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014-01-30孙立红
孙立红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孙立红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目的探讨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观察。
方法将49例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经临床治疗及护理48例痊愈,1例因病情危重死亡。
结论做好手术前后围手术期护理,以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患者早日痊愈,满意出院。
【关键词】肠梗阻;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手术治疗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手术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复肠腔的通畅[1]。选取临床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49例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49例肠梗阻患者,其中男33例,女16例;年龄13~82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典型症状。49例中慢性不全梗阻36例,急性完全梗阻13例。原发疾病为结肠癌43例,乙状结肠梗阻3例,回盲型肠套叠2例,其它病变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体位与休息 卧床休息,无休克、生命体征稳定者给予半卧位。
2.1.2 禁食、胃肠减压 若梗阻缓解,肠功能恢复,可逐步进流质饮食,忌食产气的甜食和牛奶等。病人呕吐时应将头转向一侧或坐起,呕吐后及时清除呕吐物,协助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做好胃肠减压护理,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并记录。
2.1.3 观察病情 定时监测生命征及腹痛、腹胀及呕吐等变化,若病人症状体征不见好转或加重,应警惕有肠绞窄的可能[2]。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特征:腹痛发作急骤,起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疼痛,肠鸣音可不亢进。有时出现腰背部痛,呕吐出现早,剧烈而频繁。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显著。有明显腹膜刺激征,体温上升,脉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增高。腹胀不对称,腹部有局部隆起或触及有压痛的肿块,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1.4 纠正体液失衡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肠梗阻最突出的生理紊乱,应加强护理。及早建立静脉通道,首先输入平衡盐溶液,准确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观察患者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调整输液种类及速度。
2.1.5 手术前准备 按急症腹部手术常规准备。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遵医嘱使用有效、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痛剧烈但已确定无肠绞窄者,可使用抗胆碱类药物,但禁用吗啡、哌替啶等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而延误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留置胃肠减压和腹腔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打折、受压、扭曲等,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保持胃管通畅,定时挤捏管道。固定胃管勿折叠、扭曲、压迫管道,及时倾倒胃液,保持有效负压,每日更换固定胃管的胶布,胶布注意正确粘贴,确保牢固。告知患者胃管重要性,切勿自行拨出。
2.2.2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注意肛门是否排气,若已排气,肠蠕动恢复正常,可拔除胃管,试给流质,如进食后无腹胀和腹痛,3 d后试进半流质饮食,术后10 d方可进软食,拔除胃管后,进半量流质饮食,进食后无不适,3 d后改半流质饮食,10 d后进软食。肠切除术后,进食时间应适当推迟。
2.2.3 病情观察 观察生命体征、腹痛、腹胀、呕吐等的变化以及伤口敷料及引流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若出现腹部疼痛、持续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腹壁切口处红肿,应警惕腹腔内或切口感染的可能;若腹腔引流管周围流出较多带有臭味的粪样液体,应怀疑肠瘘的可能,及时予以处理。
2.2.4 一般情况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症状与体征及肛门排便排气情况;观察伤口敷料及引流液情况,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常见并发症有腹腔感染、肠瘘、粘连性肠梗阻等。肠瘘常发生在术后1周,患者出现腹痛、胀痛,持续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经腹壁切口、或腹腔引流管流出粪臭味液体时,提示已发生肠瘘。应严格禁食、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并协助医生进行局部引流等。
3 讨论
患者自诉疼痛减轻,患者体液不足得到纠正和改善。患者氧饱和度正常,术后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治疗与处理。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饭后忌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心情愉快,每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自我监测,出现腹痛等不适及时就诊。
[1]李淑青.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10,26(14):2216-2217.
[2]田贞.肠梗阻手术患者的标准护理计划[J].河北医学,2007,13(12):12
R473.6
B
1674-9316(2014)07-0097-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7.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