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与推广的研究与反思
2014-02-02张长念
张长念
(首都体育学院 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0 前 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被寄予厚望,得到了国内各界广泛的关注。然而,尽管相关各方似乎不遗余力,也确实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上仍让人感觉如隔靴搔痒,不得其要。当我们情急之下,“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时候,跳出圈外看看国外关于武术国际化发展是否有良策建议应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甚或许有些不同的发现。
1 失 望
用Google Scholar 对国际上关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或推广的研究进行搜索,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简直如大海捞针,连蛛丝马迹都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学者相关研究的文献当中。可见国外学者极不关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的发展。这也很容易理解,有着“文化冲突”思维的西方人才不会去关注一个“他者”文化的传播,更何况他们仍怀揣着面对中国的文化莫名强烈的优越感,而或这根本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时代下的客观必然。即便对十分关注的太极拳,西方人也只是站在为他们健康的角度,用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的方法对太极拳促进健康的机理(习练太极拳对于人的骨骼肌肉力量、心血管系统功能、平衡能力的促进以及心脏病、高血压乃至帕金森症治疗和康复的有效干预等)进行研究,而几乎从不顾及太极拳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1]。
2 探 求
所以,关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我们无法再奢望西方人是否给出过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了。 当我们将不再执着的目光移至国际通用的Martial Arts(不限于中国武术而通指世界各国武技)时,关于柔道(Judo)和跆拳道(Taewondo)的研究才浮出水面,尽管也是以日本和韩国人的研究为主。
Puustinen K 在《政府在一项运动的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以两种运动为例》之所以选择柔道和跆拳道作为其研究案例恐怕“事出有因”,从侧面上可以反映出在西方文化强势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东方身体运动,柔道和跆拳道的国际推广具有典型和令人瞩目的意义。作者在研究中认为,日本和韩国政府分别是柔道和跆拳道走向世界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推手,从民族主义和获益的角度出发,政府的努力丝毫没有令他们失望。文章在深入分析政府作出这一努力的各种原因的基础上,还介绍了日本和韩国政府在推动柔道和跆拳道国际化过程中的“七步走”模式[2]。
Unyong K I M 在《跆拳道与奥林匹克》中认为,在过去,西方出口体育运动到东方,但现在东方出口体育运动到西方,第一个成功的是柔道,第二个就是跆拳道。跆拳道20年达到了别的项目花100年达到的传播效果。跆拳道世界传播的成功是韩国文化在世界上的成功。从策略上讲,跆拳道的成功源自于成功的体育化改造、严格的段位晋级制度和高质量的推广人才的培养。跆拳道明确的评分规则及全面的护具也促使人们加快了对其评判性和安全性的接受[3]。
在《朴正熙,全斗焕政权和跆拳道振兴政策的未来挑战》中分析了朴正熙,全斗焕政权时期的国家政策对跆拳道国际传播的影响。跆拳道在军部里普及政策、社会团体再登录政策以及国家保安委员会(国保委)社会净化委员会对跆拳道的监察、传统的继承与世界化促进事业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为跆拳道在国际上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和动力[4]。
Bowman P 的《世界武术的全球化》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武术互相交融,产生了各种不同于以往任何单纯武技的新的武技形态。军事格斗的需要、健康的需求、艺术休闲的享受、文化的追诉仍然影响着世界武术的交融式发展。世界武术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但各国传统武技的存在有日益凸显其独特的价值。5Chan S 却认为日本武术之所以被世界以及本国民众接受恰是因为他是一种“老”的文化,尽管如此,这种“老”仅是精神实质的传统,而外在的包装和形态仍需要崭新的现代化的设计[6]。
Ko Y J和Yang J B 通过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来考察武术的全球化,他们在《武术的全球化——新市场规则的改变》中讨论了全球扩张和亚洲武术整合的关系,以及政治环境、文化和市场策略对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影响[7]。
值得一提的是,尚处保密状态的上海体育学院德国留学生罗玲娜博士的学位论文《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站在文化差异的视角比对中国武术和西方武技的根本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传播者、传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对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给予了建议,并认为“武术入奥与否,并不会影响到武术西方推广的人气,西方人喜爱武术也并非因为武术有可能成为奥运会项目……武术的西方推广应改变那种偏于竞技武术的宣传和展示,包括组织竞赛交流表演,举办教练、裁判员训练班,以及英特网等媒介,都应避免走向极端,使竞技武术成为一枝独秀的局面,客观上削弱了传统或古典武术的地位。以至使不少西方人已经对武术产生了偏见和误解,或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武术的内涵[8]。”
3 反 思
由以上研究可知,国外要么不关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问题,要么将中国武术视作世界武技的一种,与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等世界武技平行起来看待。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武术源流有序、风格独特的拳种就有一百多个,实际上可能还远不止这么多。将中国武术硬生生的归一只会将门类繁多、博大精深诸多拳种一一消灭。所有拳种被消灭了,或被异化了,整个中国武术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对于外国人持有这种错误的看法,我们似乎容易警觉起来,那么反观我们自己呢。我们恰恰就是这么做的,试看浩如烟海的关于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启示的研究,试看汗牛充栋的关于中国武术作为一个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的探讨。甚至说,我们自己正是这种观点的始作俑者。整体上国际化便是不在意任何一个拳种的真正的国际化,没有一个个拳种的国际化,中国武术将不可能成功的国际化。试看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身影,哪个不是以某拳种的身份出现的?反之,以“中国武术”标榜的竞技武术则实在难当真正的中国武术,充其量不过是“大概诸如中国武术的样子”的一种竞技体育运动。日本推广柔道、韩国推广跆拳道的经验绝不能被借以推广整个中国武术,而只能借以推广中国武术的某个拳种。否则无异于学习华西村经验治理河南省,根本不在同一层面,何谈借鉴,其结果可想而知。
换言之,中国武术要借鉴的不是日本、韩国推广柔道、跆拳道的经验,而是二国推广本国武技的经验。日本除了柔道、韩国除了跆拳道之外,还有其他的武技,尽管从数量上与中国相比仍为小巫见大巫,但他们仍没有将其各种武技一股脑儿打包压缩削减为“日本武道”、“韩国武技”来发展,而是坚持自我主体价值,遵循自我主体规律,将柔道、空手道、合气道、跆拳道等有机个体逐一分别推向世界。事实上,日本成功地将柔道推向世界以后,紧接着便实施了空手道的推广,目前已成局面。我们要向两国学习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不能将本国武术大而化之,压而缩之,精而简之,而应有自信、有战略、有重点、有步骤。不敢言中国每一个自称的拳种都有独立推广的价值,起码少林、太极、咏春等拳种已然大有基础,之所以每一拳种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而仅是靠其“自盛自衰”,便是因为整体“推广中国武术”的空言和误行。中国“不患寡,患不均”的思维方式是其中一个深刻的动因:大家都推不出去不要紧,但不能厚此薄彼。这种思想在人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严重束缚了大家的思维方式和战略取向。所以,少林、太极、咏春国际化的广阔局面和绝对优势都是民间自身推动的,国家行政层面充其量有诸如举办少林武术节、太极拳交流大会等顺势而动的所谓支持,但基本没有自觉的主动行为。因为自觉的主动行为几乎全部用在发展推广竞技武术和实为大众武术汇演的“传统武术”上了。
少林、太极、咏春三拳种独立自由发展却如火如荼,试看少林洋弟子遍布美国街头,试看太极全球一亿多习众,陈小旺与莫言、郎朗一起被评为2012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试看Wing Chun(咏春拳)已成为英语词汇之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竞技武术在以国际武联为名义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不遗余力地推广下仍“曲高和寡”,甚至“无人问津[9]”。不仅如此,前者为国家带来外汇收入,后者消耗大量资金;前者解决武术传承发展问题,后者基本上已经将武术变成了另外一种事物。其根本原因便在将中国武术整体化、简单化、归一化,且此形势已然积重难返,甚至骑虎难下。中国拳种丰富,各具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须分而待之,独立发展,像日本推广本国武技一样,居优势地位的柔道先行,其它武技随后跟进,逐步实现各种武技的国际化发展。具体操作如何?期待方家共同研究。本小文先仅做一点抛砖引玉的讨论,极不成熟,但求引发一点思考。
[1] 晏利姣,郝玉芳.运用Endnote和Refviz文献分析软件对太极拳相关英文文献的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7):629-632.
[2] Puustinen K. Government's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a sport-a study of two cases[J].2000.
[3] Unyong K I M. Olympics and Taekwondo[C]//SEOUL WORLD TAEKWONDO LEADERS FORUM.
[4] 金冬葵,金洪.社会体育经营管理、行政、政策篇:朴正熙,全斗焕政权的跆拳道振兴政策和未来课题[J].韩国社会体育学会,2003,19(1):227-236.
[5] Bowman P.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tial Arts[J].Martial Arts of the Modern World,2010.
[6] Chan S.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ort of Culture as Art fact: The Case of Japanese Marital Arts[J].Body & Society,2000,6(1):69-74.
[7] Ko Y J, Yang J B.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tial arts: The change of rules for new markets[J].Revista de Artes Marciales Asiáticas,2012,4(1):8-19.
[8] 邱丕相.对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一文的述评[J].体育科研,2013(1):47-49.
[9] 周之华,汪如锋.武术套路比赛“曲高和寡”原因探析[J].博击·武术科学,200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