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恐龙”
2014-02-02高德胜
◎高德胜
银行不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恐龙”
◎高德胜
以阿里金融余额宝横空出世以及腾讯、新浪、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金融业为标志,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第三方支付、网络小贷、网络理财、P2P网络信贷、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形态发展迅猛。余额宝、微信理财通借助各自优势在传统银行的地盘攻城略地,以井喷之势增长;“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大把烧钱掀起抢客大战,其背后是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争夺移动支付入口的跑马圈地。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讨论持续火爆。一时间“互联网金融是一场革命”和“颠覆传统银行”等力挺之声不绝于耳。当然也有冷静观察和客观审视者,有呼吁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者,更有提出要取缔余额宝的反对者。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无疑对传统银行带来巨大挑战,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各有优势,它们绝非谁取代谁的生死对决关系,而是将相互融合、共生并长期竞争发展。银行不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恐龙”,相反,互联网金融为银行业提供了变革的动力、创新的活力和转型的方向。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
互联网金融作为与传统金融相对的概念,从狭义上看,是指互联网企业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最初是为满足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提供与各家银行之间的网关接口。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蓬勃发展,特别是海量用户数据的积累,使得互联网企业能够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用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偏好,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范围得以逐步拓展,从简单的支付渗透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理财、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等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技术、渠道、创新、整合、定制化服务方面拥有核心优势。通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定位服务等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打通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商户、用户等产业链各环节,进行金融服务整合,为客户带来了全新的服务体验,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随心”。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挖掘,能够精确把握产业链资金流向,并据此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凭借这些特有的优势和创新精神,互联网金融在短短时间内异军突起,一步一步撬动传统银行业的固有领地,分食银行业“蛋糕”。截至目前,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大致有以下商业模式:
一类是第三方支付。主要包括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依托自有B2C、C2C电子商务网站并提供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以快钱、易宝支付、汇付天下、拉卡拉等为代表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不负有担保功能,仅仅为用户提供支付产品和支付系统解决方案。
第二类是P2P网络贷款平台。即点对点信贷,是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在P2P平台,需要借贷的人群通过P2P贷款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P2P针对的主要是小微企业及普通个人用户。P2P平台既有纯线上模式,以人人贷、拍拍贷、合力贷等为代表,其特点是资金借贷活动都通过线上进行,不结合线下的审核;也有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以翼龙贷为代表,借款人在线上提交借款申请后,平台通过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审核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情况。
第三类是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金融服务。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平台模式和以京东、苏宁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它们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掌握客户全方位信息,进而分析客户消费行为习惯,对客户风险与信用状况进行精准把握,以此作为发放信贷的依据,并提高风险的可控性。
第四类是众筹,意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以创投圈、天使汇为代表的一批针对种子期、天使期的创业服务平台,以“众投”的模式进行项目资金募集,可以看作众筹的例子。由于目前国内对公开募资的规定,以及大众筹资与非法集资界限模糊,迄今为止众筹模式发展缓慢。
互联网金融是否开创了一种新的业态?它是否形成了对传统银行业的颠覆?从上述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看,互联网金融的确是对传统银行业的重大创新,但它的本质依然是金融,它还没有形成对传统银行业的颠覆。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产品没有超出传统银行的范围。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的业务都是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包容的业务,它并没有创造出在质上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全新产品,它改变的是交付产品的渠道。无论是支付、理财、贷款、保险、信托,都是在重复传统银行做的事情。好比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各种商品,它在零售业中依然处于渠道商的位置,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更多在于渠道价值。比如余额宝背后的产品是货币基金,它通过传统银行网点可以卖,通过网络平台来卖就成了余额宝,在这里依然是发挥互联网的渠道作用。
尽管大数据金融开创了应用大数据进行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的技术创新,这是迄今为止互联网金融比较实质性的独立作为,但它们仍然是作为传统银行的补充。这种新模式对服务小微客户群体具有独特优势,它们弥补了传统银行业不愿涉足或不具有优势的客户领域,是对传统银行业的有益补充,但仍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
总之,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互联网金融尽管表现形态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本质依然是金融,实际上可概括为“互联网的外壳、金融的芯儿”。互联网金融创新了传统银行业的营销渠道或平台,创新了金融技术和运营模式,为传统金融业发展注入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金融发展的必然,其创新意义不可低估。
互联网金融不能离开传统银行
从迄今为止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形态看,它的运行仍然需要依托传统银行。无论是支付、理财、贷款、购买基金或保险,要实现这些功能,它必须通过与一个传统银行的账户进行勾连和打通才能完成,它自身还不能独立进行金融交易。支付宝、余额宝、微信支付都需要绑定一个银行卡才能完成从线上到线下的结合,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点和终点都需要回到银行账户,银行账户或银行卡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同时,互联网金融仍然需要依托与传统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合作,比如余额宝是与基金公司合作的产物。
从各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完全不依赖实体银行的纯粹网络银行几乎很难生存。美国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鼻祖,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清晰的参照。1994年4月成立的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是全球第一家纯网络银行。它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实体银行,纯粹通过互联网运营,实现了无实体网点、无柜台、全天候的交易。在经营5年之后,因巨额亏损,SFNB在1998年10月被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集团并购。美国颇有影响力的第三方支付先行者Paypal,在经营12年后,最终决定将基金清盘;美国的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INSWEB,成立初期曾取得过较快发展,但也一直形不成规模优势,两年多前也被收购。
这些例子表明,在金融市场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互联网金融仍然没有成为美国金融业的主流,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传统金融信息化的体现和传统银行业的补充,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帮助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更好地提供服务,在合作中求得共赢。美国互联网金融大致包括四类业务。一是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实际上是原有金融业务的网络化升级。二是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支付体系。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支付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互联网金融中的“基础设施”。三是互联网信用业务,主要包括网络存款、贷款、众筹等。四是网络虚拟货币。从目前的情况看,互联网金融在美国远没有中国这样火爆,对银行体系或金融体系冲击较小。
互联网金融在美国之所以出现这种格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金融业竞争已经非常充分,传统金融机构比较成熟地渗透到了各个细分市场,并没有留出太多的机会给新的互联网企业。此外,成熟的市场、充分的竞争、清晰的规则,使得在发育比较充分的金融市场上要想在短时间获取利润已经十分困难,非金融机构一般不贸然进入。
银行从来不是新技术大潮的被动旁观者
早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上世纪90年代,IT巨子比尔·盖茨曾不无轻慢地预言,在信息时代,传统银行“将像恐龙一样逐渐衰亡”。但事实上,银行并没有成为恐龙,反而像SFNB那样的纯粹网络银行却悄然隐退,至今没有一家真正实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长。在正在兴起的大数据时代,银行仍然不会成为“恐龙”。因为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银行从来不是封闭者、旁观者,而是始终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应变性,有着强大的自我变革、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能力。银行业能够汲取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并通过与传统线下服务的融合升级,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事实上,早在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热潮兴起之前,银行早已开始与信息科技的结合。如从广义的互联网金融看,银行才是互联网金融更早的开拓者。凭借雄厚的科技投入、产品创新与系统开发能力,银行一直在持续推进自身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信息科技推动银行服务模式的变革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传统的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家居银行、企业银行等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这是传统经济时代服务模式的升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传统物理网点相结合。网上银行所具有的全天候、在线操作、自助服务等功能,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随时、随地、随心”的安全便捷的服务体验。第三阶段是在移动互联、电子商务兴起以来,以移动支付、互联网与传统物理网点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阶段,银行服务进入移动金融时代。
面对新一轮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应对、主动布局,以从容、自信的姿态拥抱接纳互联网金融。各大商业银行均把网络金融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致力打造智能银行。这些变革一是聚焦在移动支付领域,银行把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嫁接到移动端,以微信银行、移动银行APP、掌上客服等新型载体为客户提供移动支付通道。例如中国银行上线“中银易商”网络银行,推出“中银微银行”和“中银易付”,并整合近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多种移动支付技术,借助开放的技术与业务平台,丰富支付产品布局。二是进军电商领域,将银行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以及实体商户紧密结合,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平台。建设银行推出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交通银行的“交博汇”等银行系电商也陆续上线,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均在筹备自建电商平台。三是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例如民生和阿里、中信和腾讯、北京银行和小米合作开发互联网金融业务。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开启自身的创新与变革,必须把握以下重点领域:
一是加快线上线下平台的融合。在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同时,更需发挥银行实体网点的优势,打造智能化网点,把线上线下两个优势融合。拥有广泛的实体网点是银行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的融合,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业务和全新的服务体验,银行能够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是持续创新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银行要增强客户黏性,就要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一方面,要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开展与电子商务产业链的融合和交叉渗透,聚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要整合供应链、服务链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合作共赢、互补发展的共生关系。
三是充分应用和挖掘大数据。大数据为银行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大数据金融模式不仅使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得到极大丰富和创新,而且改变了银行传统的风险理念和信贷文化。过去,传统银行更多依靠与客户的近距离接触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在大数据时代,银行能够利用的数据大大增加了。通过对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的分析,银行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与偏好,实现金融产品的精准推送营销和个性化的服务定制,真正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引领的高度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同时,银行应通过大数据的挖掘运用,创新风险管理体系与模式,能够全面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和风险特征,从而对银行风险进行精准评估、监测和及时把控。
中国银行总行中小企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