(原御窑总办后人)有王少维、金品卿为御窑两支笔,并以金品卿为第一笔的传说,是可信的。
王少维参与雅瓷的创作比较晚,始于同治十二年,即从56岁开始,直到70岁为止。据此可知,王少维与文人画家胡夔不同,胡夔是官窑聘请的雅瓷老师,而他却不是,王少维加入雅瓷创作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此时年纪已高,已不太适宜绘制精致的官窑瓷器,所以才改绘雅瓷的。从这一角度来看,金品卿与王少维之间亦有分别。金品卿显然是最先奉命参与雅瓷创作的,他有可能比王少维的年龄小不少,甚至也有比王少维、程门还要晚一辈的可能。从他们存世作品的数目上,似乎也可说明这一点。据笔者统计,王少维存世作品大约有80件左右,金品卿大约170件,程门为310件左右。由此可见,也许是由于金品卿年龄小、精力强,所以他的作品数量是王少维一倍。至于他比程门少了将近一倍,而是因为金品卿为贡瓷画师,自当以绘制官窑贡瓷为主,雅瓷的创作只不过是兼职而已。程门由于不是御用画师,可以不受拘束地进行书画创作,加之程门中年以后又以绘制雅瓷为主,是专门的雅瓷画家,所以其作品自然要比金品卿多得多。
第六,其中杨芝泉、荫堂二人为地方官员。杨芝泉,又名春芳,有多件雅瓷作品传世,但据笔者考证,他应为雅瓷的定制者和持赠人,并非雅瓷的作者(参见拙文《胡夔与芝泉瓷画初探》,《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第6期)。荫堂,又名杨培。有关他的雅瓷,仅见两件:一件是他光绪十年定制的金品卿花鸟瓷板;另一件是同治十二年的鼻烟壶(真伪可疑),上绘墨彩兰草及山水,题款写“王者之香也。癸酉仲夏赠丹臣五弟大人台玩,兄荫堂涂之。”此作书画水平一般,尤其是书法笔力不足,不像是出自官员之笔,而且底足也不自然。
第七,其中俞芝恬、黎碧珊、小柳、方作材、圣宇、玉堂作品最为罕见。俞芝恬作品,仅见一件墨彩《事事如意》水仙盆,款署“同治庚午(9年)花朝,芝恬手制于珠山旅次。”白文印:“之田”(见上海拍卖行有限公司2004年春季拍卖会)。俞芝恬(1821——1861),原名培墩,“字芝恬,亦作芝田,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官乐平知县。工诗、画,尤喜填词,有‘海棠红得可人怜’句,人以俞海棠呼之,著《艺云词》五卷。——《清朝书画家笔录》”黎碧珊,斋号黎云山房,其作品仅见一件同治十年的山水、花鸟方水盂。小柳作品,仅见一件同治十一年的四方温酒壶。可惜的是外壶已失,内壶也只见到两面书法:一面是“忽来一阵催花雨,锦带桥头尽泊船”“一片冰心在玉壶”;另一是“壬申(同治11年)季冬上浣,小柳书”“□府老伯大人清赏,侄圃荪敬赠”。书法优美畅达,似应出自书家之笔。方作材,又名黄峰、朗南,其作仅见同治十二年的行草提壶。他的书法,独具面目,不同寻常,也是一位书法高手。圣宇,仅见一件同治十二年的人物帽筒,书画俱佳,同样是难得一见的雅瓷高手。玉堂作品,也仅见一件同治十二年的仕女茶杯(图4)。不同的是,其作虽然釉彩属于早期的浅绛彩,但画风及底款“大清同治年制”,都源自典型的民窑同光彩。可见玉堂本是一个民窑画工。
图6-1
图6-2
图6-3
第八,其中程友石、张锡祜、卅六峰人出现较早。三人之中,尤以程友石、张锡祜二人之作,清幽雅致,颇有文人画意趣。程友石,原名鋕,又名光鋕,安徽休宁人。其作品底款有:竹溪轩作、友石山房、玉茗山庄、醉月轩制、乐陶陶等。工山水、人物、花鸟,尤其喜画墨彩兰、竹及浅绛彩梅花。他的作品年限为同治八年至光绪十七年。俞子明、周友松、程南山及汪友棠的书法,都曾受其影响。例如:同治十三年和光绪二年,俞子明所作花鸟帽筒和人物瓷板,其书法完全学自程友石而略显笔力不足;光绪二十六年(庚子),汪友棠所写魏体行书,似有出蓝之誉。由于程友石作品出现较早,不但作品雅韵天成,功力深厚,且影响较大,所以他极有可能是官窑礼聘兼授雅瓷的文人画家。张锡祜,能诗善书,工墨梅。他的作品,十分罕见,其作品仅见如下两件:
(1)墨彩瓷板(图5),上题:“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此为金农画梅诗)。时为同治己巳(同治8年)画于景德镇,子和主人赏玩。”押有“几生修到”“晋印”“子和”三印。(疑是张锡祜之作)
(2)墨彩瓷板(图6),上题:“半窗明月影扶疏,客里情怀诗酒娱。他日有缘重到此,梅花再写两三株。同治甲戌(同治13年)秋日定占先生司马大人嘱画并请两正,弟张锡祜。”下押朱文印不辨,压脚印为白文“几生修得到”五个篆字。
张锡祜作品,从诗书画印上看,与金品卿同治十三年所作墨梅盖碗及红梅帽筒,似乎具有一脉相传的渊源关系。虽然二人的风格有所不同,但金品卿此作像是受到张氏影响而蜕变出来的,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张锡祜似乎和胡夔、程友石一样,也应是当时官窑特别延聘兼授雅瓷的文人画家。卅六峰人,原名倪凤。工行书和楷书,其作品年代为同治八年至同治十二年。据笔者考察,他应是题款代笔书家,曾为任焕章代笔(仅见一件);同治九年,曾为李子商墨彩山水笔筒代笔(见《景德镇彩瓷三百年》,第51页)。其它代笔作品,有花鸟、仕女及山水,但都不署绘者款,只署“卅六峰人题”;这些作品虽然是浅绛彩和墨彩,但都是民窑画风,并非文人画。
李古董,字子商。工山水、人物及梅、竹,尤以墨彩为常见。其作品年限为同治九年至光绪十四年。他的早期作品不及程友石、张锡祜深厚,题款除了卅六峰人代笔之外,同治十三年所作的墨彩鹿、猴方壶,则由雷桂芳代笔。据此推断,李子商原本是民窑画师。
六、咸丰:雅瓷的肇始时期
图7-1
图7-2
中国陶瓷绘画,明显深受中国画的影响。尤其是景德镇陶瓷,比如雍正墨彩的产生,必定是受了水墨画的影响。再如自明末以来,民窑瓷画上就出现了诗词、作者款及印章。还有清代官窑督陶官唐英所制的“唐窑”, 也曾出现过诗词、印章。到了咸丰七年,民窑所作的粉彩人物福禄寿图瓷板(见《景德镇彩瓷三百年》,第34页),更是诗、印、年款和署名俱全。这些陶瓷绘画,都是模仿中国画而来。但其数量极少,流行时间不长。而流行时间长、数量最多的,自然是雅瓷。雅瓷虽然年代较晚、形态相仿,但是雅瓷在上述陶瓷发展演进过程中,并不存在着相承相继的渊源关系。两者的根本区别还是不难厘定的,就是前者受文人画的影响,由于仅仅是形态上的模仿与借鉴,所以其形式、外表上与文人画相近;而后者表现的是正宗的文人画,由于在釉彩工艺和绘画方法上的改造与创新,故其瓷画无异于纸绢上的文人画。可见,直到程门浅绛彩的出现,才真正标志了陶瓷文人画的确立和完成。
程门发明浅绛彩,当与程门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观念、时代背景有关。童书业《清初官窑瓷器史上几个问题的研究》载:“因为瓷器上的绘画,无论怎样高明,总有所谓‘匠气’,不入士大夫的眼”(见《中国瓷器史论丛》)。因此,身为当时的著名文人画家程门,为了摒弃瓷器绘画上的所谓“匠气”之弊,也为了突显其身份地位,他自然不会用传统的墨彩和粉彩来表现文人画,必然会对陶瓷绘画进行更深层的雅化来创新与开拓。
除了同治四年之外,直到同治八年,程门作品才再次出现。这是一套程门在南昌所作的山水册页,上有程门索请张鸣珂所作题诗。据此可知,程门发明浅绛彩以后,仅仅作为艺术上的交游酬唱,最初并不打算以画瓷为业,也没有加入官窑的雅瓷创作,而是在南昌进行书画艺术活动。(同治十年,再次出现程门瓷作)
程门同治四年的雅瓷,一共发现了四件,都是浅绛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广州市文物总店所藏的两件仕女、花鸟瓷板(图7)。此作不仅有长篇题款,而且色彩也相当丰富。据此可以判断,它是非常标准而成熟的浅绛彩,显然不是新生物的早期形态。而标准形态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点,从雅瓷品种(浅绛彩和墨彩)出现年代的排序上可以得到证明。
如前所言,程门同治四年的作品,都是浅绛彩;而其他人的作品,从同治六年到同治九年,都是墨彩,而未见有浅绛彩。这充分说明他们或官窑在四年中一直没有掌握浅绛彩的工艺技术,实际上已从侧面反映出浅绛彩的研制十分不易。由此可见,专业的官窑尚且如此,更别说外行者程门了。因此,考虑到程门浅绛彩的创制存在一定的时间,笔者倾向于认为程门浅绛彩的创新开始于咸丰年间,至同治四年浅绛彩的风格已经确立,创制工作基本完成。程门咸丰作品未问世,那是因为数量太少。
总而言之,浅绛彩应该创始于咸丰年间,完成于同治时期。雅瓷的年代,若从同治四年(1865年)起算,算到1935年莲溪陶山水瓷板(见《浅绛彩瓷品鉴》,第201页)为止,至少有七十一年的历史。从晚清雅瓷的整体情况来看,咸丰年间应该视作一个肇始时期,同治则是一个兴起的阶段,到了光绪之后,雅瓷则进入了创作的高潮阶段。由于材料所限,以上说解多为推论,不一定正确,请学者和雅瓷爱好者批评。
[1]梁基永《中国浅绛彩瓷》,文物出版社,2000.03[2]曾美芳《景德镇彩瓷三百年》,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01
[3]陈建欣.穆青.刘正波《浅绛彩瓷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03
[4]智旷《晚清民间浅绛彩瓷赏鉴》,杭州出版社,2004.04
[5]梁基永《中国浅绛彩瓷画赏玩》,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03
[6]刘杨《浅绛彩瓷品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03
[7]徐锦范.熊寰《中国近代名家彩绘瓷画图典》,学林出版社,2005.10
[8]子午源《瓷器上的文人画:晚清民国浅绛彩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04
[9]曹新吾《新派粉彩名家作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09
[10]胡越竣.陈树群《浅绛百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0
[11]《广州市文物总店藏瓷板画》,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09
[12]童书业.史学通《中国陶瓷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0.
[13]《黟县四志》,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