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分析
2014-01-30赵明媚王晓彤张晓鹏
赵明媚王晓彤张晓鹏
1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42;2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100
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分析
赵明媚1王晓彤2张晓鹏1
1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42;2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目的分析探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
颅内自膨胀支架;弹簧圈;脑动脉瘤;临床疗效
脑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性疾病,一旦破裂,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90%左右。随着近年来介入微创手术的进步,弹簧圈栓塞技术不断成熟,并成为治疗血管瘤的公认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将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用于脑动脉瘤的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取得一定进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脑动脉瘤并行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患者2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52.7±8.4)岁。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血管瘤,并排除颅内肿瘤、颅内高压症等疾病的患者。其中动脉瘤位于前交通支6例,后交通支4例,椎动脉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5例,大脑中动脉3例,其他部位3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中28例患者术前3天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手术中,全麻稳定后,选择合适导管经股动脉穿刺点引导致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水平。完成造影和血管瘤直径、长度测量工作。
2 结果
2.1 短期疗效
28例患者共成功放入支架30枚,其中2例一次性放入2枚支架。致密栓塞22例,血管瘤颈部残留5例,1例部分栓塞。术中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予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好抓,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好转出院。
2.2 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期间无再发出血病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致密栓塞22例均无显影;管瘤颈部残留5例中3例无显影,2例无变化;1例部分栓塞者无变化。
3 讨论
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弹簧圈栓塞技术不断成熟,并成为治疗血管瘤的公认有效方法,但其对与宽颈动脉瘤疗效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同时,随着血流对弹簧圈持续不断冲击作用,其可发生紧缩甚至变性等风险,进而出现动脉瘤复发可能。
刘建民[1]等人通过对105例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联合弹簧圈的手术方法,指出支架可作为弹簧圈的受力载体,能保证弹簧圈固定于动脉瘤内,避免变形和移位的发生,进而降低动脉瘤复发的概率。总结其优点有:(1)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时,不会对支架造成移位和变形等影响。(2)所有患者先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将颅内自膨胀支架覆盖动脉瘤颈部,该方法能完全压住瘤颈部,达到致密栓塞的效果。(3)在支架和弹簧圈双重压迫下,如后续需继续填充弹簧圈,不易突入支架内。(4)有效克服弹簧圈弊端,对于宽颈动脉瘤,亦能取得稳定疗效[2]。
本研究通过对28例患者实施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手段,达到致密栓塞22例,血管瘤颈部残留5例,1例部分栓塞。术后随访半年,期间无再发出血病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致密栓塞22例均无显影;管瘤颈部残留5例中3例无显影。故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再出血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1]刘建民,许奕,洪波,等.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3,12: 169-172.
[2]李敏,王武,李明华,等. 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疗效 [J].介入放射性杂志,2012,21(5):356-357.
R739.4
B
1674-9316(2014)07-0066-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7.036
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脑动脉瘤并行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患者28例病情回顾性分析。其中动脉瘤位于前交通支6例,后交通支4例,椎动脉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5例,大脑中动脉3例,其他部位3例。先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将颅内自膨胀支架覆盖动脉瘤颈部。
结果28例患者共成功放入支架30枚,其中2例一次性放入2枚支架。致密栓塞22例,血管瘤颈部残留5例,1例部分栓塞。术中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予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好转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期间无再发出血病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致密栓塞22例均无显影;管瘤颈部残留5例中3例无显影,2例无变化;1例部分栓塞者无变化。
结论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再出血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