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衰竭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4-01-31万兆娟
万兆娟
阜新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辽宁阜新 123000
乙肝病毒(HBV)的感染与复制属于乙肝肝衰竭重要启动因子和进展因素,因此,相关抗病毒药物用于乙肝肝衰竭的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2010年4月—2012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32例乙肝肝衰竭患者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0年4月—2012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乙肝肝衰竭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42±6.59)岁,病程 1~21 年,平均病程(8.6±6.3)年;对照组男性24 例,女性 8 例,年龄 19~56 岁,平均年龄(42±6.59)岁,病程 1~21年,平均病程(8.6±6.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相关标准中《肝衰竭的诊疗指南》中乙肝肝衰竭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均经过相关辅助检查的临床确诊[1]。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是乙肝病毒的感染者,确诊是乙肝肝衰竭患者;入院前的半年行抗病毒相关治疗;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应用相关药物的禁忌症[4]。排除标准:甲、乙和丙型的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者;严重的心肾脏等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妊娠期和哺乳期;资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将本院诊治的乙肝肝衰竭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2例,予以常规治疗方案作对照组,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作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促肝细胞的再生长、肝细胞保护、支持治疗、免疫调节、并发症的预防与对症等常规综合性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片,国药准字H20113025,生产企业: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1g),每次 100 mg,1次/d,联合阿德福韦酯(国药准字H20050803,生产企业: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10mg×7片),每次10 mg,1次/d。 且患者均予以每 7天相关指标的检测:HBV-DNA、总胆红素(TBi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所有患者均予以连续4周病毒学、肝功能和病情的变化动态检测。
1.5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相关凝血酶原的活动度(PTA)、血清丙氨酸及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TBiL)、HBV DNA 变化情况,治疗期间的死亡率,以及原发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肺部感染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并发症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完成检验,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情况
干预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HBV-DNA、TBiL、ALT和PTA指标,均比治疗前改变明显,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BV-DNA、TBiL与ALT指标比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PTA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
2.2 两组治疗期间的死亡情况
干预后,治疗期间研究组由于各类并发症等因素造成死亡12.50%,比对照组31.25%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治疗期间的死亡情况[n(%)]
表1 两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情况(±s)
注:&P表示与研究组治疗前比较;#P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表示与治疗后研究组比较。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P(t)#P(t)%P(t)阶段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HBV-DNA(Lg/mL)TBiL(umol/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5.7±1.22.1±1.0&5.8±1.33.1±0.6#%<0.05(9.3652)<0.05(9.1235)<0.05(4.2365)285.3±83.5132.5±70.2&289.4±82.6183.4±72.3#%<0.05(10.3641)<0.05(8.6523)<0.05(6.8532)ALT(u/L) PTA(%)356.4±57.6143.2±45.2&342.2±64.5245.6±46.3#%<0.05(10.9653)<0.05(8.3626)<0.05(6.9862)23.5±8.936.2±7.3&22.6±9.129.7±6.8#%<0.05(7.6532)<0.05(5.1362)<0.05(4.3265)
表3 研究组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n(%),n=32]
2.3 研究组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
干预后,治疗早期研究组原发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肺部感染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并发症3.13%,比中期18.75%以及晚期的31.25%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2.4 两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情况
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应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且耐受性比较良好。
3 讨论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仍然不十分明确,但是HBV的复制诱导产生免疫病理相关反应属于主要发病机制环节[2]。依据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如果能够有效快速进行HBV复制抑制,可降低免疫病理相关反应,有效的阻断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肝功能,从而有效提升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3]。
本研究主要对乙肝肝衰竭患者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效果良好。其中拉米夫定属于临床常用抗病毒药,是临床研究最早、最代表性药,抗HBV的效果显著且作用迅速,不会造成肾脏与细胞毒副作用[4]。拉米夫定能够有效抑制机体HBV于肝细胞持续的高度复制,降低肝细胞凋亡,临床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慢性乙肝临床治疗[5]。随用药时间延长,极易造成HBV-DNA聚合酶的YMDD变异,当变异发生可造成药物敏感性下降[6]。但是,拉米夫定用于前高病毒载量、爆发性的乙肝且未行抗病毒患者的预后效果并不理想。阿德福韦酯属于新型抗乙肝的病毒药,具有良好体外和体内有效拮抗HBV,且抗病毒效果显著,同时对于野生HBV抑制效果显著,与拉米夫定不会产生交叉的耐药性[7]。
在郭小阳的研究中,通过对患者随机分组并予以不同治疗干预方案得出,相关治疗指标改善显著,且病死率比较低,表明对于乙肝肝衰竭患者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有效性[8]。在本研究中得出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BV-DNA、TBiL与ALT指标比对照组少,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上的意义;且研究组患者PTA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上的意义。本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文献的结果相符合,进而有效证实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临床疗效显著[9]。
同时,本研究对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死率进行分析,得出治疗期间研究组由于各类并发症等因素造成死亡12.50%,比对照组31.25%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且本研究得出治疗期间研究组早期原发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肺部感染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并发症3.13%,比中期18.75%以及晚期的31.25%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应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且耐受性比较良好。研究结果有效证实了对于乙肝肝衰竭患者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能够有效证实用药安全性。关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在乙肝肝衰竭疾病中的深入应用价值,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和验证。
综上所述,针对乙肝肝衰竭患者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且病死率和并发症较低,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1]钟恢海.不同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乙肝肝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23(8):156-158.
[2]王金环.酒精性肝衰竭患者能量代谢与临床特点[J].北京医学,2011,32(12):258-260.
[3]彭亮.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乙肝肝衰竭患者肝内胆汁淤积的疗效观察[J].新医学,2011,21(7):634-636.
[4]谭林.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和血浆置换早期干预肝衰竭倾向乙肝患者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4(3):362-364.
[5]胡伟跃.血浆置换型人工肝联合内科治疗乙肝肝衰竭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34(21):452-453.
[6]郝颖.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68例乙肝肝衰竭患者肝内胆汁淤积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0下旬刊):234-235.
[7]郭小阳.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34例乙肝肝衰竭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6(8):361-363.
[8]曹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的特征及其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24(19):527-529.
[9]庄桂龙.乙肝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IL-32表达水平及意义[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3,16(4):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