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绎精彩 追求完美——对一节圆的基本性质复习课的思考

2014-02-01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詹金芳王文森

中学数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圆心角圆周角例题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詹金芳 王文森

演绎精彩 追求完美
——对一节圆的基本性质复习课的思考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詹金芳 王文森

笔者有幸听到某县一节关于圆的基本性质的单元复习课,感想颇多,现将教学基本过程和笔者的一些感悟整理成文,与同行分享交流.

一、教学过程的展现

1.知识回顾

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对圆的基本性质这一章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重点围绕圆的轴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而展开,通过这两个性质梳理出垂径定理、圆心角定理和圆周角定理等知识,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为后续知识的应用作了铺垫.该环节花时5分钟

2.典型例题

在完成基本知识的梳理后,教师给出如下例题,并让学生独立解决该例题.

例 如图1,在⊙O中,AB为直径,AC∥OD.求证:CD=BD.

学生独立思考并书写解题过程,8分钟后,超过一半的学生已完成该题的证明,这时,教师让学生把笔放下,进入汇报交流环节.

学生1:连接OC,如图2.

由AC∥OD,得∠ACO=∠COD,∠A=∠BOD.由OA=OC,得∠ACO=∠A.

则∠BOD=∠COD.

则CD=BD.

教师根据学生1的解答进一步回顾解题过程中所用的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圆心角定理等知识.

学生2:连接BC,如图3.

教师梳理解题过程中所用的知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垂径定理等.

学生3:老师,我不用添加辅助线就能解决问题,大家请看图1.

学生3的解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解答进行了知识梳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在同圆或等圆中,弧相等,则弧所对的弦也相等.

教师在学生展示了三种方法之后,对三种解法所用的知识再次进行梳理,建立了如图4所示的知识结构图,并强调各个等量之间相互转化时应注意的前提条件.

知识结构梳理完整后,教师继续追问:“同学们还有别的办法吗?谁来说说?”此时,教室内再次安静下来,几分钟后,教师提醒:“有想法或困惑的同学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而后,教师走向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

“同学们,谁来说说别的证明方法?”教师继续追问.

学生4:连接AD,如图5.

学生6:连接OC,如图1.

由AB为O的直径,得∠BOC=2∠BAC(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还给出了四种解题方法,有的甚至添加了三四条辅助线,教师对每种解法所用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到离课堂结束还有六分钟时,教师不得不“踩刹车”,匆匆进入课堂的第三环节.

3.变式训练

因为时间关系,教师准备的其他几个变式练习没有进行展示,讲完该练习题本节课就结束了.

二、笔者的反思

1.值得借鉴的方面

(1)一道题,一节课,理出一章的知识——值得学习的复习课模式.

本节课教师通过知识回顾、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三个环节完成了圆的基本性质的整章复习.知识回顾环节帮助学生提取记忆,为后面例题的解答作铺垫,本环节一带而过(有时候可以将此环节与例题讲评穿插起来,边分析问题边回忆知识点).而后进入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典型例题教学.本环节中教师利用一道低起点、多切口的例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从而再次帮助学生回忆和梳理整章的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图.课堂中,教师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解和大量的试题训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好,气氛活跃,学得主动又轻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整节课主要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问题的起点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解决,但它的切入口很宽,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不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最后再将例题进行变式训练,进一步深化问题,从而达到梳理整章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拓展与应用的目的,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有效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2)精心的预设,精彩的演绎——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得以充分的展现.

从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和课堂反映来看,教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从知识铺垫来说,在进行例题教学之前,教师将本章知识作了简单的回顾,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重拾记忆,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从例题的选择与设计来说,题目本身难度不大,照顾到了班里的所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样化又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各种解法所用的知识不尽相同,汇总各解法所用知识又覆盖了本章所有重要知识点,可将本章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堪称经典例题.从时间预留方面来说,教师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近8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交流方法(花了大半节课),整节课就围绕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获得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而后在各自方法的交流汇报中,给所有学生呈现了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法,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多方面理解.对于多数学生,这样的经验将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意识.比起教师引导的方法,学生往往对自己做过、思考过或表述过的方法要有更深刻的印象.从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完整的体现,求异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现,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现和演绎.

2.有待商榷的方面

(1)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否越多越好?如何恰当处理方法多样化和方法优化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那么是否方法越多越好,甚至不惜代价地追求多样的方法呢?

本节课教师给出一个例题,尽情地展示学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学生汇报完三种方法之后,教师觉得不够,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与引导”下,花上将近一节课的时间,终于如愿以偿,出现了“盛世的繁华”,精心预设的十余种方法得以“完美的演绎”.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投资”值吗?是否有点儿为多样化而刻意追求多样化?多样化并非教学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关键在于独立思考.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主要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利于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发展,但是过分追求方法多样化其作用会大打折扣.学生的思维是多样化不竭的源泉,本节课我们不禁为学生这些多种多样的、多角度的方法而惊叹,但师生一对一地汇报这些方法,花去了大量时间,一节课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这样去追求方法多样化其教学效果必然低下.从学生的解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有的方法是雷同的(学生6和学生3的),有的是在前一种方法的启发下得出的(学生4和学生1的),有的甚至是思维层次从高到低的(学生5的),有的是为了教师的“还有吗”再去“创造”的(最后汇报的几种方法).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应具体看学生的方法是不是通性通法,是不是有价值,如果是为多样化而多样化,那就不值得提倡.为此,我们在倡导方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有必要对方法进行优化,并恰当地处理好方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从而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我们不妨借助本节课的例题教学加以说明.

本节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几种比较通用的方法,如前三位学生的解答,他们的解答方法是常用方法,也是通法(在圆中证明两条弦相等,通常从圆心角、圆周角、弧、弦心距等入手,学生1是从圆心角入手,学生3是从弧入手;出现直径时通常构造直角,学生2的思路是这样形成的),至于后面出现的许多方法,基本上可以回归到前面三种方法上来,或者当学生出现其他解法后,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出通用的、简洁的解法,从而达到优化方法的目的.对于学生出现添加好几条辅助线的方法,教师应作适当引导,舍简求繁不可取,方法不通用没有介绍的必要,或将其原理归结到前面的方法之中,一言以代之.在例题教学上若能这样去处理,既关注方法的多样化,又对方法进行优化,那么教学效果定能明显提高,既能节省出时间去落实变式训练,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了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和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方法优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为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急于择优的现象,在学生回答了一两种方法后,教师就顺势开始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些方法,得到一个认为高效的有利于每个学生掌握的方法,然后巩固并加以强化.这种过早择优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不起来,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甚至有时还会为猜测教师的意图而思考等.

为此,我们应反思:方法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存在大家公认的最优方法?

方法比较的目的,首先应是通过方法的交流、汇报、比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意识;其次才是使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从而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方法的优劣是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的,而非针对学生群体的.由于学生自身的喜好和思维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难以存在一个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优越方法.此外,一定程度上,简捷的方法往往是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和抽象、概括,因而可能并非本质的方法.任何一个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许就是解题中的辩证法.当然,教学中,对学生所提供的各种方法给予适当的比较与评判,使得学生对各种方法有个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认识,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各自喜欢的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的评价会对方法的优化做出一个比较好的诠释.

(2)教师如何做好解题后的归纳总结与提炼升华?

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是解题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可谓是点睛之笔.好的归纳与提炼在教学中花时不长,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的能让学生产生顿悟.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解题后的归纳和提炼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

本节课中,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解答都进行了归纳总结,总结了每种解法所用的知识点,多种解法所用的知识将整章的知识点连成了一张网,可以说教师的总结及时、有效,整个知识脉络清晰、流畅,但是,教师的归纳总结始终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忽略了其他的方方面面.如前面所述的方法优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解题方法方面的归纳总结,这一环节的缺失,必然对学习产生事倍功半的影响.若在方法多样化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方法进行优化,学生定能分析出适合自己又通用、简洁的方法,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本节课从未对学生解题思路形成方面作归纳与提炼,学生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天马行空式的搜索解题思路,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提炼.若指导学生从已知出发、从结论出发、从已知和结论综合考虑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证明思路定能更加快速的形成,在学生汇报解法后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到的?”也许效果会更好.在完成证明以后,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出“在证明圆中弦相等的问题的一般思路,以及由弦相等过渡到圆周角相等、圆心角相等等数量关系上的一般思路”,学生的学习会更轻松,学习效果会更加好.

因此,我们在解题教学中要善于归纳总结,并力争达到提炼升华的目的.我们不仅要总结知识的生成、建构与拓展,还要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与技巧,提炼出解题过程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本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认识,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章飞.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一些认识与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05(1).

2.詹金芳,方玉芬,郑志奎.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然”何而来[J].中学数学杂志,2011(8).

3.张伟俊.先思后展变式感悟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2(9).

4.张优幼.感受理念 关注个体[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WG

猜你喜欢

圆心角圆周角例题
圆周角和圆心角关系演示教具
各种各样的扇形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运用圆周角定理求角的大小“五结合”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圆周角平分线长度的一般性结论
基于圆周角的力学问题
求圆周角常见错误分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圆心角”度数:弧长计算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