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枯萎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4-02-01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六十八)
辣椒枯萎病的诊断与防治
李 静 韩之琪 钏锦霞 王莹莹 谢学文 李宝聚*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辣椒枯萎病是辣椒生产上常见的系统性病害。早在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就已经报道过该病害(俞大绂,1955),此外澳大利亚(Simmonds,1966)、美国加利福尼亚(French,1989)以及佛罗里达(Jr Alfieri et al.,1984)等地区也相继报道过。近年来,随着我国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及复种指数不断提高,辣椒枯萎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危害程度日益严重。该病在陕西、甘肃、吉林、四川、湖南、北京、广西等地均有发生,发病率一般为15%~30%,严重时可达70%~80%,有的甚至全田枯死。因此掌握辣椒枯萎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对提高辣椒的品质与产量有重要意义。
1发病特点与症状
1.1 发病特点 病原菌可从须根、根毛或伤口侵入,在寄主根茎维管束繁殖、蔓延,并产生有毒物质随输导组织扩散,毒化寄主细胞,或堵塞导管,致使叶片发黄(Gaumanm,1958)。
1.2 发病症状 辣椒枯萎病在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其中成株期受害最为严重。
1.2.1 苗期发病 生产中地膜覆盖、温室大棚和深植等情况均有利于苗期发病。发病初期,植株叶片中午萎蔫似缺水状,叶色暗沉,夜间恢复,可持续2~3 d(天)。随病程延续,叶片半边或全叶变黄(彩色图版1),植株萎蔫不再恢复,拔出后可见根颈部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
1.2.2 成株期发病 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萎蔫似缺水状(彩色图版2)。随后病情逐渐向上蔓延,萎蔫程度不断加重,叶片枯萎褪绿,呈半边黄叶(彩色图版3),并大量脱落。发病中期,根茎表皮呈褐色(彩色图版4),剖开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彩色图版5)。有时病部只在茎的一侧发展,形成一纵向条状坏死区。后期发病严重时,全株叶片萎蔫,枯死(彩色图版6)。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彩色图版7),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地下根系呈水浸状湿腐,皮层极易剥落,从茎基部纵剖,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
2病原菌
辣椒枯萎病病原菌为无性型真菌,梗孢目(Moniliales)、痤孢科(Tubercular)、镰刀菌属(Fusarium)、尖孢镰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其中主要报道的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此外,有报道称尖孢镰刀菌辣椒专化型 ( F.oxysporum f.sp.capsicum) 也可导致辣椒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在PDA培养基上密生气生菌丝,白色,絮状(彩色图版8、9)。培养初期,培养基上无色素产生,后期有紫色沉淀。分生孢子梗分枝或在菌丝上直接形成产孢细胞,产孢细胞单瓶梗具分枝(彩色图版10)。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单细胞,无色,光滑,椭圆形到肾形,大小为(6.3~13.8)μm ×(2.5~ 4.0)μm。大型分生孢子,无色或浅褐色,长而略弯,呈镰刀状,基部有足细胞,具2~6个横隔膜,多为3个隔膜,大小为(25.0~40.0)μm×(3.0~5.0)μm(彩色图版11)。厚垣孢子,由分生孢子梗或菌丝直接转化而成,顶生或间生,偶尔串生,短椭圆形或圆形,深褐色,壁厚,光滑,直径7.5~11.3μm(彩色图版12)。
3发病规律
3.1 初侵染源
3.1.1 种子带菌 病原菌在种子内存活可达5 a(年)以上,种子带菌常引起幼苗倒伏、枯死。
3.1.2 病残体带菌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营多年的腐生生活,从而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3.1.3 土壤、肥料带菌 病原菌的菌丝体、厚垣孢子、孢子囊均能在土壤或未经充分腐熟的粪肥中越冬,可存活6~10 a(年),从而成为田间寄主的初侵染源。
3.2 传播途径
3.2.1 气流传播 病原菌可随病土借风在田间传播,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伤口或根尖端的细胞间隙侵入寄主体内,形成再侵染。
3.2.2 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田间出现零星病株以后,病原菌可借助灌溉水或雨水进行传播,田间积水严重时,可造成病害迅速流行。
3.3 影响发病的因子
3.3.1 气候条件 病原菌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土温28 ℃时易于发病,土温21 ℃以下或33℃以上时病情扩展缓慢( Goss Russ,1936)。
3.3.2 栽培条件 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土壤偏酸( pH 5.0~5.6)、连作、重茬地、缺钾肥或根结线虫多的地方发病重。另外,秧苗老化、植株生长不良,在移栽或中耕过程中伤根多等情况下,辣椒植株易感染枯萎病。
4综合防治技术
辣椒枯萎病是一种顽固性的土传病害,应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因此在辣椒生产过程中应采取农业防治与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辣椒枯萎病的发生。
4.1 农业防治
4.1.1 品种选用 综合考虑当地的生产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品种和无菌种子进行种植。
4.1.2 无病土育苗 用洁净田园土或商品化育苗基质,培育无菌壮苗。
4.1.3 实行轮作 与百合科、十字花科、禾本科等作物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可减少枯萎病的发生和传播,一般轮作3~4 a(年)比较合适。此外应避免与茄科作物(如番茄、茄子、马铃薯) 、瓜类作物( 如西瓜、黄瓜、南瓜)、棉花等进行轮作栽培。
林夕:所谓天会告诉你该走的路,没有一个神一个天意要你怎么走,反而想你按自己性情走,仅此而已。人还是有走路的自主权的。
4.1.4 合理施肥 家畜粪便提取物能有效地控制辣椒枯萎病 ( Ma,2001),因此要使用经高温堆沤、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合理调配N、P、K肥的比例。施足底肥,适时适量追肥。
4.1.5 合理灌溉 实行高窄畦、深沟栽培,切忌大水漫灌或浇灌水位过深、时间过长,以提高植株根系活力。
4.1.6 加强田间管理 防止田间潮湿或雨后积水,低洼地采用高畦栽培,深翻土地,以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通透性。辣椒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将其烧毁。
4.2 生物化学防治 生产中辣椒枯萎病的防治以生物、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主要从拌种、土壤消毒和田间防治三方面进行。
4.2.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用药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也可用10亿个·g-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可湿性粉剂拌种,每100 g种子用2~4 g该生物制剂。拌种前应先用少量水湿润辣椒种子,不能有多余的水,种子拌匀后阴干即可播种。
4.2.2 土壤消毒 每平方米用甲醛30 mL配成100倍液喷洒在土壤上,扣膜7 d (天),然后放风14 d(天),深翻土壤,使土壤中气体充分散尽后育苗或定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98%棉隆微粒剂1∶1混合,每平方米用18~20 g拌适量干细土配成药土后施入土中,覆盖薄膜密封20 d(天) 以上,然后揭膜散气15 d (天) 后播种;还可每667 m2均匀撒施腐熟粪肥2 500 kg、石灰氮25~50 kg,翻耕后,保持土壤含水量在70%以上,然后用农膜密闭覆盖10~15 d (天),覆盖时间越长效果越佳。揭膜后放风10 d (天),待土壤晾干后方可使用。
4.2.3 田间防治 当田间有零星病株出现时应及时拔除,若受害面积较大,要及时采用药剂进行防治。
①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14%络酸铜水剂500倍液灌根,每株0.2 L,每隔7~10 d (天)灌 1次,可灌2~3次。
②生物药剂防治。每667 m2用10亿个·g-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0~300 g灌根处理发病植株;或用哈茨木霉 (Trichoderma harzianum) 菌剂与米糠按1∶12.5混合后在苗期定植时蘸根,每667 m2用1 kg,可有效防治辣椒枯萎病(燕嗣皇等,1999)。另有研究表明,混合使用荧光假单胞(Pseudomonas fluorescens) CECT 5398、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与脱乙酰壳多糖能够较好地防治辣椒枯萎病( Domenech et al.,2006)。
燕嗣皇,陆德清,杨雨环.1999.木霉防治辣椒枯萎病应用技术研究.贵州农业科学,27(5):1-4.
俞大绂.1955.中国镰刀菌属(Fusarium)菌种的初步名录.植物病理学报,1(1):1-17.
Domenech J,Reddy M S,Kloepper J W,Ramos B.2006.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he biological product LS213 with Bacillus,Pseudomonas or Chryseobacterium for growth promotion and biological controlof soil-borne diseases in pepper and tomato.Bio Control,51:245-258.
French A M.1989.California Plant Disease Host Index.Calif Dept Food AgricSacramento,394.
Gaumanm E.1958.Fusaricacid as awilttoxin.Phytopathology,48: 670-685.
Goss Russ W.1936.Fusarium wilts of potato,their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 upon their occurrence.American Potato Journal l7th ser.
Jr Alfieri S A,Langdon K R,Wehlburg C,Kimbrough J W.1984.Index of Plant Diseases in Florida (Revised).Florida Dept Agric and Consumer Serv,Div.Plant Ind Bull,11:1-389.
Ma Liping,Qiao Xiongwu,Gao Fen,Hao Bianqin.2001.Control of sweet pepper Fusarium wilt with compost extracts and its mechanism.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
Simmonds J H.1966.Host index of plant diseases in Queensland.Queensland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Brisbane:111.
李静,专业方向:蔬菜病害诊断,E-mail:1032645937@qq.com
*通讯作者:李宝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蔬菜病害综合防治,E-mail:libaoju@caas.cn
2014-02-18
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