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传统 求新求变——我的龙泉青瓷创作之路

2014-02-02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制瓷龙泉青瓷

张 晞

根植传统 求新求变
——我的龙泉青瓷创作之路

张 晞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今天的龙泉青瓷,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自不必言说,关键在于把握,然挑战却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认直对待。

龙泉青瓷;传统;创新;创作

个人简介

张晞,男,197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制瓷世家,1988年拜民国初就研制龙泉青瓷,为恢复龙泉青瓷作出重大贡献的民间杰出老艺人张高岳先生为师。

经过二十几载的磨练,张晞青瓷工艺日臻完善,精通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各项工序,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作品别具风格,擅长手拉坯,精于雕刻。 2008年获得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首届陶瓷技艺大赛第二名;2009年获得由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举办的中青年现场技艺大赛第一名;2010年5月,受上海世博会邀请,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大舞台为世人演示中国龙泉青瓷的传统制作技艺。近年来,张晞的作品参加全国和省级的各项评比成绩突出,共夺得国家级珍品奖一个,金奖二个,银奖五个,省级精品奖一个,全能一等奖一个,金奖十二个,银奖五个,同时还有多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永久收藏。

张晞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常务理事,2010年7月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0年4月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全国“装饰图案”高级研修班,2012年7月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全国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高研班。

张晞坚持水到渠成,天道酬勤的制瓷作风,必将使他的青瓷艺术人生更加灿烂辉煌……

一、溯源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二、传承仿古

我于1972年出生在浙江龙泉,17岁开始跟随爷爷张高岳(张高岳老人是清末民国初期的制瓷高手,同时也是龙泉青瓷恢复仿古技艺的主要人员之一。)学艺,当时最早的关于龙泉技艺恢复的小组就设在我的老家,我的父亲依稀还可以回想起那时候的情景。

虽然我的父亲没有走上青瓷的道路,但我从小就表现出了制瓷的天赋,以致于后来祖父也愿意把自己的技艺和制陶知识倾囊相授。也许因为这正统的传承,在我的骨子里,坚持传统是他制瓷的宗旨。

从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来看,在每一个年代,它的釉料,器型,刻花都有着一定的特色和讲究,如何从中得到精髓,笔者认为“仿古”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原始的制作方式开始。比如釉料研制,要找到符合的釉色,必须亲自到山上找矿土,然后配料,再用石磨手工磨细矿石,因为龙泉青瓷的釉色非常的讲究细腻滑润,所以磨制的时候也是要十分用心,如果一道工序不符合标准,那么最终出来的瓷器也将是次品。

很多人可能认为仿古没有什么技术和艺术含量,但实际上要真正的达到赝品的程度,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功力是无法实现的。笔者的成功不只是时间的磨砺,也是稳打稳扎的基础训练。最开始生活于龙泉青瓷的发源地宝溪,那里农村的质朴和简单氛围让我少于各种世俗名利的烦恼,只一心扑在龙泉青瓷的技艺和学问上,把最原始到最传统的技艺统统囊括在身。这样十几年的学习,让我也是成为了龙泉少有的在拉坯,刻花,上釉上都有自己独特味道的传承人。

在向爷爷学艺的20多年期间,长期在胎骨、釉色上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在手拉坯、镂空、刻划花等传统技艺上深下苦功,深知只有扎实深厚的传统技艺才是一件好作品的根本。2008年 5月,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首届现场拉坯赛上,我夺得银奖(第二名),这为我创作青瓷作品坚定了信心。近几年来,我拓展思路:追逐人们对瓷器新时尚的欣赏潮流,力求作品有创意、有风格、有内涵,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曾在全国及省级竞赛中多次获得金、银奖,有数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永久收藏。

三、探索创新

青瓷虽然在历史上辉煌灿烂,但文化的演进结构毕竟是动态的,文化永远不会在一个点上停滞不前,因此青瓷文化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继续向前推进。如果说陶瓷技术的进步是一种时间性的线性概念,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不断的精进的话,那么陶瓷艺术却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人与自然相关融的精神表现,它是一种有别于物质表现的人的思想升华。特别是中国陶瓷艺术,它是一门讲究意境求取艺术格调的创造性艺术,也就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的传达。时代变了,思想不同了,青瓷艺术当然也会随之变化。

今天的龙泉青瓷,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自不必言说,关键在于把握,然挑战却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认直对待。依我看来如今挑战的中心还是在对待传统和现代的态度上,面对传统,当代龙泉青瓷背负的是南宋青瓷这座大山;面对现实,又是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高度节奏化的生活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如果说古代青瓷是以抒发内心作为其价值取向的话,那么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民间通俗文化的兴起,现代青瓷则会从“内省”向直观的审美情趣转变。在追求“物性”表现和追求“人性”张扬之间,人们似乎更倾心于对后者的偏爱。现代文化精神的转变,已经让人们对古老的青瓷模式感到视觉疲劳。“求新求变”,已经成为当代龙泉青瓷的自觉追求,在“尝心”和“悦目”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定式之间进行选择,这或许是让当代龙泉青瓷面临的最大困惑。其实在艺术创新面前,形式的选择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全面深入地去领悟和破解中国当代的文化精神,这才是消解这种困惑的最佳选择。可喜的是当代龙泉青瓷已经开始走出困惑,如今的龙泉青瓷大师辈出,精品纷呈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争奇斗艳的大好局面,他们有的在保持龙泉青瓷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吸收唐代胶胎和汉代跳刀等装饰技法,以此来充实和丰富青瓷的艺术表现力,观之令人耳目一新。此,是一件难得的佳品。

作品《腾飞》又是我另一件满意之作。2009年11月,我参加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举办的省首届青瓷技艺现场比武大赛,在规定时间内作拉坯创意作品。时值祖国六十华诞,举国欢腾,又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载入“人类非遗”史册,祖国正蒸蒸日上走向国强民富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幸逢盛世,自己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倍感振奋。于是,脑海浮现出一幅作品草图,我立马动手,全神贯注,泥团随之慢慢转动,在我双手中缓缓成型。成了一件高40余厘米的花瓶,随即熟练地塑起一条绕瓶腾飞的龙,龙首望天,龙爪凌空,展现出巨龙飞天之势。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吻合龙泉地域之意,又象征祖国腾飞,象征龙泉青瓷的新飞跃。作品一气呵成,只花一小时。因为有扎实的功底,时间虽仓促,作品却得心应手,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境。《腾飞》得到了在场评委、专家及广大观众的赞誉,评委给出最高分。在这首届青瓷技艺比武大赛中,我把龙泉青瓷创作技艺充分展现出来,把龙泉传统的制瓷技艺和当代的陶瓷理念揉合一起,夺得了综合技艺总分第一名,这是对我创作理念的最大鼓励。

我作为一位青瓷艺人,也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探索新的语言,比如,《富贵大香薰》(曾获2009年上海艺博会金奖)就是我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全手拉坯成型,呈圆球体,直径达35cm,高28cm。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花,也是国花,又能显示国家繁荣昌盛之意,正因此,我在作品上部分顶部设计了镂空牡丹纹,可使空气进出顺畅,既美观,又使香薰实用化。它周身环绕浮雕缠枝牡丹花,下半部分用吉祥的蕉叶纹把上半部分紧紧托起,纵观整体,枝、叶、花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立体感强。盖与托子母口紧密吻合,施梅子青釉,色如翠玉。作品稳重大方,雍荣华贵,既保持了龙泉青瓷的特色,又有创新,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取向,让人赏心悦目。大香薰烧制难度极高,不是变型,就是子母口不吻合,再加上流釉和“针眼”等常出现的问题,经历了几十次失败才获得成功,因

四、总结

通过多年的学艺和创作,我始终坚持在传统中创新,把古老技艺的历史扎实的向前推进,不做产业,不耍花枪,稳扎稳打的为龙泉青瓷,制坯描画。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未来,或继续传统之路,或更多的创新,无论是那一种,技艺精湛和文化深厚的人总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1]熊樱菲,何文权,李戈扬,杨冠富,吴秋华. 历代龙泉青瓷釉的初步研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02)

[2] 周少华,金逸林,徐殷,李邦强,徐晓锋,彭勃. 论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J]. 中国陶瓷工业. 2009(06)

[3] 杜鹏,宋代龙泉青瓷的装饰风格及特点[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猜你喜欢

制瓷龙泉青瓷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龙泉青瓷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青瓷出越窑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耀州窑传统制瓷工艺的交互展示方法研究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